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第19章1992年,她不知道,这次……
第19章第19章1992年,她不知道,这次……
雨下了一夜,从凌晨开始,像把旧胶带缓缓撕开,细长又黏,毫无停歇的意思。
屋塔房的水泥地渗水慢,瓦缝里的水珠“嗒”地落进铁皮罐,一声一声响得人心浮。天未亮,整条胡同还在沉睡,只有远处菜市场的拖车声闷闷响起,仿佛从水里传来的低语。
谢安琪醒得早。她头发扎起,几缕碎发顺着鬓角滑下来。穿着旧衬衫,袖子挽到手肘,指尖握着牙刷。
窗边日光从塑料布缝里落下,刚好照在她脸侧,眼尾线条柔,却不显弱。她没化妆,皮肤带点夜晚没睡好的倦感,但看上去是种不刻意的真实。她裹着毛巾毯坐在窗边,窗子没关紧,风钻了进来,带着湿冷味,像厨房久未擦洗的钢盆气息。
她看着胡同尽头那家便利店门前的雨棚,那儿挂着一串风铃,雨势不大的时候它会偶尔响几下,今天一早却像被雨压哑了嗓子。
屋外昏黄,屋内潮闷。她没开灯,只点了笔记本边的台灯,光打在墙上,泛出一点橘色光圈,照不远,但不晃眼。
雨天的早晨时间像发泡的面,膨胀又缓慢,她在这片松弛里把水煮沸,洗脸、绑头发、换衣服,然后背上她的录音包,出了门。
鞋底一落到楼梯,水渍“叭”地一声喷起,像警告,又像谁在叫她慢一点。
便利店还是那间,还是挂着那面松松垮垮的蓝布帘,印着褪色的“24”字样。小玻璃门两边都贴了湿了边角的促销贴纸,冷藏柜旁堆着新进的饮料箱。
她推门进去时,铃响了一下,很轻。
收银台后站着一个人,侧身低头在整理收银纸卷,穿黑色短袖制服,围裙上有擦不干净的咖啡渍,帽檐压得低,看不清神情。
是郑禹胜。
他没擡头。
她走到饮料柜前,隔着玻璃看着里面一排排被冷气冻出水珠的瓶装水和米粥罐,指尖落在门把时,终于听见他说话。
“今天你不是要去看点电影?”
声音不高,有点哑。
“没意思。”她说,“票退了,等你以后拍电影,我一定去看。”
他“嗯”了一声,继续低头拆纸,她走去收银台,拿了一瓶矿泉水和一罐米粥。
“还想吃面包吗?”他问。
“你昨晚补货了?”
“芋头的,还有一个红豆的,没人买。”他说完擡头看她,眼神淡淡的。
“芋头吧。”
他从背后的篮子里拿出来递给她,塑料袋一拎,手背上显出一道细细的红痕,像是早上刚被纸箱割到的。谢安琪盯了一眼没出声,只默默在他找零时,从自己口袋里摸出一张创可贴,放在收银台上。
“给你。”她说。
郑禹胜看着她手指抽回去,指腹有点发白。他眼神微停了一下,没有说谢谢,只把创可贴捏起来,塞进了围裙口袋里。
“雨大了。”她说。
“是。”
“你这班几点?”
“十点半。咖啡店那边人手不够。”
她点头,没继续问。他们之间像隔着一块不通透的玻璃,能听见声音,看见动作,却不太能确认对方是在看自己。谢安琪出门的时候,顺手拉了拉店门上的蓝布帘子,布料被雨淋得沉,拉扯时发出一声闷响。
街道像水墨画铺开的底稿,没边没界。远处车影模糊,近处路边有一滩积水,落雨击打在上面泛起细圈。
她没有打伞,雨滴敲在外套上,很快浸湿衣角。谢安琪没躲,只是快步走到胡同另一端的小屋檐下躲雨。墙上贴了几张发黄的租房广告,边缘卷起,字迹被水渗得模糊。
她站在那里发了会呆。
刚刚郑禹胜低头取面包时,额前一缕头发滑下来,他像是习惯性地甩了甩,眼神那一瞬对她避了半拍。
不是害羞,也不是冷淡。
是像见过,那种“不确定你是谁、但觉得似曾相识”的眼神,她不是没见过。
2019年那次,她也是这样在旧光化门街拍摄,他从她身后经过,回头看她一眼,然后低头说:“我们是不是在大学路见过?”
她摇头,装作陌生。
这一回,她不知道他看见的,是现在的她,还是那些“曾经她来过的自己”。
时间像个胶卷机,有时前进,有时倒带,有时不动——可她不知道现在的画面,是不是已经被按下过一遍。
中午过后,雨稍小了些。
谢安琪坐在她的屋塔房里剪辑素材。她刚从一位老邮差那里录完一段“92年派送路线回忆”的采访,声音轻得几乎听不清,但气息很稳。她把波形图放大,又一遍一遍地剪掉噪音,耳机贴着,背发出一层细汗。
桌边风扇继续缓慢旋转。水壶里剩半壶冷水,她没去倒。
剪辑剪到一半,电话响了。
是便利店公共电话打来的。
她犹豫了一秒才接。对面是个女人的声音:“你是住屋塔房的谢小姐吧?那个……禹胜刚刚在店里晕倒了。是低血糖。他让我们通知你。”
谢安琪顿了一下,放下耳机,站起来。她没多问,只带了钱包和外套,快步下楼。
楼道潮湿,一步踩下去,鞋底像在叫人快一点。她到便利店时,他正坐在货柜后面的塑料凳上,低着头喝糖水。帽子摘了,头发黏在额前,脖子上的血管还在跳。
郑禹胜听见她进来,没擡头:“不是说了不用叫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