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杨柳湾打盐井,隆昌家谱寻根溯源
巨木和毓源这十多年来,也不知道打了多少井,当然,通过分红实现了财富积累,到敬庭这一代,日子相对好过多了,但也没有到富冒油的地步。巨木等到在杨柳湾也打出盐井来之后,有了退出的意思,精力跟不上,长期日晒雨淋,消耗太大,也想再找一种生财之道,因此对毓源说:“自从到川跟三匠学习打盐井,已经20多年了,一日都不敢懈怠,这行是非常辛苦的。
如果不依靠这个手艺,很难切入到盐业这一行。从广东带来的资本不够雄厚。投资的风险过大容易造成投资失败,保险起见在此卧薪尝胆十年,不断的学习山匠的制作工具,和打井的门道,幸好出师就了,否则,来四川这些都白干了,很侥幸了能有今天,当然也要感谢父亲,没有他的执着,逼我学打盐井,估计又是另外一种人生,父亲默默地奉献,误以为他在游山玩水,实际上是考察资源、勘探绘制标注地下资源。没有这些铺垫,打盐井会走很多弯路。
杨柳湾的盐井出高质量的卤水,所以,巨木退出打井学习烧盐,有足够的钱来试错,等上了道再让毓源来经营,请来烧盐的老师傅,天车、盐灶、建房的投入太多,让巨木感觉有压力,必须让资金周转起来,有时候生产出问题,有时候销售出问题,每天都有事情,人员复杂工种又多,稍有疏忽,就有事情发生,对盐灶的管理必须总结经验,不断摸索。
初二可冉回娘家,已是3个孩子母亲的可冉,终于潇洒走一回,之前都想着能省就省,现在,孩子们路上太吵太麻烦,于是请人挑的挑,抬的抬,礼物和人一起回家,敬庭尚小,离不开母亲,孩子们见过舅舅,舅舅们非常有出息,可顺和可达已经赴任,留下可鑫侯选中。
过完春节,可冉也在家里忙碌着,她要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还要帮忙准备烧盐所需的材料,尽管生活忙碌,可冉却感到无比充实,有了盐灶琐碎的事就多如牛毛,这让毓源有些烦恼,当然也希望可冉快速成长能独当一面,分担一点自己的工作,财力雄厚时自己工作中的失误也可以忽略不计,如果是初创期资本不足,没有试错的条件。
可冉是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对于商业来讲,这点文化的底子经营盐业已经绰绰有余,可冉管理下的盐业自然井井有条,这可帮了毓源的大忙,经营非常的顺畅,每个工序的衔接、人员的调度、账务的结算,都有可冉的身影,一个好的内当家能够处理好经营中细枝末节,生产、出入库、销售业务要熟,对于用工更要注意,赏罚分明以理服人,工种间的协调还要情商高才行,人的问题有时候不是钱能解决的,当然能用钱解决的,都不是问题,可冉成长起来了独当一面,此时毓源可以放心的交给可冉来掌管盐灶上的所有事物,自己觉得有可冉管理盐灶就够,还是回去打盐井,干自己擅长的事顺利些,毓源又在杨柳打出好几口盐井,建盐灶打盐井,一年到头都在忙,没有休息的时间,等杨柳湾婆婆溪上井车林立,灶房密布时,毓源顺婆婆溪打井向牛华镇北进。
什么都要学,分门别类是盐灶经营账务处理的前提,可冉无师自通,珠算也运用自如,盐灶每月开支清清楚楚,盈利多少心中有数,本小利大日进斗金,让可冉目瞪口呆,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反复核算还是同样的结果,面对堆积如山的银子,心里害怕起来,毓源找来泥水匠开始建筑槐盛号的围墙,刻不容缓。
万家坝槐盛号的房子,从毓源建第一间算起,前后经历百年的时间陆续修筑,因而,房子的新旧不一,时代不同想法也不一样,围龙屋的特点还在,但是天井的大小,建材好坏参差不齐,禾坪前的水塘也消失了,这是必不可少的风水要点,和龙厅对称围龙的组成部分,密集的房子天井是通风透气采光作用。
