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中苏之间的比试
关于拍摄《赡养人类》这部电影,就还这么被提上的议案。虽然说《赡养人类》其中的科幻大场面不多,但也不代表没有。
其中要构建一部分外星高度科技生活的场景。
还有外星球战舰来到地球的画面。至于其他的部分,大多数可以进行实拍。
《赡养人类》这部小说最有意思的两个点在于,第一:刘慈欣在书中创造了一个终产者的概念。
第二:入侵地球的外星人要按照人类最低生活标准给予所有人生活物资。
逼迫的全世界所有的富商政客们不得不进行“财富液化”计划。
这两个概念是非常有意思的,既有科幻中的“科学”“幻想”,同时又不失对社会现实与人文的思考。
科技越发展,富人与穷人的差距越大。在刘慈欣的小说中,当基因编辑和生物智脑以及知识灌输的科技能力被发明出来之后,富人与穷人就彻底成为了两个物种。
科技越发达,世界越赛博朋克。当然,现在赛博朋克的概念还没发明出来。
所谓的赛博朋克指的是高科技低生活质量的世界。
比如说这个世界都已经可以断肢再生,人类都可以去月球开矿了。
但是普通人却连正经的炒菜做饭的食物都吃不起了,只能吃各种半成品。
新鲜食物成为了一种奢侈品。当然,有可能会更过分。
也许是穷人以后只能吃蛋白块和维生素片来补充营养,传统意义上的食物概念可能会从穷人的词典里消失。
不过《赡养人类》自然可以让赛博朋克这个概念更早的出现。
实际上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世界科幻小说进入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怪圈之中。要么过于科,要么过于幻。
这也大抵上是因为冷战的影响吧,不论东西方的科幻作家都受到了影响。
所以除了少数如同阿西莫夫这样的世界级大师外,很多科幻作家写作的书籍质量真的是惨不忍睹。
毕竟科幻不涉政治(或人性或意识形态)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这个阶段的苏联文学作品,你不能说它是一潭死水,这里也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但是在科幻领域,苏联人畅想的还不够。相反,他们在古典文学领域的建树反而更大一些。
这也体现在他们拍摄的电影上。一直到六十年代,苏联才拍摄了一些科幻电影。
其中的特摄水平不错,但是故事情节乏善可陈。
李锐连续几天观看了十几部苏联电影。
如果是拍大型历史剧,那苏联堪称神一般的存在。但是一旦涉及到现实和科幻领域,那真的是相当拉跨。
所以拍摄《赡养人类》这部电影,李锐邀请苏联方面提供一些演员,以及剧组前往苏联取景,苏联也负担一部分拍摄费用等等。
但是李锐要求拍摄的主导权要在中方这边。
真不是李锐瞧不起苏联的导演们,主要是他们真的不会啊!
李锐的这些要求是连同着剧本一起送到苏联的。
对于这些小事,斯大林自然是不可能亲自过问的。
但是下面那些拿到扎罗多夫给的剧本的苏联导演们却对中方的表现的非常不配合。
“剪辑、掌镜、配乐…………几乎所有后期工作都由中国完成?”
“开玩笑吧。中国人刚拍了两部电影,就觉得自己什么都行了?”“这是把我们当成小工了?”有人在不满。
这个时候的苏联,也是有作家协会、影视协会等类似的组织。
拍电影这事儿也是如此,苏联也有专门的电影协会。管理导演、演员、编剧等等。
1950年,在苏联第一卖座的电影是什么?
答:《地下交通站》。是的,一个低成本轻喜剧,堪称是一部加长版小品的电影,在苏联大获成功。
连续上映三个月,依旧是场场爆满。卖座程度远超《大决战》系列,也远超苏联自己去年拍摄的各大电影。
犹记得这部电影刚刚在苏联上映的时候,就有苏联的影评家在报纸上发评论写到:
“一个抗日喜剧,没有什么内涵,只有搞笑搞笑再搞笑,看不到思想的光辉,沉闷的我快睡着了。”
抱有这样想法的影评人不少,还有导演协会的一群导演也觉得这电影拍的其烂无比。
因为基本没有什么色彩、机位、运镜的运用。
本来嘛,《地下交通站》的电影就是个大号的情景喜剧。导演的功力是体现在剪辑和节奏上,而不是各种花里胡哨的拍摄技巧和光影运用。
但是现在的电影拍摄,不管是苏联还是美国,导演们都偏好于讲究构图讲究色彩,讲究油画的质感,讲究黄金分割等等。
这种情况下,《地下交通站》确实不算是什么优秀的作品。
但可恨的是你架不住观众爱看啊!在露天电影院,零下十几度大家冻成狗的情况下,还能满场。
这不是把那些当初嘲笑这电影的那些导演们的脸挂起来啪啪啪的打吗。
所以吧,苏联电影协会的一些导演们在看到《赡养人类》的剧本后坐不住了。
因为他们又不是没有鉴赏能力。李锐改编的这版剧本,其剧情在这个年代是极具冲击力的。
很多导演看完之后都大呼过瘾。他们都想要来指导这部电影,而不是成为这次中苏合拍中的一个小兵。
他们迫不及待的跳出来,其实也是想要扎罗多夫向中国施压,最好是把这部电影的主导权从中国手上拿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