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光明的前途
京都,金绪光不想认输,他本来只是一个闲散皇子,上天给了他搅动天下风云的机会,难道是为了让他当亡国之君?
以前他想混日子,因为他只能过那样的日子。他不会后悔以前虚度光阴,谁也没法预测未来。现在他站在皇帝这个位置,想法又不同了。有些位置真的改变人,哪怕只站上去一秒钟,胸中就升起一股豪迈之气。那是一种遇山开山遇人杀人的王霸之气。有了这种气势,只要想到了正确的方法,什么事儿办不成?
现在他最低限度的愿望是摆脱亡国之君的命运,如果运气在好点,他希望把帝国的局势稳定下来,交给下一代人的时候,能理直气壮说“朕给你的江山你别弄丢了。”当然最好的结果是他力挽狂澜,收拾破碎河山,让大虞王朝再次强盛起来,未来的史书写“先祖金绪光乃中兴之祖”,牌位放在高祖下首接受后人顶礼膜拜,那多带感啊。
光有想法没用,得去干。年轻的皇帝提拔了十几位年轻的太监,这些太监又引荐了一群年轻的读书人,读书人帮忙拉拢了一群京圈豪门的次子庶子,短短时间新帝居然聚齐了上百人的班底,他们都是二十岁左右的人,朝气蓬勃,自命不凡,但又不名一文。皇帝没有任何根基,小太监被大太监压得死死的,年轻的读书人想扬名被年老的大儒拒之门外不给扬名的机会,二世祖注定没继承权等着被打发点钱礼送出门。
金绪光可不觉得自己囫囵吞枣式学的治国之道能解决帝国如今的麻烦。那些知识真要有用的话,前面的皇帝一直在用,怎么帝国还一天天衰落了呢?叶太后治理了十几年,也只能拆东墙补西墙,根本没挡住帝国衰落的趋势。这或许是叶太后不留恋权位的一个原因,眼看船要沉了,谁不想早一秒离开?唯独船长不行!船长只能和船一起沉下去或者在船沉下去之前修好船。金绪光一个人治国不行,那就群策群力,一个篱笆四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朕集合上百人的力量还想不出办法?
还别说,人多力量大,真有人发现了问题所在。帝国最大的问题在于老人!老人倚老卖老占据了帝国各个重要位置,他们越老越守旧,害怕自己犯错被年轻人替代,一个八百年前应该淘汰的技术方法,他们也能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以前用过的法子总是最稳妥的,即便它不是最优解,一般也不是最差的解,美其名曰祖宗之法不可变。如今帝国大厦将倾,那充分说明祖宗之法不可靠嘛!世界都是一代新人换旧人,怎么法就不能新法换旧法呢?为什么一个王朝覆灭了,新王朝会发展的很好?那是因为旧王朝的法过时了,新王朝用新法取代了旧法!新王朝不肯更新法律,也会过时被更新的王朝取代。帝国的强大只有靠变法,只有靠年轻人。只有年轻人才不畏惧任何困难,他们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怕失去。
找出了问题,接下来解决问题就简单多了。众人士气高涨,一腔热血沸腾起来,起先还聊的是理想,后来聊到了自己的前途。如果他们改变了世界,他们立下这么大的功劳,拜将封侯都不在话下。一边实现改变世界的理想,青史留名,一边捞自己的好处,荣华富贵。还有什么买卖能一举两得收获如此丰厚?
有了大的方向,他们讨论出了一揽子解决方案。整个团体的办事逻辑是:读书人提出方案,二世祖们挑出毛病,读书人在修改方案,二世祖在挑毛病,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别看这些二世祖读得书不多,但是在家里耳闻目染,办事经验还真学了不少,比这些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读书人更接地气。只有二世祖们挑不出毛病了,方案才真的具有可实施性。
最终方案定为《大虞甲申补充法》(今年是甲申年),方案内容大略包括:青苗法/水利法/平田法/保甲法/将兵法。
青苗法强制各级官府向农民提供贷款帮助农民度过青黄不接的时候,贷款发放包括粮食种子金钱。好处是农民摆脱了吃人不吐骨头的高利贷,官府也有了放贷收入。
水利法建议朝廷抽出一笔专项资金修建农村水利工程,提高耕地的粮食产量,提升农民的扛灾能力。好处是农民多产粮,官府多收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平田法责令各级官府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实际大小,土质优劣重新核定田税,更改土地文书。现在的田税还是200年前定的,实际土地和土地文书严重不符。重新丈量土地保证公平公正。
保甲法让十户一保,五保为一甲。一人犯罪,一保连坐。一保犯罪,一甲连坐。大家互相看着,犯罪成本加大。遇到凶徒凶兽等危险还能互帮互助,增强人民的凝聚力。
将兵法针对军队,清理人员/军械,分别造册。把有关系的人,吃空饷的人,喝兵血的人清理出去,把凑数的烂军械丢出去。让将领实实在在知道自己有多少实力,作战时心里有数,让士兵领到足额军饷。好处是提升军队战斗力。
《补充法》在一步步改善~质疑~改善~质疑……中最终定稿,所有人都提不出疑问了,证明这个方案完美无瑕。
金绪光拿着《补充法》看到了帝国中兴的希望,只要这个法颁布实施下去!众人也好像看到了光明的前途,他们即将改变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