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八章国家的与个人的
日本的渔民们看着这样的电影画面,所有人都是感慨万千。
因为老孙作为新一代的中国农人,展现出了不同于他们的农业生产方法。
虽然想要全中国都实现机械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有的地区甚至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种,只
能做半机械化耕种,但是这就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而大张作为一个老师,他和他妻子的视角则在展现中国在教育和医疗上的进展。
不管是哈尔滨的学校,还是农村里的乡村小学;亦或者是城市里的医疗和农村的赤脚医生的对比
虽然差距有,但最重要的是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日本的渔民们也许接受教育的程度不高,但是这不代表他们是傻子啊。
什么是往好的方向发展,什么是往坏的方向发展,大家是可以看得出来的。
而还在五年前,中国还不是这样呢。
不要说日本人了,就说四年前刚穿越回来的李锐吧。当时他穿越回1950年初的北京,北京的老百
姓可没有自己曾经看过的年代小说里写的那样[贫穷,但眼神里充满了光]。
根本不是那样的,在李锐刚回1950年初的时候,他所见到的北京老百姓的眼神大多是麻木的。就
像是被生活压垮了的祥子一样。
因为才刚刚建国,大家不知道未来的方向在哪里,更不知道这个国家这个新政府到底会把我们导
向何方。
而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李锐才真正从老百姓的眼中看到了那个他只在年代小说里描述的精神状
态。
[虽然五十年代的中国人民还不富裕,甚至有很多地方依旧可以说非常贫穷。但是人们的精神状
态却是异常饱满,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这光芒如火焰似骄阳,这是理想与希望在望熠熠生辉的年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能感觉到身
后有一股万丈光芒洒在自己身上,让自己充满了斗志与力量!]
在1954年,中国许多人民终于有了这样的精神状态了。
李锐一直认为,对于普通人来说践行国家强大与实现个人价值应该是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而只
有把握好这个度,才可以真正做到两方受益。
而在精神方面也是如此。所以李锐主管了文化教育宣传部门之后,首先排除了歌颂苦难式的宣
传。可以赞扬战胜苦难的精神,但是绝对不去歌颂苦难本身,更不能被一一些人把英雄、劳模歪曲成只
配吃苦的圣人。
所以当大张老师去家访,他媳妇儿下乡参与医疗巡回小组的时候,视角切到了第三个人。
从南方来的采购员,小王。
相比于前两位主视角的人物。小王就显得似乎更加[潮]一点。因为他更年轻,才二十出头。穿着中国现在正流行的梅花牌夹克和长江牛仔裤。
经过三十多个小时的火车颠簸,小王一到哈尔滨就直奔糖厂、粮食站、各种副食品厂等等。
来自江西景德镇的小王有一个重要任务。他需要为景德镇的人民商场采购一大批年货。
自从建国之后,国家就很重视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因为相比于现在中国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来
说,景德镇和景德镇瓷器绝对是一张极好的名片。
景德镇大概是江西乃至全国最早的工业化城市。景德镇市基本没有农业,从宋朝开始就是小手陶
瓷生产基地。且只生产成本更高的高温瓷,而非更便宜的低温瓷(如潮州瓷和德化瓷)
电影里自然也表现了景德镇现在的盛况。十大瓷厂在建国四年内陆续建立,整个城市二十万人以
及周边区县几十万人几乎围绕着瓷器产业转。
李锐在53年还抽时间视察过景德镇现在的陶瓷生产。其中发表了比较重要的讲话就是要求把景德
镇瓷器只追求重工重器,最后因为太重工导致把自己玩死的方向上扭转过来。
要求陶瓷厂不仅仅是生产重工青花、粉彩、釉下等东西。同时也要生产能满足广大老百姓能消费
得起,且审美[门槛更低的瓷器。
有网咖的支持,景德镇陶瓷发展提前了几十年开始大烧颜色釉。
而且不局限于传统的釉里红、郎红等颜色。
中国老百姓也可以用色彩缤纷的器皿为自己的生活添加不同情趣。
不论是后世的苏打烧、盐烧等等。现在都搞出来了,这样一来降低了日化瓷的生产成本。
同时也降低了审美门槛。毕竟青花并不是所有人都欣赏的来了。
这也让景德镇的瓷器开始再一一次冲击欧洲市场,景德镇的名声沉寂多年后再次在世界瓷器市场响
彻。广大老百姓对花里胡哨的颜色缤纷的陶瓷根本没有什么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