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异株与菠萝
农校学习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和其他一些纯理论的学校不同,农校必须要让学生下到第一线去才能真正了解知识的。
就像是袁隆平和谭胖公两人,七月份本该是他们三年级到四年级之间的最后一个暑假。
而到明年这个时候他们就该毕业了。但是在三年级下学期开始,他们的老师就开始然他们进入田间地头了。
农校学习必须要产学结合,不然就是瞎胡闹。
尤其是李锐带着网咖来了这个时空之后,给全中国的农校都带来了很多新的知识。
不光唯独田间管理的,还有养殖、育苗、防病防害等等…………
这些知识可是历史上的农业工作人员通过几十年积累才逐渐掌握的。
被李锐直接拿来用,可以说是相当开挂了。
不过虽然说农校和中国的农业科技已经在大跨步的前进了。
但是如同袁隆平这样的年轻人却依旧觉得不够,太慢了太慢了。
现在的他还不是那个笑眯眯做什么都不紧不慢的老爷爷,而是一个目光如火,身体矫健如猎豹一样的年轻人。
年轻人总是想要再快,更快,最快!中国人挨饿太久了。袁隆平和他的同学都是亲眼见过饿死人场景。“千里饿浮,易子而食。”
袁隆平一边和谭胖公巡视他们两人一组负责的五亩水稻,一边说道:“孩子就是锅中的一块肉。”
谭胖公知道为什么袁隆平会突然聊这个。
因为前几日报纸报道了河南今年夏粮大丰收的消息。
袁隆平和学校里很多学生包括自己看到这个新闻后都潸然泪下。
因为就在河南夏粮大丰收的消息前,安江农校在内的国内各大高校都被主管文化教育工作的李部长搞了一次爱国教育。
不用走形式,李部长只是把1942年河南大饥荒的内容实打实的贴出来,刊印到全国各地的高校去,其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爱国教育。1942到1952,时间不过才过去十年,河南大饥荒的很多幸存者还健在呢。
不少高校的学生和老师甚至就是幸存者之一。
相比于其他学校仅仅是接受爱国教育不同…………
如安江农校之类的农业学校的学生们在看过1942河南大饥荒的各种宣传图册、文字和影像资料后,他们身上更有一种迫切的使命感。
他们有一种必须要在自己这一代终结中国饥荒历史的历史使命感,年轻人中总是有人想要站出来当这个世界主角的。
李锐支持这些人这么做,只不过想要终结中国饥荒历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必须要工农业紧密结合,将农业工业化,农业科技化,农业现代化。在见浩大的历史潮流中,每一个农校生,每一个技术员都是沧海中的一叶扁舟,只看谁能最先登达彼岸。
谭胖公听闻袁隆平的话,他背诵了一段古诗“岁大饥,人自卖身为肉于市曰菜人。有赘某家者,其妇忽持钱三千与夫,使速归。已含泪而去,夫迹之,已断手臂,悬市中矣…………”“夫妇年饥同饿死,不如妾向菜人市。得钱三千资夫归,一脔可以行一里。芙蓉肌理烹生香,乳作馄饨人争尝。
两肱先断挂屠店,徐割股腴持作汤。不令命绝要鲜肉,片片看入饥人腹。
男肉腥臊不可餐,女肤脂凝少汗粟。三日肉尽馀一魂,求夫何处斜阳昏。天生妇作菜人好,能使夫归得终老。生葬肠中饱几人,却幸乌鸢啄不早。”
袁隆平听得谭胖公背诵的这一段古诗,整个人脸色都不好看了。“菜人衰,菜人衰…………哎!”
袁隆平不禁唉声叹气:“若中华大地上再次发生这人为鱼肉,生如两脚之羊,我便一头撞死在这大石头上,让饥民我之肉!”
