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第18章1992年,她开始习惯屋塔……
第18章第18章1992年,她开始习惯屋塔……
清晨的屋塔房很静。
那种静不是没有声音,而是只剩“屋塔房才有的声音”:雨后瓦片滴水,老木门关不严,风掠过水泥砌顶边缘时发出低低的“呜”声,楼下厨房起灶火的咔哒声,和不远处市场送货车压过井盖的咚声。
中午十二点,空气是黏的,窗玻璃仿佛被太阳握住,蒸得泛白。屋内天花板不高,风扇叶片咔哒转动,吹出的风也带着焦味。
老木地板吸了整日阳光,踩上去是烫的,指尖一碰就要缩回。远处锅贴摊的铁板声断断续续地敲进来,像谁在用铁勺子慢慢刮锅底。
谢安琪坐在床边,贴了半张膏药的后颈有点黏。她从屋檐边探出半张脸,看见晾衣杆上的t恤被风吹起一角。
是他的。那件黑t恤,洗过了,变旧得发灰。
郑禹胜的窗还开着,房间里透出一点金属碰撞的声音,像是他在收拾工具。她没看过去,手里攥着一支笔,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松开。
她昨晚安安静静地呆了一晚,怕弄出动静——怕他听见,不是怕他会不高兴,而是怕他听见后,以为她在刻意关注他。
她靠在窗边看着早晨的天一点一点变亮,像是把时间拧慢了:从清灰色的天光到蛋白色的云层,再到淡蓝色的城市屋顶。
人也清醒得慢。
就像她和他之间的“认识”,慢得几乎像从陌生开始。
但她知道不是。
……
屋顶的风来得迟缓,掠过水塔和晾衣杆时发出一连串喃语。西边天色橙得发红,胡同尽头的小超市门口挂着的塑料帘子被风一下一下掀起,像谁不耐烦地撩开回忆。
几只麻雀停在邻房的天线杆上,叫得不紧不慢,像旧收音机的背景声。风吹过晒了一天的被子,带来一点洗衣粉和旧棉布混合的味道。谢安琪清晨喜欢坐在这里发呆,直到肌肤逐渐忍受不了炎热,她才起身下楼买早餐时,碰巧和他在胡同口遇上。
郑禹胜背着帆布袋,袋口露出一卷画纸,不知道要做什么的。
他走得不快,眼神朝她那边扫了一下,但没停,她站住,指了指他手里的板子:“今天不上班?”
他看她一眼,点了点头:“换班了,换着时间上班。”
“咖啡店离这里很近吗?”
“还行吧。”他说完,又加了句,“反正远近也没什么不同了。”话落得干净。
她跟上他半步,又不太想太快追上,阳光从头顶斜斜落下,在墙上印出两人影子,一长一短。她眼角看着,忽然有点晃神。
他走在前面,左肩背着画板,影子被风切得有点虚,像以前那个录像里的他,没什么不同。可那段录像里的他,从没回过头。
她忽然开口:“你好像会弹琴?最近是在学中提琴?”
他像是没想到她会问这个,微微顿了一下,说:“没学了。”
她轻轻笑:“挺意外的。”
他没回头:“哪里意外?”
“你看起来挺像抓了机会就会学习的人。”
郑禹胜没答,只是脚步顿了顿,像在想着要不要反驳。
她又说:“那是夸奖。”
他终于偏头,看了她一眼,嘴角没笑,但眉心松了一点:“那谢谢。”
回到屋塔房后,她把早餐摆在阳台边的小桌上,泡菜饭团和一杯冰牛奶——这是她在这个时代最容易适应的早饭。
她没关窗,风吹进来,带着楼下晒被子的阳光味。还有一点没干透的洗衣水味,混着洗衣粉和石灰墙的潮湿,黏在空气里。
她对着那盒饭团发呆了十分钟,最后没吃几口。
她脑子里还是上午那几分钟的场景。
郑禹胜走在她前面,背有点沉,他的耳朵被阳光照出微红,侧脸像是剪影,一动不动。他回答问题时语气平,但每句都像没在预设任何反应。他不像是对话者,更像是默许你“在他面前自说自话”。
她忽然很想知道——他是不是一直都是这个样子,还是只有在这一条时间线上,他还没来得及“热起来”。
她在本子上写下:“郑禹胜·温度未定。”
笔迹歪歪斜斜,像她对他的判断。
……
她计划午后去邮局打了一通电话,这个时代不能随便用公用电话拨长途,要登记护照号,她用了那张伪造文件上的“文化助理”身份,填了一张纸。邮局的玻璃窗有点花,夏天贴了塑料纸防晒,颜色偏蓝。
她拨出那串号码时,手指是微抖的。
这是她在2026年找到的那个教授——她资料伪造的来源,也是她“能留下来”的唯一依靠。
电话响了三声,对方接起来,是女人。
她轻声问:“朴仁洙教授在吗?”
对面说:“不在。”
“你知道什么时候回来?”
“他最近不太在学校。”女人声音不快不慢,“你是哪位?”
“我是他研究调研计划的学生。”她尽力让语气平稳,“华国派的。”
女人顿了两秒,说:“我知道这件事了。他交代过,资料如果是调研用的,可以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