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救救孩子
85
东南之地,泉州市第一中学,初二。
班主任同时也是语文老师的于老师站在讲台上非常高兴的对着同学们说道:“上次大家参观军营,回来写的观后感都很好。”
“我们学校和其他几个兄弟学校搞了作文比赛。经过我们几个学校语文组老师的一致评定,已经选出了前三名。在这里我们恭喜我们班上的蒋建国同学,在这次比赛中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说完,于老师就带头鼓掌。全班同学在发出了哇哇的赞叹声之后,也纷纷开始热烈鼓掌。
坐在第三排的蒋建国听到自己的作文拿到了这次比赛的第三名,他却脸上没有什么高兴的表情。
要是从前,他肯定已经是挺起胸膛,骄傲的和个孔雀一样了。
现在却是于老师叫了他一次,他才反应过来走上讲台领奖。
学校的奖品很简单,一张奖状,十本盖了【奖章】的作业本还有一个文具盒。
这对于学生来说已经是很不错的奖励了。很多同学都发出了羡慕的声音:“哇哦~”
而于老师也对蒋建国说:“蒋建国,和同学们说说你是怎么写出这么好的观后感的。让同学们也向你好好学习。”
蒋建国想要说什么,却是说不出来。但是看着于老师那鼓励的眼神,他转头对于老师问道:“老师,在军营里参观的时候,那些解放军叔叔都说,想要成为优秀的解放军战士,就要成为一个正直勇敢的人。”
“因为只有真正正直勇敢的人,才能成为战无不胜的伟大战士。于老师,你说这话对吗?”
于老师点点头:“当然是对的。解放军战士们都是勇敢正直的。你看我们国家从抗美援朝再到解放台湾,还有对印自卫反击战等等。再加上国内的各种抗震救灾,他们都是冲在最前面,最不害怕牺牲的一个群体。”
“我也知道,我们班上很多同学们长大后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所以大家要好好的向着这个目标前进和学习。想要成为高技术兵种,大家都要努力啊!”
于老师也不愧是于老师,什么时候都不忘记提醒同学们好好学习。
不过他这一次说完,到是给蒋建国下定了决心。他站在讲台上面,放下了自己的奖状和奖品。
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了那张皱巴巴的信纸,然后直接当众念了出来。
苏月的来信写的很情真意切,因为这是她的切肤之痛。她不想十五岁就和一个不认识的男人定亲,更不想十六岁就和人园房,二十岁和人扯证。
她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情什么是爱的年纪,可能就要成为孩子的妈妈。
苏月的信中写满了她的绝望,她的无奈。她不知人生该如何。
而这些,是泉州市第一中学的同龄人们所无法感知的。他们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泉州也是东南重镇,工业相对发达。
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苏月的经历简直就是骇人听闻。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尤其是班上的那些女学生们。
她们中确实有些人是读完初中就不打算继续读书,准备去工作了。但是家里却也没有这样把她们卖了的打算。
苏月的经历就像是天方夜谭,又引起了这群少男少女的共鸣。
“同学们,这是我在贵州的一个笔友,她叫苏月。她现在正面临着人生最大的困难,在向我求助。我不知该如何办。但是我知道,我们都该成为正直的人。我想给《新中学生》杂志写信,我希望我们中学生团结起来,一起救出苏月,和苏月信中那些和她有同样经历的人。”
蒋建国的话,在班里也是一呼百应,大家伙都心气很高。
于老师旁观着,也不阻止,反而在那里暗自鼓掌。
他甚至道:“好,你们写。写完之后我帮你们改改。”
于老师四十八岁了,年轻的时候是跟着革命教导队在福建这边扫盲建立文化班的教员。后来被调到了泉州第一中学当老师。年纪大了之后,身上那股子如火如荼的革命气也是消磨了不少。
但是今天听着同学们这么说,他身上那股子气还是能在闪烁燃烧一下的。
哪怕他知道,就算是用力了,也未必能成功。就算是成功了,可能也只能救出一个苏月。但是还有千千万万个苏月救不下来。
但是就因为没办法救下所有人,所以就连一个人也不救吗?
于老师觉得这不对。
革命就是救下每一个能救的人,只有你今天救下了这个,明天你们才能合力救下另一个。
不救,你革命的道路上只会同伴越来越少。
教书,除了教学教生知识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就是教人的品行。
于老师放任蒋建国他们施为。就像是看着三十年前福建的农会里那些年轻的革命者们在四处奔走的模样。
那时候,农会里的那些年轻革命者们中很多也就是这个年岁吧。十五六七,踌躇满志。
蒋建国趁着下课间隙还有放学的间歇,和学校里其他班级、年纪的同学们讲述着苏月的事情,讲述着贵州还有很多和苏月一样的孩子。
他希望学校里的同学们能支持自己。他要写一封长长的信,要写给《新中学生》杂志社。要让他们看到泉州第一中学的同学们都在支持苏月。
只是签一个名字,同学们在得知了苏月的事情之后都签了。还有一些人主动帮蒋建国传播这个事情。
有的人弟弟在泉州第一中学上学,哥哥在第二中学上学。弟弟也会把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告诉哥哥。
希望哥哥也帮自己同学一把。
这个年级正是年少热血的时候,这种小事又何谈得上一个“帮”字呢?对很多人来说不过是顺手而为罢了。
所以故事传播的烈度远比蒋建国想象的快。在初高中里,很多学生都签署了自己的大名。
而蒋建国也写好了自己的信件,想要寄给《新中学生》杂志社。
在给于老师最后浏览的时候,于老师除了纠正了几个语法上的错误之外,并没有做过多的修改。
只是帮助蒋建国改了标题。
蒋建国的标题是《救救苏月》,而于老师将其修改为《救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