巨木原定打了杨柳第一口盐井,也是他的最后一口盐井是收山之作。可上厚过世,巨木回隆昌奔丧,丧事料理完,却架不住隆昌弟弟们劝说,又去隆昌龙市再打盐井,当然不是亲自动手,场外指导,打了第一口就再也停不下来,帮了二弟,还得帮三弟,如此,如此,又是许多年。
敬庭公乾隆36年出生,家庭条件已经非常好了,是标准的富二代,含着金钥匙出生,接受良好的教育也是那个时代不二的选择,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什么时候都一样,敬庭在母亲的呵护下慢慢长大,他聪明伶俐,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5个孩子中天资聪慧的人就是敬庭,过目不忘,喜欢诗词歌赋,私塾先生也非常喜欢,哥哥们常被先生打手心,可冉对敬庭寄予厚望,希望同他的舅舅们一样,考取功名,将来有个一官半职的就行了,所以,常在敬庭耳边嘀咕,舅舅这好那好的,让敬庭以舅舅们为榜样。
如果敬庭像舅舅们面对生活没有选择,读书是唯一改变命运的途径,如果没有可选择的命运,会不会改变敬庭的想法吗?我想敬庭同样不会选择读书。知识改变命运是这个时代的伪命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那个社会的弊端,我们的社会进步了吗?没有,根本没有进步,到了一定阶段,贪腐就严重了,读书就是为了当官,当官不贪过期作废,各阶层都内卷严重,考试越来越难,知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没有用,读到大学无非是让我们的内心更充实一点,所有工作其实小学毕业就能用了。
敬庭放弃读书的原因,从槐轩学说菊源祠记中这样描述:“古者庶人无庙,非略也。贤者始贵,贵者始富。公卿大夫以德之崇卑为职之大小。源远者流传,显扬者孝大,圣人以此成教,岂非愚人皆勉为圣贤哉!后世宗祠繁兴而有德者罕,往往不久消沉,则馨香俎豆之原固必在乎懿行矣。敬庭幼颖悟,严督而不喜咿唔。
读书的资质在5个弟兄中敬庭最好,都看好敬庭能出人头地,让子孙考取功名是父辈们梦寐以求的愿望,创业的目的是什么?是子承父业吗?不是,有钱不等于有社会地位,不知道什么缘故,敬庭几次三番不去上学,哥哥们也觉得不可思议,好端端的读书的料就这样废了,父母也无赖一声叹息,顺其自然就好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盐灶的经营好起来,杨柳这个地方,位置太好,四面环水,运输方便快捷,出盐进煤距离又短,这让可冉越来越有信心,虽然每天都有新的挑战,但他都能克服,掌握烧盐的技巧,确保产品的质量,在老师傅的指导下,可冉逐渐熟悉了烧盐的工艺流程。
毓源有5个儿子,除敬庭之外的4房人我一无所知,所以,2024年6月15日下五通桥到王方才家寻问,讨论有很多关于王家的事情,烧水沏茶,回忆很吃力,知道槐盛号,可他并不住槐盛号,我问的事他都不知道,我说菊源祠,他说炳公祠,因此,彼此沟通困难,都觉得有解不开的东西,缠绕了思路,问非所答也是情理之中。意外的收获是,井研人民医院护士王方容,井研县中学校医吴中琪的老婆,我同学吴庆的母亲确定是王家人,因为她和王方才是一家,王方才能准确说出王家字辈,就这点足以证明这个王方容也是王氏家族的人。王方才因心脏安了五个支架,不能外出时间太长,本来答应陪我去看看槐盛号的旧址,也因身体欠佳,对我说非常抱歉,请他吃饭也被拒绝。
中午,天热得很,在杨柳村吃了碗抄手,顺便买了一提牛奶和水果再次进王方才家门,闲聊些他小时候的记忆,他告诉我,唯一的线索是要去找王方棣的人,几年前见过,修高铁占了槐盛号后搬走,搬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他女儿回家,好奇这家里来的客人,王方才问他女儿:“你知道王方棣住哪里?”思索一下说:“听说搬五通桥区法院背后,住什么地方就不知道”。
