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诚布公 - 醒掌天下权 - 萧半雪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醒掌天下权 >

开诚布公

开诚布公

顺宁四年,春耕大典刚刚落下帷幕,一道来自女帝陛下的新令又震动了天下:

即日起,大越各城各县乃至各村,都要建成至少一座义学。

所有五岁至十岁的孩童皆可入学,读书识字,却不必交任何束修。

超过十岁的孩童,若还有向学之心,只需每月交足三十文,便可得到旁听资格。

朝中文武百官早在年前就听到了风声,可等到圣旨真正下来的这天,他们还是神色各异。

本以为,女帝顶多只会在几座大城中修建这样的学堂,却没想到她一来就是这样大的手笔。

虽然惊诧,可朝中却无人唱衰此事。

因为众人下意识想到的,是那传说中的造纸术,和印刷术,怕是真的有了极大的成效,才能让女帝有如此底气。

他们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工部与户部合力修成的几座工坊之上。

各地如火如荼在建的学堂他们并不关心。

那诸多学堂盖成后,从这几座工坊里运出去的成批木箱,才是他们最想探究的秘密。

钟离婉也清楚他们的意图,早已下旨在工坊四周设了府兵把守。

造好的纸,印好并制订成册的书籍,统统被封存在箱中,从工坊出去到抵达各学堂的一路,都有至少五十人的府兵护送。

打从知道箱子里头都是给义学堂,孩子们读书识字用的纸张和书籍,还都是不要钱的以后,这些自平民中来的府兵各个打起了十二万分的精神,自动自发地彻夜守卫。

只要义学能够长长久久地办下去,等到他们娶妻生子了,他们家中的孩子,不都是受益者吗?

还有年轻府兵虽未成家,但他们都是家中长子,下头还有不少正当年纪的兄弟,正好是该入学的时候。

因此他们恪尽职守,导致世家们的爪牙,根本渗透不进去。

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学堂建起,第一批孩童们在父母忐忑又难掩激动的随同下,一个个报了姓名,年龄,夫子核对过户籍资料后,点点头将人收下,又转身拿出一套文房四宝并两本书籍,交给孩子的父母。

“收好了,十日后来上学。这些纸张笔墨,等用完了,学堂还会发的。不过,这些只能给孩子在自家使用,不可转卖他人。若你们私下出售谋利,是要被治罪的。”

“徒五年,流三百里,往后你们家的其他孩子,也不能再入学了。”

夫子如此这般叮嘱。

带着孩子来报名的父母的先是吓得脸色苍白,随后连忙辩解:“不会不会,绝不会卖的,这些都是陛下的恩典,陛下愿意让孩子们一文钱都不交就能读书识字,还送这样多的好东西,我们再不懂事,也不会拿陛下的好意去换钱,那也太没有良心了!”

孩子的父亲越说越是生气,大义凛然道:“非但我不会这样做,我也不会允许让别人这样做,倘若叫我发现有什么人不把陛下的恩典当回事,我一定去官府告他!”

“对!告他!”孩子的母亲在一旁搭腔。

身后排队的人家听见了,也跟着附和,态度十分坚决。

夫子见状,眼中划过一丝笑意,点了点头。

“那我就放心了。”

于是世家们用尽各种手段,花费了重金,好说歹说,另外拿了一本千字文,一本百家姓,才好不容易从一名实在受不了这重利相诱的百姓中,得到了一张纸,和那两本印刷的书籍。

没过多久,其他世家也有样学样,如法炮制地得到了这些东西。

纸张确实跟蔡家最便宜的蔡侯纸没有分别,甚至质量还要高上一筹。

但那两本书籍……

汤法的字,众人都是眼熟过的。

看着每一本书上,别无二致的文字,世家老祖的心沉了下去。

“好本事,大手笔。”

他倏然叹道。

万千本书籍都是一样的字迹,据说还并非人手所写,所以一本书从拓印到装订成册,不但只需要半天时间,还能成批出炉。

虽还不甚清楚这是如何做到的,但他已经明白这种技法的重要之处。

“怨不得汤法对她死心塌地,还亲自找来门生,到偏僻乡下,教那些贱民读书。”

此事注定载入史册。

这第一批书籍也定会被万千百姓珍藏在家。

岁月无情,文字却能永存。

汤法这手字,和他的名字,将随着这前所未有的创新,永垂青史,流芳百世。

这对求了一生贤名、清名的汤法而言,就是最致命的蛊毒。

“老祖宗,那我们现在该怎么做?要不要,给他们找些事情,让这义学办不下去?”

一旁有人轻问。

老祖白眼一瞪:“都说多少次了,义学不重要!乡野贱民能读书识字又如何,难道真能与我等比肩?如今最要紧的,是这两种技法。”

“可是老祖宗,女帝派了许多府兵把守,那些人,也都是贱民出身,还是一群蛮不讲理的莽夫。前些年女帝清查田地的时候,被养得对女帝言听计从,我们的人每次走近还没说到正题,他们就开始目露凶光,都抽刀子了。”

他头疼地说:“而且这些人也只是守卫,里头发生了什么,他们也不知道啊。”

世家老祖听了这话,默默收回那句让他不计成本地砸下重金买通府兵的话,沉吟片刻,发现还真是无从下手。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