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冥土旅行》(6) - 民国大师周作人译文全集 - 周作人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五十三章《冥土旅行》(6)

第五十三章《冥土旅行》(6)  《徒然草》抄[日]兼好

引言

《徒然草》是日本南北朝时代(一三三二至一三九二年)的代表文学作品。著者兼好法师(一二八二至一三五〇年)本姓卜部,居于京都之吉田,故通称吉田兼好。初事后宇多院上皇,为左兵卫尉,一三二四年上泉崩后在修学院出家,后行脚各处,死于伊贺,年六十九岁。今川了俊命人搜其遗稿,于伊贺得歌稿五十纸,于吉田之感神院得散文随笔,多贴壁上或写在经卷抄本的后面,编集成二卷凡二百四十三段,取开卷之语定名《徒然草》。近代学者北村季吟著疏曰《徒然草文段抄》,有这一节可以作为全书的解题。

“此书大体仿清少纳言之《枕草纸》,多用《源氏物语》之词。大抵用和歌辞句,而其旨趣则有说儒道者,有说老庄之道者,亦有说神道佛道者。又或记掌故仪式,正世俗之谬误,说明故实以及事物之缘起,叙四季物色,记世间人事,初无一定,而其文章优雅,思想高深,熟读深思,自知其妙。”

关于兼好人品后世议论纷纭,迄无定论:有的根据《太平记》二十一卷的记事,以为他替高师直写过情书去挑引盐冶高真的妻,是个放荡不法的和尚,或者又说《太平记》是不可靠的书,兼好实在是高僧,又或者说他是忧国志士之遁迹空门者。这些争论我们可以不用管他,只就《徒然草》上看来他是一个文人,他的个性整个的投射在文字上面,很明了的映写出来。他的性格的确有点不统一,因为两卷里禁欲家与快乐派的思想同时并存,照普通说法不免说是矛盾,但我觉得也正在这个地方使人最感到兴趣,因为这是最人情的,比倾向任何极端都要更自然而且更好。《徒然草》最大的价值可以说是在于他的趣味性,卷中虽有理知的议论,但决不是干燥冷酷的,如道学家的常态,根底里含有一种温润的情绪,随处想用了趣味去观察社会万物,所以即在教训的文字上也富于诗的分子,我们读过去,时时觉得六百年前老法师的话有如昨日朋友的对谈,是很愉快的事。《徒然草》文章虽然是模古的,但很是自然,没有后世假古典派的那种扭捏毛病,在日本多用作古典文入门的读本,是读者最多的文学作品之一。以下所译十四节是我觉得最有趣味的文章,形式虽旧,思想却多是现代的,我们想到兼好法师是中国元朝时代的人,更不能不佩服他的天才了。

一忧患

有遭逢忧患感到悲伤的人,不必突然发心剃发出家,还不如若存若亡的闭着门别无期待地度日更为适宜。显基中纳言曾云,“愿得无罪而赏谪居之月。”其言至有味。

二长生

倘仇野之露没有消时,鸟部山之烟也无起时,人生能够常住不灭,恐世间将更无趣味。人世无常,倒正是很妙的事罢。

遍观有生,唯人最长生。蜉蝣及夕而死,夏蝉不知春秋。倘若优游度日,则一岁的光阴也就很是长闲了。如不知厌足,虽过千年亦不过一夜的梦罢。在不能常住的世间活到老丑,有什么意思?语云,“寿则多辱。”即使长命,在四十以内死了最为得体。过了这个年纪便将忘记自己的老丑,想在人群中胡混,到了暮年还溺爱子孙,希冀长寿得见他们的繁荣:执着人生,私欲益深,人情物理都不复了解,至可叹息。

案仇野是墓地之名,鸟部山为火葬场所在地。

三中年

年过四十而犹未能忘情于女色的人,若只蕴藏胸中,亦非得已,但或形诸言词,戏谈男女隐密以及人家闺阃,则与年岁不相应,至不雅观。大抵难看难听的事有这几种:老人混在青年中间,妄说趣话;卑贱人说世间权贵和自己如何要好;穷人好酒宴,铺张燕客。

四女色

惑乱世人之心者莫过于色欲。人心真是愚物。色香原是假的,但衣服如经过薰香,虽明知其故,而一闻妙香,必会心动。相传久米仙人见浣女胫白,失其神通,实在女人的手足肌肤艳美肥泽,与别的颜色不同,这也是至有道理的话。

案《元亨释书》卷十八云,“久米仙人者和州上郡人,入深山学仙方,食松叶,服薜荔。一日腾空飞过古里,会妇人以足踏浣衣,其胫甚白,忽生染心,即时坠落。”

五诃欲

女人丰美的头发特别容易引人注意。人品性质,只听说话的样子,就是隔着障壁也可以知道。有时单是寻常起居动作,亦足以迷乱人心。即使女已心许,却总还不能安睡,毫不顾惜自己,能受不可忍的苦辛,这都是为恋爱的缘故。

爱着之道根深源远。六尘之乐虽多,皆可厌离,其中唯有色欲难以抑止,老幼智愚莫不如是。故谚曰,以女人发作绳,能系大象,以女人屐作笛,能招秋笛。所当自戒,应恐惧谨慎者,即此惑溺也。

