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经济基础与上层武力相结合
317
中南海。
主席和李锐的闭门商谈。
主席自从戒烟了之后,就有了吃坚果的习惯。不过坚果也不能多吃,他的健康医生允许他每天定量的吃上一小杯坚果。
一般是瓜子、花生、核桃的混合坚果。不过主席不是一个很听话的人,就像是今天,他的坚果摄入量肯定已经超标了。
他已经吃了一碟花生米了。
没办法,思考的时候嘴巴干巴巴的总觉得不得劲。要么是抽烟,要么是吃点东西,这样才能缓解大脑快速思考的时候产生的不适感。
现在就是主席的大脑进行高速思考的时候了。因为李锐给他送来的文件让他看的有些头大。
不过主席读书向来有一套自己的理解方法。即便是对自己不拿手的项目,过于复杂拗口的东西,主席也会用代指的方式来做识别。
何况李锐呈现出来的这一份报告已经和钱学森一起研究过了,做了很多详细的描述。把专业化语句全部写成大白话。
主席头疼的不是看报告的困难,而是这份报告背后的东西东。
“这位格鲁什科夫同志还真的是敢开口啊,二百亿卢布,难怪苏联经济部门都把他当瘟神了。"主席看完报告只觉得头疼。
“这位格鲁什科夫同志知不知道两百亿元卢布能买多少东西?“
李锐道:“他晓不晓得,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要是我又两百亿卢布的资金供我调用,下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可以把铁路修道西藏,可以把公路铺设到乡一级,保证到乡镇一级供水供电的安全,还能调高一下烈士家属的抚恤金。这些都做完了,我还能有点余钱,建设几所硬件水平颇高的大学,或者是建设几十乃至几百所中学、小学。”
李锐这说的这些看似没什么大不了的,但这可是铺到全中国的范围内讲的。
这就显得很不得了了。二百亿卢布,要知道现在苏联一年的GDP总量也才两千多亿卢布。而GDP这玩意儿是不能算作现金(或者说是资源)来用的。毕竟只要交易就会产生GDP。
也就是说,现在苏联一年的各种交易,包括对中国的外贸交易和国内的居民生产等等,各种汇总到一起也才产生了两千多亿卢布的经济体量。
苏联一年肯定是结余不了两百亿卢布的。甚至三年都结余不下来。
格鲁什科夫一口要干掉苏联年GDP的百分之十。这样挤占的资源足够让苏联都伤经动骨了。
“苏联都吃不起,我们就更不用说咯。要是按照这位格鲁什科夫同志的搞法,我们是砸锅卖铁都搞不上啊。"主席摇摇头,把一粒花生米丢进嘴里。
“是的,他们的心太大了。要压一压。“李锐道:“别说二百亿卢布,就连二百亿人民币,甚至是二十亿人民币我也没有办法给他们弄来。”
主席思索了一会儿:“不过他们的这个想法是好的。有前瞻性。”
“嗯,前瞻的太远了,我和钱学森同志保守的估计了一下,十五年的计划太短了。整个计划拉长到五十年还差不多。"李锐点头道。
“五十年啊。五十年....…."主席突然站起来有些感慨:“我怕是活不了五十年咯。”
“不过还好,你还年轻。保重好身体,五十年后你还可以看得见这个巨大计划实现的那一天。"主席认真的说道。
“你的这个计划可以,按照你们所说的曙光系的方式开始走。”
“嗯。"李锐点点头:“我们国家有一个低文化的劣势,现在从各级官员乃至中央干部都有这个情况。很多解放军干部进城当了官,但是很多文化学习是跟不上的。我们就打算依靠他们对高尖端技术的不了解,开始铺设这个项目。”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现在地方和中央的财权争夺也是越发激烈。地方在喊财税自由,希望有更大的自主权。中央里也有人帮着摇旗呐喊。可是财税的口子一放开那就收不回来了。”
李锐如此说道。
主席点点头:“是啊,我看了你给我的各种资料。一放就乱—抓就死,这就是地方财政问题的常态。不能任由他们这样胡搞瞎搞。新中国建设到这一步,集赞下这三瓜俩枣不容易啊。”
主席这人虽然不是一个喜欢抱着坛坛罐罐不放的人,必要的时候也敢于打破坛坛罐罐,但是这不代表主席不懂的珍惜。不到逼不得已,谁愿意把好不容易积攒的家底白白浪费。
“所以我打算在我们以所谓的【曙光系】为底。从电力、水利部门,以及各个由我们所谓【曙光系】技术和管理支撑起来的厂子为核心。搭建一个框架,等着其他人主动来投。”
“嗯。可以。"主席沉吟了一会儿道:“这件事你反手去办。”
“主席,还有一个事情,我需要您的支持。”“讲。”
“军队。”
“军队.......嗯,军队不能乱。国家的暴力机关要掌控好。党指挥枪不能变。"主席说道:“在军队里搞建设,实际困难可能比你想象的还要大哦。”
“但是有一只部队可以。”“嗯?”
“永福担任主要领导的第二炮兵。"李锐说出了来意。没错,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掌控了经济就可以拿捏地方的命脉。但与此同时,也需要小心有人狗急跳墙。
毕竟火烧钦差这种事情在中国历史书屡见不鲜。
必须要有一个能依靠的武力作为靠山才可以。所以李锐几乎是第一时间就想到了那个人,主席的儿子,参加了抗美援朝,是当年雷神大队、飞鹰大队的总指挥,同时也是参与组建了中国第一支火箭部队的杨永福。
没有过多的犹豫,想法仅仅在脑海中过了一遍,主席就拍巴掌道:“可以!让他支持你!“
“不过他现在在广东。"主席说道。
“恰好,我们的变革就要从广东搞起。"李锐笑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