朝堂辩论
朝堂辩论
学子们前脚离宫,四百八十份卷子后脚便被送入宣政殿之中。
钟离婉特地沐浴更衣,小憩了半个时辰,才穿戴整齐,精神奕奕地到了宣政殿。
“去看看,老师醒了没有。”
她吩咐小安子:“若还没有,也别着急,且让他睡饱了再来。”
足足四百八十份卷子,她与汤法,是要全部批阅的。
她已做好了挑灯夜战的准备。事先还特意吩咐汤法,务必要吃饱喝足,睡够了再来。免得到时候改起卷子来,忘了吃喝,累坏了身子。
小安子还未出发,便有小内侍来报:“陛下,左相大人来了。”
“快宣。”
不过片刻,汤法便跟了进来,行礼的时候,钟离婉仔细端详他神色,发觉他精神确实充足,才点头请他入座。“老师来得正好,咱们开始吧。”
汤法点头,看着那堆积如山般的卷宗,有些明白钟离婉为何要如临大敌了。
他不再多说,走到一旁为他安放的书案上,拿起一份试卷,打开看了起来。
第一关考试,是想知道这些读书人近年来有否关注国家大事,有否在意民生社稷。
毕竟她要录用的是为百姓,为朝廷办实事的官员,可不是作文章的大儒。
只会死读书的人,应当在这一关就被筛掉。
第二关试题是周文所提,皆是这些年来各地受理的真实案宗,最后两题甚至是证据确凿,但因人情世故,难以按常理作出判决的疑难悬案。
能答出这些试题的人,绝不能是会读死书,心胸狭隘,做事死板的草包。
反而懂得随机应变,熟知人情世故。
而这两样,恰恰是是能够被派往北梁任职者,必须要具备的条件。
这一关对义学先生们也很友好。
因为绝大多数的案件都曾出现在义学堂外的官报之上。
只要是真正心怀天下,将她每月所出官报放在心上的人,第二关都将过得易如反掌。
这算是钟离婉给他们的又一报酬。
不过第三关,却是要看他们的真本事了。
如何安置北梁百姓,这些日子以来,她与汤法其实心中早已了定策。
只等周文北巡回来,切实掌握了那边的动向和情况以后,再做出最终的决定。
但钟离婉依旧期盼此次科举,能够出现让她眼前一亮的提议。
毕竟,集思广益,事必有成。
时间悄然流逝,诺大的宣政殿中,安静得仅剩下纸张翻页的声音。
除了小安子、小庞子小心伺候着,其余宫人都被遣散了出去。
他们留下也只是为了给钟离婉和汤法研墨,递上新试卷,并将他们看完批完的卷自,分开放好。
言之无物,或所提意见过与天马行空,完全没有可取之处放在左侧,这些是注定要被淘汰者。
不过若到最后,哪里还缺了书录,缺个能识字算账的副使,便从这一批中挑选。
有可取之处,但所提之策论都是他们与周文事先商讨过的,中规中矩,却无惊艳之处的,就得等周文回转,带回北梁那边具体情况后,才好做出决定的答案,便放在中间,算作待定。
右侧的位置,不论是钟离婉还是汤法,都已看过了近百张卷子,仍未有一张出现。
那是专程留给他们心目中惊才艳绝之辈的。
大概看了五十多份,钟离婉有些疲惫地停下,按了按太阳穴。
小安子察言观色:“陛下,时辰差不多了,不若先传晚膳,等用过以后,小憩片刻,再继续看吧。”
“也好。”
看着那一摞,足足三十来张都被她放到左边的卷子,再看看中间寥寥十来张,她在心中叹息一声。
带着一丝期望看了眼汤法面前,发现也是如她一般的场景之后,她只觉得头都隐隐作痛了起来,一丝挫败感油然而生。
或许是她对此次科举期望过高了,也或许是她这次对世家放的权柄太大了。
哪怕前头设下了两关,她又严格把控试题,从亲自出题,到一路上由府兵亲自护送,坚决不允许出现试题泄露的情况。
世家依旧有办法给她送来大半数,只会高谈阔论,毫无半点实在用处的人!
可她钟离婉从来都不是容易气馁,怨天尤人之辈。
深深吸了口气,平复了心情之后,她放下卷子,行至侧殿用膳。
汤法见状,看完了手中这张,叹息着用朱笔评了个丙字之后,将其放在左边那堆,也跟着去用了膳。
食不言。
师徒俩直到用完膳,漱了口,手里捧着温茶,汤法才开口劝慰:“陛下不必着急,足足四百八十份的卷子,咱们这才看了不到五分之一。兴许大才,就在后头呢。”
“借老师吉言罢。”钟离婉无奈地说:“再看二十份,今日便到此为止,咱们明日继续批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