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庭堂罪审
第319章庭堂罪审
房子陵不可置信的看着头牌姑娘,她这明显就是避重就轻,事情分明就是杜家庶子先骂他野种,然后他才骂杜尚书的,如今依着她这说法,还是他主动挑起事端的?
杜家庶子何时拿出的匕首,他脑子里虽然回忆不起来了,可绝对不是他扔椅子的时候,可当时屋里就只有她和杜家庶子三个人,一个已死,她说的话作为呈堂证供,就无人能证实其真伪。 那些护卫和老鸨都是在头牌姑娘尖叫后才往现场赶的,更何况,他们当时都挤在门口,刚好处在他的背影区域,他和杜家庶子之间距离又近,根本就看不清情形,所以并不能作证。
一想到这些,房子陵颓废的望着那头牌姑娘,眼睛却不经意间居然看到了一抹熟悉的身影。
美玉,那个站在人群里蒙着脸,身着粗布麻衣的女人,一定就是美玉,她的眸子他实在是太过于熟悉了,他居然看到了她眸子深处的笑意,顿时,他似乎想到了什么,顿时就心如死灰了。
不知道这个头牌跟美玉之间是何种关系,她一口咬死了,他就绝无无生还可能了,本来确实是他踢开头牌姑娘的房门在先,后面的事情虚虚实实谁又能分得清?
接下来的证人证言如他所预料的一般,那老鸨和护卫们确实都没有叙述之前的事情,只说他抢过杜家庶子的匕首就扎进了姓杜的那人的腹部。
头牌姑娘的话就成了分量最重的证言,按照这个逻辑,房子陵就是先破坏杜家庶子寻欢作乐,再是骂人家祖父挑衅,最后是抢过别人护身匕首杀人,这死有余辜。
房子陵顿时急的直喊冤叫屈,众人一看,他这先前认罪,刚刚认可各种罪证,现在又当庭翻供,敢做不敢当,都对他是更加的鄙夷,根本就不相信他所说的话。
房子陵是又急又气,平日里滔滔不绝的口才被强烈的求生欲望和周围看客的眼神双向刺激的居然只会喊冤、我不想死之类的废话,那模样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他一边喊还一边要爬起来打他认为作证不公的头牌姑娘,幸好手镣脚镣过重行动不利索。
那头牌姑娘见此,更是变本加厉的嘤嘤哭着,梨花带雨的凄美模样顿时就勾起了在场所有人的同情,就连那些女子都义愤填膺的认为房子陵太嚣张跋扈了。
这还了得?咆哮公堂,外加当堂殴打证人,如此嚣张,简直是不把他这长安令看在眼里,杨林顿时也有些生气了,张嘴就让差役将他拖下去先打了十个板子。
差役们把房子陵拖到公堂外就结结实实的打了十个大板,房子陵哭爹喊娘的样子让许多人的心里都大呼痛快,欺负弱女子,哪是男子汉大丈夫所为?该!
受完刑,房子陵被再次拖回堂上的时候,那屁股上早已经是血肉模糊了,那血都渗透了囚衣染红了外面的衣裤,被拖回堂上的房子陵已经晕了过去,所以就无法再审,刚好也能给案子一个缓冲期,杨林就宣布了退堂。
众人哪怕都是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但也只能散了,骂骂咧咧的退了出去。
杨林写好奏折,然后转呈给了刑部的李恪。
房杜两家得到升堂后的结果,当时都没有任何表示,无论怎么说,家族子弟为个青楼女子争风吃醋,都不是长脸的事儿。
但这个案子过后,有个人却红的发紫了,那头牌姑娘作为红颜祸水的典型例子,在整个长安城也算是是家喻户晓了。
有钱人家都想一睹芳容,老鸨也抓住这次的契机,故意让那头牌端着吊人胃口,也就造就了她千金一夜的身价了。
那些寻常无钱的男人也就只能意淫了,特别是那些穷酸秀才的各种歪诗,让她一时之间更加的有名了起来,顺带着房家和杜家两个子弟也成了她裙下最有名的浪荡子。
那房家二房老爷上次撞柱子没死成,可能自己也觉得戏演得过假,有些尴尬了,之后倒是耐着性子在床上躺了好几天。
二房其他人都是该干嘛干嘛,影响不大,只有房子陵瘫痪在床的母亲天天以泪洗脸,肿着两个水泡眼,养到这种冤孽儿子,也算是她这辈子的报应了。
杜胖子听说了房子陵骂他的事情,也没放在心上,但杜御史一听到这个证言,心里又开始活泛开了。
对子骂父,在提倡以孝道治天下的当朝是绝对不允许的,如果儿子维护父亲声誉打死骂人的人,是可以作为孝子免刑的。
房子陵对他庶子骂杜尚书,那就是对孙骂祖,同理也该是孝子贤孙,而且房子陵无端辱骂朝廷重臣,又打死了孝子贤孙,怎么招也够砍脑袋了。
想到这些,御史大人自动忽略了庶子和房子陵是在青楼这一特定场合对骂的事实,还想着怎么给庶子正名,要向朝廷申请嘉奖他认为的孝子贤孙美事。
随后,洋洋洒洒折子就出来了,第二天早上就上呈给了朝堂,朝臣都是在看热闹,整个朝局也就一团糟了。
摄政王李恪和李治一看到折子,也是乐了,这御史大人还真是一事关自家就稀汤了,这种折子都能写呈上来,真是嫌杜家近来名声还不够大?
庭议环节,太子李承乾附和着杜家死踩房子陵,这就让许多人摸不着头脑了。
这房子陵不是太子进来新宠信的人么,怎么一出事,又是这种墙倒众人推、痛打落水狗的混乱局面?太子李承乾前后极其矛盾的态度让众人不禁都有些心冷了。
这样的太子谁敢信任?前一秒还是心腹,后一秒他就把你推出去唯恐避之不及,哎,可怜房子陵还以为自己是找到了个大靠山,能够胡做非为了,这下简直是自作孽不可活了!
房易之没有跟杜御史对峙,整个庭议过程中只有御史一人在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引经据典,其他无关朝臣都是本着和稀泥的原则旁观着。
眼看着这个荒唐的折子无人反对,又有太子李承乾的大力支持,按程序就要通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