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火烧龙井关
朱夫人一听,赶紧阻止道:“喜子眼下兵荒马乱的,你到那去找马车?云儿扶娘起来我们走。还有,要是路上遇上追兵,你不要管娘,赶紧走去蓟州,到了蓟州城就安全了。”
正说着,另一组负责搜索的士兵,也赶到了南关。虽然,他们没有找到朱夫人和朱小姐,但是,他们却找到了朱国斌的尸体。慌乱中,他们也没找到马车,用了一辆运粮车,把朱国斌的尸体运了出来。
当士兵把车推到朱夫人和朱小姐面前时,她们瞬间懵了,甚至忘记了哭泣。但片刻之后,母女二人一起伏在朱国斌的身上痛哭起来。
喜子见状,连忙上前劝解道:“夫人小姐现在不是悲伤的时候,我们还是尽快把将军的遗体安葬了吧!我们不能带着将军一起上路呀!”听喜子说完,朱小姐首先止住了哭声,劝解朱夫人道:“娘喜子他说的对,您老先别顾着难过,我们还没有脱离危险呢!”
听了朱小姐的话,朱夫人也只得强忍悲痛,停止了哭泣。朱夫人哽咽着说道:“那我们就把你爹就地安葬了吧!”喜子听后,连忙出言阻止道:“夫人将军的遗体不能土葬,只宜火葬。”
未等众人问其故,喜子便解释道:“现在龙井关失守已是定局,一旦建奴和汉奸们全面占领了龙井关,万一他们发现了将军的坟怎么办?我看还是把将军火葬了吧!”说话间,又来了十几名士兵,接着,陆陆续续地不断有士兵赶来。北关方向,虽然喊杀声依旧,但是,在这些久经沙场的老兵耳中,却明显听的出,较先前已经减弱了不少了。
突然,一个老兵高声喊道:“喜子,你他娘的还等个啥哩,还不赶紧护着夫人和小姐去蓟州。将军的遗体交给我们了,请夫人和小姐放心。”说着,众人一起动人将朱国斌的遗体,从运粮车上搬了下来。
甚至,来不及同朱国斌的遗体,做最后的告别,他们母女就在士兵的催促声中上了车。运粮车在几名士兵的推动下,缓缓启动,朱夫人从车上,看了朱国斌遗体最后一眼。没走多远,朱小姐像是想到了什么,迅速跳下车来。
推车的士兵见状,赶紧听了下来。朱小姐见车停了下来,连忙解释道:“没事我能走,我和你们一起走,一起推车,这样车子的重量轻了一半不说,还能加快速度。”朱夫人也连忙说道:“这样也行,等会云儿走累了,为娘的下去,你再上来坐会。”朱小姐道:“娘你做稳了我们走。”朱小姐并没有正面回答朱夫人的话,只是催促着大家快走。
就在喜子他们向蓟州进发的同时,留在南关的士兵们也开始忙碌了起来。他们想把朱国斌的遗体火葬。但是,匆忙之间,又没有带引火之物。于是,有人提议道,再把朱国斌的遗体送回龙井关。这样,正好可以借等会龙井上的大爆炸,来焚烧朱国斌的遗体。于是,已经撤到南关的士兵,重新护着朱国斌的遗体回到了关内。
龙井关上的抵抗更加微弱了。众人把朱国斌的遗体尽量往北送,因为,北关会是重点的破坏地带。此时,龙井关内的士兵们,正在有条不紊的忙着各自的事情,有的还在借着地势迟滞敌人的进攻,有的已经开始往南关的方向集中,有的在四处放火。而那名叫小多子的士兵,则带着几十名伤病去受火药库,他们的任务,就是在建奴占领全关后,点燃火药库。
王明臣指挥着士兵,且战且走,有序的推向南关。三个时辰之后,龙井关上的喊杀声,终于停了下来。负责瞭望的士兵,从观察口,把地面的战况报告给了小多子。那名叫小多子的士兵道:“兄弟们,一会我们就要一同上路了,大家怕不怕?”
小多子的话音刚落,一名断了腿的士兵抢先答道:“怕个球,老子找够本了,你就快点火吧!也省得老子再疼了。”随即,所有的伤兵齐声答道:“不怕......不怕......”
此时,身在龙井关外的皇太极,刚刚得报,说是龙井关已经拿下了。正准备吩咐亲兵,准备进关时,龙井关内,突然发生了大爆炸,那声音震耳欲聋,接着就是冲天大火。皇太极见状后,心里不免感动一丝庆幸,他庆幸自己听从了范文程的建议,没有亲自带兵进关搏杀。
王明臣听到龙井关传来的爆炸声,却没有停下脚步,他催促着撤出来的士兵赶紧赶路,他在心中暗道,一定要尽快赶到蓟州。他命令士兵脱掉衣甲,丢弃除兵器外的一切东西,轻装快速前进。在半路上,王明臣终于和护送朱夫人先行的士兵汇合,他们汇合后,一路无话,以最快的速度赶往蓟州。
此时,坐在龙帐里的皇太极,心情恶略到了极点。本来以为有了内应,龙井关便可以轻易到手的。可是,谁能想到现在落到了这般光景?代善见皇太极久久没有说话,于是,代善决定由他来打破僵局。
只见原本坐着的代善,站起身来,跪倒在地。皇太极见状,赶紧命左右,扶起代善。皇太极连忙说道:“代善哥哥,你这是做什么呀?有什么话,您尽管说就是。”
代善被人扶起,却没坐下。他闻言恭身说道:“皇上,万没料到,一个龙井关取之都如此的不易,臣看,大明朝此次是真准备好了,我们还是回兵朝鲜吧!”
皇太极没有回答代善的话,而是转头问范文程道:“范先生的意思呢?”
范文程闻言,略作思考道:“臣有三策,一是依礼亲王所言回兵打朝鲜,二是转道大安口,与定亲王合兵攻遵化,三是待龙井关火势减弱,我们按照原定计划攻蓟州。
皇太极不想回兵打朝鲜,也不想和阿敏合兵打遵化,他选择了第三策。因为前两策,无论选择那一个,都是对他威信的巨大打击。不过,这也给朱夫人一行人,安全回到蓟州城,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