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 全世界最便宜的车
汽车,一个国家重要的工业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来说,汽车产业、船舶产业、飞机产业、铁路产业都是必须要全额拿下的巨大产业。
不仅仅是因为这些产业所带动的巨大就业,更重要的是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更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分布分散的国家。
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交通网络将全国上下链接起来,对于中国来说就是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的事情。
建国那会儿,负责国家交通网络的领导甚至眼馋过印度的铁路系统。并且不无羡慕的说过:印度现在就有六万六千公里的铁路了(注:英国殖民时期修建),他们的国土面积和国家地形复杂程度也不如我们麻烦,真不敢想象几十年后印度的交通将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啊!
李锐曾经在一次会上听到负责交通的领导人这么说过,李锐当时差点笑出声。
确实,印度七十年后的交通发展绝对超出这位领导所能想象到的一切。
不过玩归玩,闹归闹,别拿三哥开玩笑。人家和咱不一样,不好比不好比。咱们缺什么只能自己造什么。
铁路、船舶、航空三大项,耗时都是以十年、二十年计的。但是在摆新中国面前的交通难题是迫切的。
别说抗美援朝的时候全中国到处去凑卡车拉到朝鲜,并且送苏联连续购买了一大批卡车运到朝鲜用。
就说不打仗吧,全中国都急缺汽车。
后世有一个苏联援助中国的小故事。那是苏联帮助中国做城市规划的时候发生的。
某大城市要修建一座桥,当时当地政府也不懂桥梁设计应该按什么规划。而当时五年计划基本就是苏联专家帮着制定的。还别说,当时在该地的苏联桥梁专家还挺负责。连续一个星期都到实地勘测,记录车辆和人流。
一个星期后拿到数据,拍板决定设计建造一座能满足每小时通行车流量二十辆的双向单行道桥梁。
结果都不用十年,这座当初花了不少力气建设的桥梁就成为了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卡口。因为国家即便是生产不出足够的汽车,买都要买来用啊!
而作为长春中国第一汽车工厂的六级装配钳工,刘培安并不知道历史上中国汽车产业到底经过多少折磨,走过多少弯路。在造汽车上中国人流了多少血汗,才勉强从乱局中杀出一条自己的血路。
本时空的刘培安站在自己带人组装的汽车前只有两个字:骄傲!
不仅仅是他在骄傲,更是长春中国第一汽车厂上万工人的集体骄傲。因为当那些车型从流水线上缓缓下来的时候,就连平时最苛责严厉的苏联汽车专家都抿着嘴笑了起来,双手用力的拍巴掌。
因为一汽这一次真的生产出了相当不错的汽车啊!
网咖回到本时空开始整理各种技术资料,其中关于汽车类可是单独分列出了一个大项。而这个大项中包含了:钣金技术、铸造技术、喷砂技术、齿轮技术、皮带技术等等等等。当然还有整车设计技术等等。
如果用纸张来记录这些数据,能将整个网咖装满还有多。
而在这繁杂的技术之中,网咖内的教授和技术员们经过诸多分析,最终敲定了几款极其适合现如今中国国情的汽车。
敲定的重型卡车平台为历史上之中1966年引进法国技术,后经过国产改良成为一代经典的红岩CQ261。
中型卡车平台为历史上中的二代解放卡车,解放141。
而除了大型长途货运之外,还要满足国内的客运需求和城市内的小型货运需求。
参考后世五菱之光面包车设计,再做了符合现如今我国实际生产技术调整的人民1型面包车平台也应运而生。
汽车这东西,只要能设计生产出一个不错的平台,那么平台上面的东西任由你设计发挥。就像是后世汽车,别看很多车企每年都改款,但实际上平台是基本不变的。平台能优化升级一下,那就是大升级了。
而所有汽车在进入流水线组装之前,都会由优秀的钳工师傅进行少量试装。测试整车是否有问题。
刘培安就是第一汽车厂负责这方面的工人师傅。
一汽现在研发的汽车都是经过他的手率先组装起来的。
而在组装的所有汽车中,他最喜欢的是那台被命名为【一汽之光】的面包车了。一汽之光有两个动力平台,一个是0.7升排量的青春版和1.2升排量的加强版。
当刘培安作为组装师傅跟着一起坐在车上路试的时候,他有一种非常欢快的情绪,这种情绪上的快乐丝毫不比看新闻里朝香宫鸠彦王被砍头要差。
【一汽之光】行驶在长春的大马路上,频频引发路人的围观。
东北作为新中国的工业基地,这的人什么车没见过啊。
但是这台是真的没见过啊!
在现在的长春能看见的汽车主要是缴获的美军皮卡、吉普,苏联嘎斯卡车和不多的轿车。在人们的印象里,汽车这种东西就应该是大大的。
可是【一汽之光青春版】实在是太迷你了。全车大小仅仅比后世的五菱宏光MINI大一点点。
这么小的汽车在长春可是见都没见过呢,大家都忍不住围观起来。
而在车上的苏联专家诺曼却不是特别喜欢这个小车。
“这车太挤了!”诺曼身高一米七五,体重一百九十斤。坐这种小车确实有一种憋屈的感觉,他看着车后座的刘培安,他忍不住发问道:“刘,你为什么这么高兴?”
诺曼的翻译小张在后座给同排的刘培安翻译道。
“诺曼专家,因为这车好啊!你看这车多好啊!能跑起来!”刘培安这话说的,别说诺曼了,就连翻译小张都要翻白眼了。汽车不能跑起来还能叫车?
“太小了!”诺曼摇摇头。作为苏联专家,外加这次的试车员,诺曼是真的不喜欢小车。
“但是便宜啊!”刘培安道:“这车造价很低啊!这才0.7升的排量,但是拉我们三个大老爷们,后备箱里还装了三百斤铁疙瘩,还能跑起来呢!”
“上坡会很吃力。”诺曼摇摇头:“这车的拉重太一般了。如果运载超过五百公斤,那么上个小坡就要油门踩到底了。”
“但是它便宜啊!”刘培安再次强调:“这车造价真的低啊!厂里给出的定价才2500人民币一辆。而且它的生产线简单啊,引擎不仅仅我们厂里能制造,早我们一步的闪电摩托车厂也能生产呢!”
“只要原材料充足,一个月下线五千辆这种一汽之光都行呢。”刘培安畅想道,“诺曼工程师,你是不知道。这车可是太好了,太适合我们中国用来连接城市和乡村了!如果觉得拉重不够,那可以上1.2升排量的。价格在6000人民币一台。甚至还可以生产七座版本,大家挤一挤,十几个人也能坐下呢!完全可以当成乡镇小巴了!”现在这个年代,大家的交通安全意识并不高。刘培安下意识的忽略了七座车不该超载的事情。
但实际上就中国现在这种用车困难的情况,车不超载?呵,只要车胎不爆就给我玩了命的装!
没办法,这是生产力的局限性。
乃至于诺曼也没有纠正交通安全的想法,因为苏联也缺车。
诺曼开着一汽之光青春版在长春溜达一圈,又开去了郊区溜达一圈,在土路上跑了一波。还真别说,这个要啥没啥的一汽之光还真能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