谭胖公却道:“菜人之哀,乃时代之哀,隆平你的心事太重了。老师说过,你这样搞不好科研的。学农要把脚步放慢一点,心态放平一点。
就像我们现在在找优越种,看看能不能保持其后代不退化一样。这事儿不是咱么着急就行的,还要一点点运气。”
谭胖公的话还真没说错,生物学的事情很多时候就是一些天赋、一些努力、外加亿点点运气。
在历史上中诋毁袁隆平的人不少,其中很大一部分人诋毁袁隆平就是因为他们觉得袁隆平运气好。
在野外发现了【野败】才成为了中国杂交水稻之父。如果自己也发现了【野败】自己也能成。
不可否认袁隆平除了在科研方面的优秀之外,他的运气确实有亿点点强。
而这种强运很难解释,就想是谭胖公检查了很多遍都没有收获的田地…………
就在今天准备收割的日子里被袁隆平发现了一些不对的苗头。“这几株稻子是不是有些不一样?”
袁隆平发现了一些不一样的稻子。“好像是有些不一样,更饱满更直挺一些。”
谭胖公道,但是他抬起头又大量了一下周围。
他有些怀疑道:“隆平,但是这种表象感觉是对比出来的。你看这亩地是自育第二代种,我们估算了,亩产只有七百斤左右。比前面那两亩预估算亩产一千五百斤的代种差距很大。”“这几株稻穗只能算是矮子里面拔将军。和一代种没得比。”谭胖公这话也没说错,把一代种和二代自育种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结论,这几株稻谷依旧是在衰退的。“不一样,它们的衰退延缓了。其他稻穗都衰退了,它们延缓了就能说明问题。要么是它们产生了某些变化,要么是外界原因对其产生了某些刺激。”
袁隆平对着谭胖公道:“还记得我们新学的关于野外原始稻可能会对人工选育稻产生影响的文章吗?”“这亩地种的是北京那边送来的种子,编号天优001,从产能上来说不如他们送来的那个【超产一号】稻种。但是抗病虫害能力很强,今年隔壁几个村发了稻瘟病你还记得吗?”
谭胖公点头:“当然记得!还是我背着药箱和另外几个同学联合农技站的技术员一起去救的。要不是我们即时压制,怕是隔壁几个村要颗粒无收了。那冬天怕是会有人饿死。”
袁隆平点点头道:“对,那时候我和老师他们在保本村的这些试验田。其他田里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一些染病的迹象,还好即时压下去了。只有这个天优001没有出现稻瘟病的迹象。”“也许是田间管理做得好?”谭胖公道。
袁隆平看着这几株相对饱满的稻穗,他摇摇头:“第二代育种哪怕不能高产,要是能保持这样的抗病虫害能力,那也是极好的。有进一步优选的价值。谭胖公帮我一起移栽这几株水稻。”“行吧,那你等会儿自己和老师那儿去打报告。”“好。”“对了隆平,听说我们试验田要往南迁了。”“还往南?去哪儿啊?”“一开始是说想要去海南,那地方热,稻子掌控的好能一年三熟。能加快我们的研究时间。但是后来听说上面觉得海南现在的基础条件太差了,就不放我们过去。”
谭胖公一边帮忙移栽水稻一边说道。
袁隆平好奇:“那我们不去海南去哪儿?”“去广东。那边条件要好一点。我们有师兄已经去广东了,听说已经干出成绩了。”
谭胖公这话让袁隆平手上的活一愣,他道:“这么快就有师兄做出成绩了?我怎么没听说?”“嗨,不是种水稻的师兄。人家是种水果的师兄,在广东已经站稳脚跟了,我们要过去广东,说不定要师兄照应我们呢。”
袁隆平这才点点头:“哦,师兄种什么的?”“菠萝。”谭胖公道。…………
广东,徐闻。张旺看着眼前密密麻麻的菠萝已经开始头大。
而陪着他一起来的苏联人员则高兴的大呼小叫。“亲爱的张,是菠萝!”“我知道,我知道。”“菠萝!”“我知道,你别在我眼前晃了,你想吃就自己削一个。”“这…………真的可以吗?”“这里好几千斤呢,不少你一个大菠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