我开车过去不远,到了法院之五通桥法院,法院的后面有太多的大大小小的小区,问完第一个小区的保安解释说:“不认识王方棣,这个小区有1000多户住户”,当头一棒,这怎么找?问了好几个小区,坚持到最后一个,还好有人知道,中年妇女的门岗指前面的楼说:“17栋底楼你去问”,17栋有4个单元,1单元楼道有老太聊天,2单元楼道有打麻将,问:“知道王方棣这人吗?”都不认识。
知道王方棣住这里,找到他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多等些时间而已,小区里闲逛,见树林阴里有打字牌和麻将好几桌人,走过去就问:“你们有没有人认识王方棣”。真有认识,热心帮我联系,一通电话后,就同王方棣见了面,简单介绍之后,王方棣邀请我去他家里坐,刚坐定出乎我意料,王方棣直接拿出了一本家谱。写这本家谱的人卖了一头牛为资费,从隆昌石柱湾出发来万家坝溯源,寻找其族人在万家坝的根,长途跋涉走路来五通桥万家坝,可见族人之意志坚毅。
王方棣的哥哥王方健接待来人,对方名字王方棣不知道,来人了解情况后写了家谱,寄回万家坝。知曾祖王△绪字小峩,井研家谱记载去隆昌是长房王裕绪字竹波,是双流县刘沅的门人隆昌教谕,隆昌家谱为督学,教谕和督学都与教育有关,我翻开家谱,一看见开篇就是上厚。隆昌家谱:“王以温字上厚,生于清顺治十四年丁酉岁十月十五日寅时,卒于乾隆六年七月初四已时,享年八十五岁,葬隆昌南乡汪家嘴,癸山丁向。上厚公有六个儿子巨才、大有、巨木、大魁、大茂、大立。槐轩学说记载大本有4子:第三子为王全秀字毓源,基本对上了,还需要去隆昌石柱湾找到族人确认,隆昌这支属槐盛号。毓源于万家坝定居后建菊源祠为总祠,毓源公下有五房人,应该分别是:“炳公祠、益寿长、谦益元、遗昌号、槐盛号”,因为,井研光绪志:敬庭是第五子。从隆昌家谱中知道毓源公下五房人名称,如获至宝。
王方棣对于槐盛号的介绍最有发言权,因为他从出生就住这里住了70年,据王方棣奶奶回忆,清朝时期的槐盛号有48个天井,民国再萎!缩,到解放的时候只留了七八个天井的房子了,槐盛号有60公分厚且一丈多高的局部围墙王方棣还见过。王方棣一家解放后没有从槐盛号搬出来,是因为王方棣的两个哥哥,十一哥王方立、十二哥王方元参加过抗美援朝,双拥军优属,才保留了一间房,也是唯一解放后留在万家坝槐盛号的王家人,王方棣的父亲王道实:正房生王方信,二房生王方健、王方立、王方元3兄弟,3房生王方棣。
高高坚固围墙的聚居,体现出兴宁围龙屋的特点。水塘早没有了,鼎盛时的模样今也只能想象中,唯一能够持续保留的就是语言习惯,爸爸妈妈是叫阿爸阿妈,爷爷奶奶叫阿公阿婆,地道的广东客家人语言特点,虽然广东客家人特有的语言习惯保留得不多,与我母亲叫法是一样,说明这种文化的传承是潜移默化和根深蒂固的。
我提议一起去槐盛号旧址看一看,去直观的感受一下解放后留的七八个天井的房子建筑面积有多宽,王方棣带路,条石地基还在,很多的方格有点像qq农场种菜,槐盛号大部分房子已经拆的差不多,余一间住着人,另两间残垣断壁,解放后七八个天井的槐盛号坐北朝南估计南北60米长,东西80米。槐盛号传说中的48个天井,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婆婆溪蜿蜒曲折流经牛华镇再到杨柳镇进入涌斯河,清代诗人刘应蕃留下“江水回环溪水萦”的佳句,王方棣回忆,婆婆溪边有10多口盐井,之所以在此开凿,有水路运输之便捷,卤水优质,费用成本在乾隆时期全川最低,天车耸立最高达50米。