案《大威德陀罗尼经》云,“乃至以女人发作为纲维,香象能系,况丈夫辈。”吹笛引鹿系日本传说。

六好色

男子虽多才艺而不知好色,至为寂寞,殆如玉卮之无当也。濡染霜露,彷徨道涂,父母之训诫,世人之讥评,悉不暇听闻,尽自胡思乱想,然而终于仍多独宿,夜不成寐,如此生涯,至有风趣。但亦非一味游荡,须不为女子所轻,斯乃为佳耳。

七独居

妻之为物盖非男子所应有者。听人说是永久独居,最为愉快。偶闻人言某已入赘,或某娶某女,已同栖了,令人对于男子生卑下想。如娶寻常女子,人将轻蔑曰,“这样的女子也好,所以便配合了。”如女稍佳,又曰,“男子一定非常珍重,当作菩萨供养罢!”若真是美人,人言亦愈有因。且管理家务的女子至可惋惜,有了儿童,提携爱抚尤为烦苦。男子死后,留女子剪发为尼,渐即老丑,是即在死后尚极不愉快也。无论如何女人,朝夕相对,恐亦将厌足疏远,在女子亦当感到冷淡。不如分居,男子时往聚会,虽历时久远,交情可以永续。偶尔往访,辄复留连,亦殊有情趣。

案这所说的办法与近来蔼理斯夫人所主张的“半分离的结婚”(semi-detachedmarriage)相似,不过更是浪漫的罢了。《徒然草》第二百四十段中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结合的夫妇,他说,“不知他们第一句是说什么话?”这真是大家都想问的一件事。他以为只有情人团聚,“互说往昔相思的苦辛,约会的艰难,这才有不尽的情话。”此节更反对结婚,老法师的波希米人性质益发现无遗了。

八饮酒

在现世间饮酒则多过失,丧财,招病。虽云酒为“百药之长”,百病皆从酒生;虽云酒可忘忧,醉人往往想起过去忧患至于痛哭。又在来世丧失智慧,破坏善根,有如火烧,增恶破戒,当堕地狱。佛说,“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

酒虽如是可厌,但亦有难舍之时。月夜,雪朝,花下,从容谈笑,偶饮数杯,能增起趣。独坐无聊,友朋忽来,便设小酌,至为愉快。……冬日在小室中,支炉煮菜,与好友相对饮酒,举杯无算,亦快事也。

案此篇系第百七十五段之一部分,原文颇长,故从摘译。

九自然之美

无论何时,望见明月便令人意快。或云,“无物比月更美。”又一人与之争曰,“露更有味。”其事殊有趣。其实随时随地无有一物不美妙也。

花月无论矣,即风亦足动人。冲岩激石,清溪之流水,其景色亦至佳美。曾见诗云,“沅湘月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觉得很有兴味。嵇康曾云,“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在远离人居水草清佳之地,独自逍遥,可谓最大之悦乐。

十秋月

秋月特佳。或云,月总是如此,不能辨别,殊乏雅趣。

十一读书

独坐灯下,披卷诵读,与古为友,是最上的慰安。其书则《文选》之妙文,《白氏文集》,老子之书,《南华》之篇,以及此土学者所作,在古文学中多有妙品。

十二法显的故事

或闻法显三藏往天竺,见故乡之扇而悲,又卧病思得汉食,曰,“如此高人,奈何示弱于异国。”弘融僧都却称叹曰,“真是多情的和尚。”此言殊无法师气,一何蕴藉乃尔。

十三爱生物

家畜中有牛马,加以羁绊,虽亦可悯,唯系日用必需之物,亦属无可如何。狗能防守,视人为胜,也不可缺,但他家多畜此物,偶不畜养别无妨碍。此外鸟兽皆属为用之物。禁走兽于槛中,加以锁系,剪飞禽之羽翼,闭诸樊笼,使其怀念天云,眷念山野,忧闷怅望,无时或已。设身处地,不能忍受,有情之人岂忍以此为乐乎?虐待生物,用以娱目,此桀纣之心耳。王子猷爱鸟,但观林中飞鸣之鸟以为逍遥之友伴,不捕而凌虐之也。“珍禽奇兽不育于国。”《尚书》亦云。

十四人生大事

为无益之事而费时日者谓为愚人可,谓为谬人亦可。对于君国应为之事已多,其余暇日无几。人所不得不营求者,一食,二衣,三住居。人生大事不过此三者。不饥,不寒,不为风雨所侵,闲静度日,即为安乐。但人皆不免有病。如为疾病所犯,其苦痛殊不易忍,故医药亦不可忽。三者之上,加药成四。凡不能得此四事者为贫,四事无缺者为富,四事之外更有所营求者为贪。如四事节俭,无论何人当更无不足之虑也。

上边十四篇中有九篇系去年旧稿,其余均系新译。原文虽系古文,我却不想用古文去译他,但终因此多少无意地夹点文言去,——这个我不复改去,因为要用纯粹白话来译也似乎是不大可能的。一九二五年三月六日译校竟记。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