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六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带着网咖回1950 - 一斤小鳄梨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带着网咖回1950 >

第三百三十六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斯大林是惊讶的。因为苏联的电视节目虽然少,观众的选择面很窄。所以收视率都相对比较集中。

但是也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节目有百分之九十五的收视率的情况。

这已经达到了一种现象级的收视率了。

而就在他和手下人讨论苏联这边的情况时,有人挥舞着一沓资料走了进来。

“东德、捷克、波兰…………等地区的收视率也统计出来了。收视率均超过百分之九十。东柏林那边史塔西(东德情报部门)已经确定,当晚西柏林地区的观众,也有超过百分之九十选择收看《碧潼战俘营2》!”

来人如此说着,他带来的消息是惊人的。

因为这表明了《碧潼战俘营》这场真人秀的收看情况比在场所有人预计的还要高。

这注定是一场名垂影史的片子了。“昨晚播放这片子的时候,许多人家没有电视。所以选择去了有电视的朋友家,或者是去职工俱乐部之类的地方观看。”

“所以,实际观看人数可能比我们预计的还要多。”下面的人员对斯大林汇报道:“而且群众们的热情很高。从他们的回信就可以看出来。中国人这次节目非常成功。”

“自丘吉尔的铁幕演讲过后的一年,我们和美国的意识形态战争就已经开始出现端倪了。”

斯大林的得力助手贝利亚坐在沙发里推了推眼镜说到。

“我听了各位的发言,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各位你们说对吗?”大家没说话,都是在低头沉吟。

到是被临时叫来开会的赫鲁晓夫一直在点头。

贝利亚继续说到:“从48年以后,我们在意识形态上的斗争其实就有些落于下风了。”

这话也就是贝利亚可以说。

苏联对内对外的宣传都很强硬,但是现如今顶层的领导还是很清醒的。

实际上苏联一直到戈尔巴乔夫时期,中央决策层的人脑子都很好使,而且很多建议都很客观。

哪怕是遇到了勃列日涅夫这种难以评论的领导人,苏联中央都能把控着苏联这辆大车不翻。

对内对外的宣传,苏联可以很强硬。

但是中央决策层自己却要清楚苏联的长处和不足。

不过毛子嘴硬惯了,开大会的时候从来都不会承认自己的不足。

只有这种级别很高的小会,这群高层才会说一些实话。“美国人的娱乐产品,不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流行歌曲,其实对我们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了。

我个人认为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文化产品出产不够。去年我们才产出了五部电影。太少了!”

贝利亚这话说得斯大林都忍不住点头了。

因为斯大林是个很爱看电影的人,熟悉斯大林的人都知道,斯大林人生三大爱好:

喝酒、泡澡、看电影。而且这三大爱好一般是连着的。

斯大林最喜欢的消遣活动是喝到微醺后跑去泡温泉,把自己泡肿了后再看一部电影。

看完电影到凌晨三四点钟草草睡觉。

斯大林说道:“是的,我们文化产品出产的太少了。我很认同当年列宁同志说得:我们的作家和科学家应该得到比现在好一百倍的东西。但他们现在连列表上的东西都不齐全。”

“文化工作是和科学研究同样重要的事情。”斯大林这话说得还真不是随口瞎说。

苏联苏时期,苏联给文化工作者的待遇是很好的。只是很多文化工作者总是好高骛远。

他们错误的认为自己如果在好莱坞的话也可以成为乔治?卢卡斯或者斯皮尔?伯格,随便拍个电影赚的钱就能在地中海买个自己的小岛。

亦或者是觉得自己也可以成为汤姆?克兰西,写两本小说就能财富自由,还拥有显赫的地位。

所以这群文化工作者中不少人其实一直在推动着苏联解体。

他们妄想着苏联解体后,他们就能一夜暴富了。但真正的结果是,苏联解体了,他们的工资没了,把他们丢到西欧的市场经济中和一群商业作家、导演近身搏杀。

这群苏联文化工作者被杀的连个屁都放不出来了。

当真是写文前觉得自己是大神,发表后才知道自己是扑街。

不过这也能看出苏联对文化工作者的优厚待遇了,优厚到把他们培养出一种忘乎所以的自以为自己很牛逼的境地,看不清自己的价值了。

“其实我也很希望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在努力努力。多拍一些好片子。但是我们现在没有那么多的预算和人手交给他们。”斯大林也是皱着眉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1951年苏联的强大,很多时候真的只是表演。

二战打空了一代人不是开玩笑。《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编剧在战争结束退伍回家后发现,自己中学时期的同班同学,男生只剩下自己一个了。

其他男生都战死在了卫国战争之中。斯大林手上的人手和资源都有限,必须要紧着重要得来。

相比较于科研和工业,文化真的只能是往后面放放了。

而这个时候,赫鲁晓夫突然说道:“其实中国人不是提议让我们带着剧本、导演和演员去中国拍戏吗?我觉得可以尝试啊,他们手上有多少人手可用啊。而且他们人工很便宜。”

“我们只需要花一个苏联工人的钱,就能雇佣到十个中国人甚至更多。我听说在中国一些地区,只要管饭吃饱就有人愿意给干活的。”

赫鲁晓夫现在和中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

他甚至利用手上可动用的剩余资源主动去和哈尔滨第一食品厂做支援。

条件就是他们出产更多的糖来满足苏联的需求。

苏联西伯利亚的土豆多到吃不完烂在地里,但是运到中国就能换成糖。

糖已经成为赫鲁晓夫手上最有力的一种武器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