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恍然交错
当尤金的妻子下了班回到家的时候,看见尤金买了两盒鱼子酱时,她觉得要疯。“尤金你疯了,你为什么要买这么贵的东西?!你是觉得你赚很多钱吗?你…………”“哦,亲爱的亲爱的。先别着急,你先听我说完。我评上了上半年的优秀员工,而且今天车间主任任命我为我们组的副组长了!”
尤金带来了好消息把妻子的原本还要絮絮叨叨的抱怨给打断了。
妻子瞪大眼睛看着尤金,她好好的眨巴眼睛后问道:“你说真的?”“当然!”
尤金笑了,笑得很开心:“我现在是副组长了!别忘了你答应过我的,我当上组长就给我买梅花牌的夹克。”“你这才是副组长呢,还不是组长。你看你,才刚当副组长就乱花钱…………”
妻子还在絮叨,但是抱怨的声音明显小多了。
她只是有些心疼的看着鱼子酱:“这很贵吧,上次我爷爷生日,我爸给他弄了一罐鱼子酱当生日礼物。花了十个卢布。”
现在苏联普通工人的工资大多数在两百卢布左右浮动,技术员和干部会多点。
一罐鱼子酱十个卢布对于工人家庭来说已经很昂贵了。
只能当作非常奢侈的食物来食用。
而且因为苏联的鱼子酱大多被拿来出口换外汇了。
所以市面上正经渠道想要买鱼子酱很难。
一般都是在地下黑市,市民之间私底下加价交易或者是以物易物。对于这些苏联工人来说,鱼子酱实在是太过于昂贵了。
尤金听闻自己妻子的话语只有立马说道:“不不不,没有那么贵。这个只要
3.8卢布一盒。”他的妻子不可置信,觉得尤金在骗自己。
尤其是在打开尤金买回来的鱼子酱,看着里面每一颗都很饱满的鱼子后,她满脸的不相信:“这样才三点八卢布一盒?”…………“这样才卖三点八卢布一盒吗?”
同样的疑问发生在了克里姆林宫里。
当被称为苏联人厨房管家的米高扬拿着赫鲁晓夫弄来的合成鱼子酱啧啧称奇。
因为这玩意儿有些太便宜了。中国供货只需要三卢布一盒,这个价钱给苏联的话,甚至都不够成本。
毕竟这年头在北海捕捉鲟鱼是一个危险的活儿。
苏联每年都有渔民为了完成捕猎鲟鱼杀鱼取子而亡故的。
合成鱼子酱显然在这个方面帮了苏联一个忙。
米高扬小心翼翼的弄了一口鱼子酱塞到嘴里尝尝。
斯大林饶有兴趣的看着米高扬,看看米高扬会给出什么结论。
吃完中国合成鱼子酱的米高扬只有一个字:“好!”“虽然和高等品没得比,但是胜在便宜,比低品级的鱼子酱要更好。”“这种鱼子酱中国一年可以提供多少?”米高扬眼神亮了。
作为苏联人的厨房大管家,米高扬是最清楚苏联人民对于副食品的需求的。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的厨房可以说是已经为苏联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副食品来提升苏联人的基本幸福度了。
而鱼子酱作为奢侈品,更是能快速提高人民的幸福度。毕竟三点八卢布一罐的鱼子酱,哪怕是集体农庄的普通青年工人也可以偶尔消费的起。“中国方面表示第一年可以供应我们一百五十吨。如果我们需要的多的话,他们可以适当增加产量。”
赫鲁晓夫有些得意的说道。
这个鱼子酱之所以只卖三点八卢布一盒,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用来提高国民幸福度的。
操办这件事的赫鲁晓夫集团并没有打算用这个东西在苏联民众身上谋取经济利益。
因为大家都不傻,这玩意儿带来的政治利益更大。就像是现在这样,在克里姆林宫里,米高扬、斯大林,甚至是贝利亚都觉得赫鲁晓夫这件事办得好。
他从中国回来的时候,直接带了两吨鱼子酱跟着他一起坐飞机回来。
按照十克一盒的标准,这里足足是二十万盒鱼子酱。
而当莫斯科开始出现便宜鱼子酱的事情流传开之后,莫斯科的市民们开始了一场疯狂的购买潮。
因为这种东西对于大家伙来说,平时在黑市都很难见到卖的。三点八卢布一盒的价格,谁都可以囤几盒,在重要节日的时候拿出来撑撑场面,或者是拿来送礼都是好的。
包括胜利百货商店在内的一众百货商店宣布每个顾客只能购买两盒。
但就算是这样也抵挡不住莫斯科老百姓的热情。
很多人开始连夜排队。就为了买到便宜的鱼子酱。赫鲁晓夫不得不发表电视讲话,在晚间新闻时段播放了一段他的电视录像。
在发言里赫鲁晓夫表示,广大的苏联老百姓们不用担心,鱼子酱的货源很充足。
完全够大家消费的。但是老百姓不信,该排队还是排队。没办法,赫鲁晓夫只能是一个电话打去中国给了叶部长。
让他赶快加紧备货。合成鱼子酱日产五百公斤听起来不多。但是三班倒的话能产一点五吨就不少了。
唯一限制的就是相关的提纯设备需要李锐再弄些过来。
然后海边现在开工厂磨粉的时间不够。
不过直接发动人力就好了,叶部长一纸文书下去,每磨一斤海带(海藻)粉末奖励三毛钱。
海带本来就是国家收购的,晒干磨粉又另外奖励三毛钱,胶东等盛产海带的沿海地区渔民们疯了。
老人、小孩、家庭妇女这些原本在渔村里很难赚到现金收入的人群都把空余时间用来磨粉了。
这些磨出来的粉要经过粗筛细筛,磨出来的效果要和精白面一样细。用人力磨成这样本来是非常费事的,因为人工不是电磨,靠人力磨出精白面那是要下牛马力的。
尤其是干海带海藻可比一般的小麦还难磨。
但是三毛钱一斤的加工费,渔民谁舍得不赚啊。家里打渔的男人如果今天不出海,那就是在家出牛马力去磨海带海藻粉。
当胶东半岛的渔民小周把沉甸甸的几十斤磨好的海带粉送去镇上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