金丝楠木和橡木半分,分别开半圆槽,合并后深入盐井中护井壁,竹筒中空牛皮机关垫底,卤水进入竹筒后在重力的作用之下,牛皮如心脏的房室瓣膜阻止血液回流的原理,满满一筒百八十斤的卤水被牛牵引,从300多米的地底提上来,1、2米不等盐锅中的卤水在盐灶灼热炭火中,水分不断蒸腾,师傅再不断往盐锅里注入卤水,循环往复,形成盐巴。
等盐锅完全冷却后,倒扣盐锅敲打锅底,一整块被塑造的盐巴就脱落下来,分解成30、40斤的小块,卖盐商人根据购买需求任意分割后,用牛皮纸包装麻绳捆扎,这就是清人当年买盐的样子。
婆婆溪到了枯水期拦河筑坝,通过2次筑坝,上游水位上涨有利于航运,婆婆溪沿岸有大小码头,煤入盐出,来此务工的人让杨柳镇热闹起来,形成街市,麻辣烫和钵钵鸡是这里招牌菜,竹签串串让挑抬中人们,能及时享受美味,快捷方便又节约时间,痛并快乐着。
五通桥区因盐成市,老天眷顾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盐卤和煤矿,金粟镇老龙坝和庙儿山的煤,顺岷江上行30里,就能到达杨柳镇,这为毓源的盐灶提供了极大的好处,运输成本最低时间最省,成品盐转运也快,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就了毓源,以盐荚起家,资雄犍乐间。
水路是那个时候不二选择,因为运载量大费用最低,陆路运输自然成本高运载少,五通桥水路纵横,桥也建了不少。慈样桥在杨柳镇杨柳村西南500米,三孔石拱桥,又名杨柳湾大桥,始建于清嘉庆年间,道光、光绪年间维修,由王伟钦出钱建筑,东西走向,跨慈溪河。桥长21.2米,宽7.6米,拱高7.11米,中跨7.5米,两边跨各6米,桥已经在1994年拆除了。
五通桥各河道两岸种植黄葛树,黄葛树树大根深加固河堤,让河道顺畅免受洪水困扰,山环水曲绿树成荫,桥又相互连接,交通便捷,山水构成画,旖旎风光。
千佛家谱尊王伟钦字敬庭为始,隆昌家谱尊上厚为始,从隆昌家谱中知道祠或号的名称,目前,已经了解的只有王伟钦字敬庭槐盛号这一支,敬庭公的4个哥哥的名字却不知道,槐轩学说里也没有这4个哥哥的名字,好奇心驱使想搞清楚这些,但是如何去发现是摆在眼前的最大问题,这些谜团如何解开。一定要找到隆昌的族人,因为隆昌家谱记载的人多,自然线索也多,联系一个就全部知道了。
来万家坝完全是因为高德地图,把老地名显示出来,如果不依赖这个,还不能发现万家坝的槐盛号,对于王家广东兴宁移民上厚最早在隆昌落业浑然不知,隆昌家谱又把历史朝前推演,准确的知道上厚公携子于康熙61年来四川,这些信息取得对于了解王家人生活的变迁意义重大。
我在王芳迪家吃过晚饭后便匆匆离开,晚霞中杨柳湾是那份宁静,沿婆婆溪岸边行走,天车、盐灶、盐井已经荡然无存,水路繁忙的景象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果能够时空的转换,让我回到200多年前,去感受一下先祖们在这里的生活情景,毓源5个孩子如何嬉戏,去看看婆婆溪中撑船的艄公,蜿蜒曲折杨柳溪岸,灶房中火热的炉膛,挑煤挑盐的挑夫在码头间往返,曾经的天车轱辘转动声还回荡在杨柳湾,盛夏孩子们小溪中畅游和喧闹,让我产生无尽的遐想,真想穿越时空,去到那个年代,去看看先祖怎样的生活情形以及取得成功的喜悦,该是一件多么令人神往的事情。
高铁飞驰而过,发出嗖嗖的声响,把我从历史的长河呼叫拉回到现实中来,当年人们院墙后房子和发家致富的盐业,已经消失殆尽,幸好也找到些线索,能不能通过这些线索找到更多的王氏族人,炳比祠,益寿长、谦益元、遗昌号会在那里呢?而这些名字如何联系到现实中的人和物?
四个名字能找到相应的建筑物,就能找到族人,口述历史,族人又有聚居的习惯,可以推断这些祖人居住在槐盛号的周边不远,从王方才家离开时,他提醒我去炳公祠问问,现在看来找到炳公祠,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