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雪中送炭
第263章雪中送炭
两人又吃了个馒头,补充了些体力,但徐成吞咽馒头却显得很是吃力,可还是很快的将一个馒头给啃完了,他知道自己现在急需补充体力,什么都是要忍耐的。 吃完了,李治从里面的衣服里掏出那个玉佩,递给了老人,说道,“无论何时,只要你掏出这个玉佩向我讨命,我一定都会允你,这也算是我欠你的一个人情。”
老人颤颤巍巍的从李治的手中接过玉佩,然后热泪盈眶的跪了下去,朝李治磕了个头,还一边磕头一边道谢。
哎,果然可怜天下父母心,这老人想必也是个心思剔透的人,明白自己儿子的处境,所以便早早的为儿子求下了一个保命符,无论以后怎样,老人对孩子的一份心意都是令人感动的。
而床上的徐成两眼望着房中的老人和李治,有些不明所以,不知道为什么事情就发展成了现在这样,但他看见李治郑重承诺的样子,也知道李治向来自有主张,所以也就没有询问。
更何况,再怎么说,李治是主、他是从,主子的事情,他这个下属怎么能过问呢?当然也没有资格去过问。
徐成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跟李治这个皇子不仅有同处一室的经历,居然还有“同床共枕”的缘分,这简直让他大吃一惊。
不过也是,这一路以来他们是同生死、共患难的整体,出发时浩浩荡荡的百人队伍,一个月不到,就只剩下他们两人相依为命了,让人如何能不动容呢。
那百来个货卖帝王家的好男儿,现如今也算是“功德圆满”了,其实也算是完成了他们的使命,成全了他们的心意。
老婆婆又颤颤巍巍的进到了房中,手中还拿着几件洗的干干净净的衣服。
“贵人还是脱下身上的血衣,换件干净的衣衫吧,这些都是我们庄家人的粗布衣服,还望贵人不要嫌弃才好!”老头子从老婆婆手里接过叠的整整齐齐的衣服,毕恭毕敬的用双手奉给了李治。
李治这才低头看了看自己身上的穿着,确实,他这身衣服穿着也让他很是难受,血液浸透再干透后,衣服硬的硌人。
李治接过老头子奉上的衣服后,老头子脸上露出了一丝的欣喜,又拾起了李治和徐成昨夜扔在床架子上的血盔甲,然后恭敬的退了出去。
李治把衣服拿着仔细一看,是两套干干净净的灰卦子,洗的有些发白了,但却没有补丁,看起来主人家应当是十分爱惜的。
他便顺手给了徐成一套,自己拿了一套。徐成这时慢慢的往床下磨,但因为失血过多,脚一沾地上就踉跄了一下,又跌跌撞撞的坐回了床上。
李治见此,上前帮着他把身上已经干硬了的血衣脱了下来,然后换上了干净的衣服。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生平第一次伺候更衣的人居然会是徐城。
徐城一时之间更是有些受宠若惊,想要拒绝说自己来,但是自己又使不上一点力气,便只能任由李治摆布了。
古铜肤色的徐成穿上那套褂子后看起来比较合身,精壮也显得恰如其分,可李治穿上后给人的感觉就怪怪的,他举手投足间透露就是一种高贵华美,朴素的衣服与浑然天成的气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他白皙的皮肤衬上灰色的衣衫倒是有一种病态的美,还是看上去有些奇怪。
李治和徐成穿戴整齐后,他认为他们必须尽快的将血衣给全部烧毁,等他把血衣拿出房间的时候,老人早已经生好了炉子。李治不由得有些惊讶,但却什么话也没有说,走上前去将衣服扔了进去,看着它化为了灰烬。
“贵人放心,甲胄老朽已经埋在了后院,您可以随时取。”老人看着李治烧了血衣后,简简单单的说道,说话时沉稳而又坚定,似乎将任何事情都安排好了。
要变装就不能留下蛛丝马迹,这里离青门关太近,不得不小心行事。
俗话说:灯下黑,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是最安全的地方,这也倒是个真理。
那些追兵不知道被那匹马引到何处去了,担惊受怕的李治他们在这老人家里歇息了三天,除了那晚的有惊无险外,此后都再无侵扰。
恢复力惊人的徐成在休息几天后也能正常行走了,他们两人一合计,商定好了必须尽快离开这里,保不齐刺客回过神来,对这一片重新搜索,他们在这里呆着就是坐以待毙。
老人当然也看出了他们的心思,吩咐老婆婆给他们烙了一大锅的烙饼,然后打好了包,又去找了两套干净的衣服,和烙饼一起包起来,让徐成背了。
“贵人落难,我吴家祖上积德能有幸遇上,想老朽一生忠君正直,以教书育人却没教好独子,让他参与到这些肮脏的事情之内,实在是惭愧惭愧,死后都不敢去见我吴家祖先。”说完,老人用手揩了揩眼泪,看上去倒是颇为的激动。
看着白须白发的老人落泪,听到他的话,李治不由得便想起了还卧在床榻上的父皇,想起了派刺客刺杀他的太子,一时之间也有些深受感触,然后伸出双手扶着老人,用力的握了握老人的手,安慰了老人家几句。
老人这才揩干了眼泪,摸摸索索的从衣服里掏出了一个荷包,双手捧着奉给了李治。
“贵人虎落平阳,老朽这些年省吃俭用攒下了这五两银子,您拿着上路当盘缠。”老人随即说道,脸上却是一脸的真诚,看上去是那么的质朴。
李治双眼也被浸润了,人家多年的积蓄他实在不忍心接,连忙推却了。
老人昏黄的眼睛看着李治,半晌后,一把就塞进了李治的怀里,眼睛里面满是坚定。
“他日,我李治必将百倍还之。”李治紧紧的攥住了手中的荷包,然后一脸郑重的许下了他到这个家后的第二个承诺。
随后,李治和徐成便背着两位给他们的包袱,揣着那五两银子就上路了。
考虑到前方有刺客,后方还可能有追兵,他们却只有两个人。李治和徐成再一商量,临时改变了路线,决定改走了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