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四章 糖业的迅猛发展 - 带着网咖回1950 - 一斤小鳄梨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带着网咖回1950 >

第五百一十四章 糖业的迅猛发展

514

悠悠糖果店在中国商城的开业算是是无声无息的开业了。开业之初并没有做太多的宣传。

主要原因是现在中国商城本身就是一个拥有巨大客流量的商城了。有的时候不需要宣传,只需要店铺开进去就可以获得不错的客流。

还有一点就是悠悠糖果店本身虽然备货不少,但是考虑到之前在苏联曾经出现过的汽水抢购的风潮,所以还是不做大规模宣传了。

自从基地搞出了生物制糖法之后,哈尔滨第一食品厂的糖生产量就开始节节攀升。

限制糖产量的东西其实就那么几个了。第一是厂房建设,这个其实比较好解决。因为除了哈尔滨第一食品厂之外,哈尔滨、长春、沈阳其实都有大量可以使用的厂房。当年日本人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的时候。可是把伪满洲国当成未来的日本第二中心来运营的。

当时日本在东北建立了大量的工厂,在二战后期的时候不仅仅是美国在太平洋对日本发动了攻势。

同时已经收拾了德国的苏联也调转枪头,对东北盘踞的日本人展开了最后的攻势。

苏联进攻了伪满洲国,彻底打散了日本在中国最后的精锐部队。与此同时,苏联军队也进入伪满洲国拿走了不少的日本工厂的机器设备作为战利品运回了苏联。

这批伪满洲国的机器设备价值不少,新中国建国后和苏联扯皮许久了,希望苏联能把这批机器设备运回来。但是苏联把这些东西当战利品,自然不会轻易的拿回来。这种事情自然是一直在扯皮,后来苏联以援助的名义退了一部分设备回来。

合着之前那些日本剩在东北的工业设备一并使用,也算是东北建立重工业的第一步吧。

不过这样一来东北有很多现成的厂房空置了下来。很多厂房只要稍微改建都能成为制糖车间。

而困扰制糖产量的第二个关键则是霉菌。

因为最开始制取糖浆的霉菌全是李锐依靠后世的金钱从网上买的现成的霉菌。虽然说感觉不贵,制取一吨糖浆需要的霉菌只需要十块钱。

但是这需要考虑到中国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对糖的需求量。作为正儿八经的大宗商品,七十年后世界一年产糖量差不多是一亿五千万吨。后世中国一年产糖一千万吨,在全球排名第五。

而在1951年,全球总产糖量为3550万吨。只有历史上七十年后的五分之一多一点。

糖是一个及其广阔的市场,它在重要性上仅次于粮食安全。但因为历史上中中国布局糖产业太晚了,为了先解决人民吃饱肚子的基础需求。等到国家回首看向这片甜蜜事业的时候就已经发现,这世界已经没有中国的立锥之地了。

而在这个时空中,李锐购买的那些霉菌带来了足以引起革命的生物制糖法。每吨十元(后世钱币)的价格听着不多。但是一个糖厂一年要生产几十万吨糖。这就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了。

网咖通过各种手段,不管是帮后世网络外包做各种工作,还是拍摄视频搞网红经济等等,一个月三百多万已经差不多达到一个上限了,再增加很难了。

这些钱还要负责各种其他开销和技术资料的购买。不可能全拿来买霉菌的。

负责霉菌和糖化工艺的王鸣岐教授知道基地所面临的巨大压力。虽然李锐从来不给王教授施加压力。但是他自己给自己加担子。

基地里晚上十点半就要熄灯睡觉的。但是王教授自己弄了个按压式充电手电筒,晚上自己躲在被子里还在做研究。

而且经常在霉菌培养室里待着观察记录霉菌变化。经常是带一床被子就就在培养室内待几天。(注:培养室分内外间,霉菌在内间。人一般待在外间,只有观察记录的时候会进入内间)

就他这么日以继夜又夜以继日的干了半年,熬的好几个年轻的助理都扛不住想要申请调岗的时候,他给基地也给全国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1951年五月三日,王鸣岐教授兴冲冲的找到李锐,他胡子拉碴满头乱发,眼睛里也布满血丝。一看就知道好多天没有好好休息了,甚至还有一股浓烈的口臭。

但是他一点都不在乎,他看见李锐后就拉着李锐的手大喊道:“主任!主任啊!成了!霉菌培养成功!”

