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危险的奔逃1
第264章危险的奔逃1
身上虽还有圣旨,但就凭太子拿下了青门关守卫,还有本地兵士参与了搜捕,李治此时信不过地方的衙门,他们便只能等着摄政王李恪的援军了。 那群刺客一连追赶了几天,最后到了一个小镇上的时候,远远的就看见一群人围观着一个屠夫,那树上吊着正在剥皮的是一匹马。
刺客首领连忙奔过去,往那群围观的里面一看,那死马膘肥体壮,一看就是一匹好马。
这种穷乡僻壤绝对不会产这种良马,即便是有,也应该要贩卖的,绝对不会就这样杀掉。
“哪里来的马?马上的是不是还有两个人了?”刺客首领拿着剑指着屠夫问道,脸上也是一脸的凶神恶煞,看起来颇为渗人。
先前围观的百姓全部一哄而散,原本热闹的场景现只剩下一个屠夫。他哆哆嗦嗦的说不出话来,看着脖子上架着的这柄利刃时,身子也在瑟瑟发抖。
这屠夫杀猪宰羊虽然是手起刀落干净利落,但当他感受到眼前这个人那浓浓的杀意的时候,也不禁有些害怕了,腿都吓得有些发软了。
刺客首领见屠夫半响不说话,把那闪着森森寒意的剑锋直指他的咽喉。
“好汉饶命,好汉饶命!”屠夫被刺客的这个动作吓了一跳,赶忙向他求饶,“这匹马是我们整村人一起捡的,看到的时候也仅仅只有一匹马而已,马上……马上……马上并没有什么人,如果这马有主人的话,我们也不敢擅自将它剥皮了。”屠夫哆哆嗦嗦的,话也说的不利落,再看看他那恐慌的程度,恐怕也是不敢说谎的。
听了屠夫的话,刺客首领并没有立刻把剑收回,这时屠夫却一下子就跪到了地上,地上的马血还未干,流的到处都是,屠夫这一跪,血水就润湿了他的膝盖裤腿,身上都沾染了血迹。
许多已经逃回家里的小百姓透过窗户洞,看到了平日里蛮横不可一世的屠夫居然也有跪地求饶的时候,既感觉到畅快却又感觉到了深深的恐惧。
这世道,果然是好人怕坏人,坏人怕恶人,恶人怕不要命的人,这也算是一种天理循环吧。
屠夫一看刺客首领依旧没有放过他的意思,不禁又说道:“哦,我想起来了,当时……当时这马屁股上插着这个簪子。”
屠夫说完,又哆哆嗦嗦的从怀里掏出了一根簪子,双手奉给了刺客首领,但却是眼睛也不敢抬。
从屠夫的手里接过簪子,那人拿到眼前来细细的看了看,当他看见簪子尾部的龙纹时,心中也已然明了了。
毕竟在这个时代,能用龙纹的除了皇上李世民,就是皇子、公主这等贵胄,那么这个簪子的主人就十分的显而易见了。
刺客首领冷冷的一笑,然后手起刀落,一剑封喉杀了屠夫。屠夫连叫都没有来得及叫一声,他的尸身顿时就栽倒到了地上,这等宰杀战马、偷藏皇家饰品的人,按律就该杀。
那些偷窥的百姓许多都吓的尿了裤子,不禁都赶忙紧紧的关闭了门扉,连窗子都不留一丝的缝隙,他们都只以为是因为屠夫宰杀了这群人的马匹,才会遭此横祸,心中也更为惶恐了。
完了完了,都怪这张馋嘴,先前想着什么不义之财见者有份,人太多分不了才让屠夫杀了分什么马肉,没有想到,这下子惹到了狠角色,都要为此而丧命了。
他们本来也想着冲出门来与对方殊死搏斗一番,但一看到刺客首领身后那些黑压压的拿刀拿剑的青年男子,顿时就直接怂了。
他们哪怕手拿着大菜刀,无奈脚却不听话,软的只能坐到大门口的地上,就是一动也不能动,根本半点力气也使不上来。
那些男人都在心里后悔,恨不得时光倒流回去,他们都不去贪这个小便宜,老老实实呆在家里,打会儿老婆孩子该多好?而那些屋子里的女人则是搂着孩子,躲在黑角落里,身子都在瑟瑟发抖。
刺客首领将簪子放到了怀里,心中在设想着多种可能,但既然马在此处,便下令让刺客们立刻但周边搜人。
所有的刺客得令后都迅速的行动了起来,然后一家一家的开始搜。许多人一看这些不速之客奔自己家中而来,都将大门堵了又堵。于是刺客们一脚踢开大门的时候,几乎都把门都快要踹倒了。
在门口举着菜刀的男人还没有爬起来,就先是被倾倒的大门砸的头晕眼花的了,再是手里的菜刀落下来又伤了自己,那情况简直就是人仰马翻,乱得不能再乱了。
这群平日里窝里横的男人都爬着要逃跑,刺客一剑就干净利落的解决了,鲜血溅得房间中到处都是,看起来极为触目惊心。而等他们找到黑暗角落里的女人和孩子的时候,不管是反抗的不反抗的,都是一剑封喉,没有留下半点活口,几乎都被屠杀殆尽。
这座小镇上的人就在几个时辰里就被这群恶徒杀的干干净净,小镇从此也就消失了。
一时间,村里血腥味弥漫,久久不散,一股浓浓的沉重笼罩在整个村庄之中,里面悄无声息,死寂一片。
刺客们杀光了整个镇的人,也没有寻得李治和徐成的半点儿踪迹,懊恼的同时便一边飞鸽传书给长安的太子李承乾和长孙无忌,一边兵分三路继续搜寻李治和徐成的踪迹。
一路人马继续往前寻李治他们,另一路人马就倒着往回搜捕,还有一路人马再从青门关出发慢慢往前推进,他们想用梳子梳头发的方式把藏起来的李徐两人找出来,否则他们面临的不知又是怎样的惩罚。
再说李治他们,从吴老汉家出发后改了路线,便走了水路,等他们到码头的时候,刚好遇到了苏州有一个商户家在这边的大平原上定了一批粮食,而且在装船。
这批粮食由商户家的管家和几个仆人压着,李治便和他们商量想搭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