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九章 为什么
这场大秀除了在现场的观众之外,其实东柏林的电视台还进行了现场的转播。
并且使用的是彩色转播信号。只不过现在很多人家里没有彩色电视机,无法接收到彩色信号就是了。
这场转播也引起了很高的收视率。因为这种样子的秀,是大家没有看过的。这种秀更像是一场小型的舞台剧演出。只不过演员没有台词,全靠身段和动作来演戏。而且演绎的东西都很片段。
但是这种演绎也有好处,那就是理解难度不高。观众很快能明白那是什么意思。
而作为这样的表演走秀,注定是和这个年代欧美走秀是不一样的。讨论的热度也更是大的多了。
尤其是在这场秀结束前,大家伙还在助力宣传中国春节。
这更是把1952年的春节热度推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现在欧洲很多人都知道中国有一个春节了。甚至那些原本不知道柏林有这么个展览的人也都知道了。
为什么呢?
因为那些时尚杂志的编辑和设计师们,他们当真是说到做到。说要抹黑你,那就要不遗余力的去抹黑你!
就在大秀结束的第二天,包括法国、英国、西德等国家的主要媒体都众口一词的批判中国搞的这场秀。
《秀场还是菜场》——法新社。
《向观众谄媚的一场演出——记中国秀》——镜报。
《令人浑身不适的恶俗表演》——泰晤士报。
《昏昏欲睡且毫无主题的大杂烩》——西班牙人。
《中国对时尚的理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生活。
几乎是同一时间,欧洲主流媒体口诛笔伐,铺天盖地的声讨席卷而来。他们开始从各种角度来分析中国这场秀的失败。
“和马戏团的杂技一样”失败。
“没有令人深刻的时尚主题”失败。
“演员连身高都无法统一”失败。
“没有和米兰时装周一样走秀”失败。
反正他们列举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想要证明中国在这方面的失败。
还真别说,不是所有人都对中国感兴趣,也更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看这样的秀。更多的欧美老百姓是没有那么关注中国,更对中国的时装秀和新年不感兴趣的。
所以媒体上连篇累牍的报道,让很多非一线的欧美老百姓选择相信主流媒体的报道。因为在这个年代,大家还是有些“新闻崇拜”的。
大家相信权威的报道,相信他们是不会带错队伍的。
不过在历史上后世有一句话叫做“黑红也是红”。虽然用在这里并不是那么恰当,但却又莫名的合适。
因为在这些抹黑报道的连篇累牍之下,很多对中国根本不关心的普通老百姓也知道了什么叫做中国春节,原来中国有不一样的传统服装等等。
这就是李锐组织人去欧洲敲鼓的原因,因为这面鼓你不槌,它不响。你槌它,即便是一时之间被人捂住耳朵,但是早晚会让所有人听到的。
而作为社会主义阵营媒体的东德和苏联等国的媒体,自然是站在中国这一边帮着发声。
冷战时期东西对立,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是中国能借力打力的最好时刻。
当然,针对这场秀的口水战不会那么容易结束。
这场口水战之后甚至蔓延到了国内,并且引发了一个非常大的争论。那就是李若梅和王玉珠从前在上海当花魁的出身被人挖出来了。
并且有人在报纸文章上大放厥词,人为这种出身不好的人代表中国出去。甚至在舞台上女扮男装反串志愿军是对志愿军的亵渎等等。
之后引发了一场国内最大规模的骂战,甚至引的李锐不得不亲自下场为李若梅和王玉珠站台。并且公开宣传对旧社会妓女改造运动这个把鬼变成人的运动的伟大,以及其代表应当成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典范等等。
最后又是一场普通人看不见的明争暗斗和再一次对顽固派封建知识分子的清洗。李锐都清洗累了,他在那一刻才明白为什么光靠搞清洗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的。因为蛀虫会藏起来,你以为房子已经干净了。但是它们总会在出人预料的时候钻出来恶心你。你就算是把房子拆了,它们都不一定会死。
所以要解决它们,只能让它们失去活着的养分。
当然,这一切都是后话了。
现在的东柏林的李若梅和王玉珠还并不知道,在之后几个月里她们将要经历和等的风浪。
现在的李若梅和王玉珠已经成为了柏林的顶流了。
尤其是李若梅,她在舞台上的扮相已经是风靡万千少女了。
东柏林电视台专门邀请她做了一个采访。
而当主持人在现场看着穿着男装的李若梅去一趟后台换装,出来就变成一名倾国倾城的美人时,他已经不可置信的不断用双手在脸上揉搓。
他反复确认李若梅的性别。李若梅也反复告诉他,自己是女生。
然后搞笑的一幕出现了,演播厅里很多女生看到李若梅是女生后,她们那种痛失所爱,感觉自己一辈子都不会再爱了的表情也被摄影机敏锐的捕捉到了。
并且在全东德播出了。这也算是一种公开处刑了吧。
而西方媒体不遗余力的疯狂攻击中国和中国的秀,并且西柏林购物节花了大价钱请来了很多明星,准备在一月二十七号中国新年着一天和中国打对台戏。
现在的舆论攻势已经从骂战延伸到了真金白银的战争之中。
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也知道了柏林发生的一切。
他很满意现在发生的一切,他支持中国人搞对外宣传,其实就是想要借助中国人的手,帮自己一起抗衡北约。
如今中国人做的很棒,在朝鲜半岛他们又打了几个胜仗,虽然距离最终胜利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形式确实很好了。
而在西欧的舆论攻势又帮苏联解决了许多麻烦。让苏联可以集中精力在军事、科技、教育、工业发展。苏联也没钱,不然斯大林这么爱看电影的人怎么会容忍苏联一年只拍摄四部电影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