李锐当时都懵了,原本预计着可能需要一年的时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成功培育的霉菌,现在就成了?

要知道,生物霉菌这种东西不光是技术问题,有的时候真的是要一点运气的。王教授用自己的技术、坚持还有他的许多运气,在半年的时间里搞定了生物霉菌这个最大的问题。

不过搞完这个问题之后他就立刻大病了一场,医生检查说是身体亏空虚了。简单来说就是没好好吃饭,没好好睡觉。身体哪哪都有问题,光吃药是不顶事的,好好休息,调养个一两年吧。

总理和主席听说了王鸣岐教授的事情后,两人还亲自来探望他了,并且嘱咐他好好休息。

王鸣岐教授则说道:“现在全球糖产量三千五百万吨。我们早一步布局全球糖产业,我们中国就在世界上有更多的话语权。我们的人民也能更早一天吃上糖啊!”

“主席、总理。我们中国人苦太多年了,该吃点甜的了!”

“早一日让我们中国的糖产业傲视全球,早一日让我们国家几亿老百姓家家户户都能尝到甜蜜蜜的滋味,我短寿十年也值啊!”

主席双手紧紧握着王鸣岐教授的手,重重的点头:“王鸣岐同志,会的,会的!”

王鸣岐教授用透支了自己生命健康的方式,换来了中国更早一步糖业独立,做大做强的机会。

而对于糖产量第三个限制则是关于淀粉问题。

生物制糖法用的是淀粉制糖,目前中国粮食产能喂饱全中国人都也只是将将够罢了。别看彭家村去年一年生产的粮食还能有余粮。但是很多农村交了粮税之后,剩下的粮食还是有所欠缺的,青黄不接的时候还需要去挖去野菜。

即便是国家在建设化肥厂,即便是网咖弄了新的粮种。但是建设化肥厂到投产,再到化肥铺开,这都需要时间。新粮种的推广也需要时间,并不是上面一个命令,全中国就立刻奔小康了。

所以中国不能投入太多淀粉去生产糖,毕竟人民吃饱饭是第一要务。只是在传统的甘蔗种植区开始种植甘蔗,在适宜种植甜菜的地区开始开荒种植甜菜。

而在和中国糖业交易中获利最大的国家是谁?是苏联!

别看苏联现在的产糖量比中国高,苏联的糖甜归甜,但是问题蛮大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苏联的糖不知道为什么,有的糖厂生产出来的糖有异味。那些白砂糖还好说,涉及到饮料和糖果的糖类问题很大。

在历史上中1959年在莫斯科举办的美苏百货展览上除了发生了著名的厨房辩论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赫鲁晓夫引进百事可乐。

最开始百事可乐的糖浆是在苏联生产的。但是苏联生产的糖浆有股子异味,大家都说是鞋油味,老百姓根本不喜欢。专家团队研究了几次,也没发现问题在哪儿。

后来只能是进口美国的糖浆。再到后期,苏联自己的糖浆生产技术力上升,才解决糖浆里有异味的问题。

中国东北生产的糖浆是作为深加工的原材料出口到苏联的。苏联几大糖果厂用这种糖浆生产的糖果一上市就受到了巨大的欢迎。

因为糖和糖是不一样的,甘蔗提炼的白砂糖与淀粉糖化后生产的果葡糖浆虽然都是糖。但是甚至理论上来说果葡糖浆在糖度上不如白砂糖。但是在给人的甜度口味上,果葡糖浆却比白砂糖更好。

因为果葡糖浆后味悠长,给人带来的味觉也更醇厚。后世甜食为了增加甜品的口感,不会单纯加白砂糖,而是会调果葡糖浆、玉米糖浆进去,增加甜味的变化。

苏联糖厂也发现了这一点,中国生产的糖浆立刻成为了苏联糖类制品中的高端货。各大糖果厂都想要配额。

苏联人的糖罐里已经无法缺少这种甜味了。

赫鲁晓夫作为中苏贸易的主要负责人,更是把西伯利亚班线运力拉满。每一车开往中国的列车都载满了土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