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魏聪的新买卖 - 打工崽穿越就造反 - 樟树不保护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五章魏聪的新买卖

一条青衣江隔开了黎人之地和大虞王朝。青衣江宽处约200-300米,最窄的地方只有20-30米,江水呈青绿色,和黎人最爱穿的青衣颜色一致,故黎人称其为青衣江,轩人也默认了这个叫法。

青衣江以西,都是黎人的地盘,他们占据各处山岭建立寨子集中生活。大的寨子有数千人,小的寨子甚至不足百人。黎人最开始都在山顶建寨子,易守难攻,军事用途明显。后来发现即便和轩人打得最凶的时候,轩人也只在边边角角转悠,根本威胁不到他们腹地。

山顶的寨子生活极为不便,取水困难,空间狭小,后来各寨子都逐渐放弃山顶了,跑到半山腰建立新寨子。一些黎人老者痛心疾首,天下虽安忘战必危。道理是对的,但是看到那些搬山腰新寨子的人生活越来越好,也没见危险在哪。那些老者也不好意思阻止年轻人的搬家热情。如今黎人的土地上几乎见不到山顶的寨子了,说忘战必危的一代人都去世了,有些寨子甚至特意在平地修建,方便各处的人去贸易。

一般黎人对轩人既热情又防备。他们本性待人热情,可惜被轩人坑了一次又一次,不防备点不行。或许当初两族大战,轩人就用了不光彩的手段获胜也说不定。反正黎人口口相传的故事是有这些情节的,黎人热情的邀请轩人去吃饭,吃完饭黎人围着篝火舞蹈,轩人转身抢了黎人屋里的兵器忽然杀过去。黎人有的当场被杀死,侥幸躲过一劫的黎人也没法赤手空拳战胜全副武装的轩人。轩人的历史上从没这一段!两族数千年既有血战也有口水战,真相究竟如何那就不得而知了。

魏聪离开家直奔这边有几个考量。

1柳河村不能呆了,自己太扎眼了。

2他需要搞钱!任何时候跨境贸易都代表着利润丰厚,如果能走私,那就最好不过了。

3通商口岸各种物资流动巨大,容易浑水摸鱼囤积管制物资,也能找到很多不知道哪里卖的矿物。

4边境之地也是无法之地,真要造反,面临的压力也小。革命先辈建立革命根据地都在几个地区政府的交界处,初中历史课本还是教过的。

尽管大虞王朝没有做什么对不起魏聪的事儿,他还是没放弃造反的想法。造不造反以后再说,想法一定要有,别事到临头来不及现想招。

经过多方打探,主要是魏聪在书铺看书,以及柳远星和凤凰城乞丐探听消息,魏聪得了一条重要线索。他本就先奔着走私去的,走私的利润多大啊,哪里路短是重要情报。

原来在仁铜城和凤凰城之间,有一条最近的路,路上有两个小山坡,坡度陡峭,两个小山坡之间夹着青衣江,江面宽度不足30米,水流湍急无法行船。这里本来是黎人和轩人交战的最前线,两族时常派小股勇士潜入对面打听情报和搞搞破坏。双方都知道对面不是什么好东西,你渗透过来,我伏击,我派出勇士又中了你埋伏,这种事数见不鲜。后来双方罢战,这条路就废弃了,主要是拉货的车上不了那两个小山坡。只是偶尔有行人赶路走那里,借用植物藤蔓爬过去,那也蛮危险的,一般人不敢尝试。

青衣江对面还有一个百余人的黎人寨子,原本是监视这边,怕这边突袭的,最近百年双方比较太平,那边就没了军事哨所的味道了。魏聪闻言大喜,马上带着柳远星实地考察去了。

探查了好几天,这条路确实是两城贸易线路中距离最近的,除了那两个小山坡难走,其余路段都畅通无阻。只需要解决货车上坡和渡江问题就是一条源源不断的金路。

真是天助我也,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本来想做走私生意,现在发现了风水宝地,换一个主意也来得及。

恩,学习一下星条旗国修巴拿马运河的做法,向历史借经验最稳妥,能被人记住的成功案例都有可取之处。而且人家国家智囊出的方案肯定比自己瞎琢磨的方案靠谱。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