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宏观计划: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4)
第17章宏观计划: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4)
在这个阶段,张瑞敏希望通过强化冰箱这个品牌,打响“海尔”的名声。他认为,海尔未来的前途紧系于冰箱,但又不限于冰箱。关键就在于如何让用户认可海尔产品的质量,所以张瑞敏要求公司提供超一流的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来满足消费者的一切要求。比如发生在1985年的“砸冰箱”事件,就严格地执行了这一计划,体现了张瑞敏打响质量名声的意志。在这次轰动全国的事件中,海尔公司一共砸毁了76台冰箱,在全国范围内一炮而红,成功地建立了“海尔为质量不惜代价”的过硬形象。 第二个阶段(1992~1998年):多元化发展战略,兼并重组形成规模竞争力。
在重视产品质量的形象建立后,海尔公司就开始了自己的多元化发展战略阶段,用兼并重组的方式扩张生产规模。比如,张瑞敏要求公司寻找国内那些电器生产链条上不死不活的企业,把它们买下来,并入海尔的生产体系,形成了规模竞争力。这一做法取得了行业内的认可,也让海尔人得到了实惠。因为企业迅速发展,形成了规模竞争力。在这个阶段中,张瑞敏还主导建立了海尔集团的企业文化,为客户和用户提供完整的家电解决方案,一举成为中国第一家电品牌。
第三个阶段(1999年至今):国际化战略,成为竞争力强大的国际化企业。
随后,张瑞敏带领海尔人走出国门,走向了海外,全面开始了自己的国际化战略。海尔携国内的胜势,将自己整合资源的能力应用到了全球各地。比如,把工厂设到美国和欧洲,占领当地市场,用竞争力进行渗透,再用企业文化进行巩固,实现了“制作、销售、设计”的三位一体,实现了从产品输出到品牌输出的质的转变。
通过清晰的远景规划,海尔公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与张瑞敏的整体规划能力和敏锐的眼光是分不开的。张瑞敏深知,如果不能让市场第一时间识别自己,不能让客户第一时间认同自己,企业就无法彻底地征服市场。所以,在企业发展和扩张的过程中,他的计划就是“三路同进”,既要凝聚企业自身,又要说服合作商,还要赢得消费者的一致认可。这样一来,就让企业的自身特点、产品特点和客户群体牢牢地与自己的远景规划结合起来,遥相呼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宏观计划,把握四项原则
我和迈特尔在日本给一些公司的干部讲课,提到宏观计划的问题,迈特尔举了大量美国公司的案例。但我却直言不讳地说:“你们日本人就是缺乏战略能力,没有宏观视野。”我举的例子不是企业,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珍珠港事件”:“日本为何偷袭珍珠港?我们都知道单就这一战役本身,日本的组织策划是异常高明的,战术运用达到了极致,战术设计也十分完美,但在战略上却愚蠢无比。日本没有战略家吗?”
台下的迈特尔和其他美国人听了直笑,而日本人则一脸严肃。我话锋一转,把主题引到了管理计划的制订:“管理企业就像打一场战争,你关注的不应仅是一场战役怎么打,而是整个战争能不能赢。所以,管理者不要只是把眼光盯在战术工具上,而应从宏观角度设计方向。比如,你如果回到‘二战’,就不应该去偷袭美国。”
这就是宏观计划的本质。管理者应先设定“做什么”的问题,接下来才能去讨论“怎么去做”。这是一条总原则,否则其他的一切计划都失去了意义。
1.对业务间接指导,而不是直接指挥
从宏观角度,高级管理者如何管理具体的业务?就像我对国内的一家公司老总讲到的明代崇祯皇帝的例子。我们现在来看,崇祯皇帝是一个非常勤劳和努力的管理者,他每天都早起晚睡,勤于政务,几乎到了每个奏折都要批,每件小事都要管的地步。但是,他的这种勤政却没能挽救明帝国这家巨无霸企业,反而加速了企业的破产,导致了国家的崩溃。乍看之下,许多人可能不理解:管理者日操夜劳,为何事情反而更糟糕了?因为管理者越权了,从宏观层面插手到了微观层面,使管理体系发生了混乱。
我给那位老总提的问题是:“如果换成你处在当时崇祯皇帝的位置,你应该怎么处理?如何制订管理计划?”
从当时的情况看,明帝国不是没有能臣良将,也不是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作为一家超大型的企业,最高管理者最应该做的,就是对业务进行间接的指导,发布最高指示,然后授权能干的下属去全权负责。管理者的“最高指示”不应该是“怎么做”,而是“做什么”。比如,对关外的皇太极采取什么政策?是和,还是战?皇帝的指令仅限于此,至于如何战,应该交给大臣去解决。
这是因为高级管理者经常不懂得基层发生了什么,而部下却往往一清二楚。下面的干部对企业的问题非常明白,他们才知道具体的解决办法,也深知如何去制订务实的解决计划。管理者若以自己的理想化要求,去强硬地压迫下级干部无条件执行,把触角伸到了微观计划中,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可能使问题恶化。
2.以战略方向为主,以战术工具为辅
管理者要把握战略方向,谨慎地使用战术工具。即,把重心放到规划与统整能力上,因为这才是高级管理者不可缺少的一种素质。也就是说,你要着眼于长期计划的制订,对短期的策略规划,则尽可能让别人去做。
现实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大凡卓越的管理者,他们都富有远见,对企业的发展深谋远虑,能够看清未来,而不是只盯着现在。他们会适时地让员工了解公司的远景,向员工讲解企业的战略方向,凝聚团队的共识。在进行决策规划时,他们擅长统合人心,给团队做精神动员,调动和协调资源,让团队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斗志昂扬的整体。
3.把所有人都纳入其中,给员工足够的参与空间
在宏观的管理上,我们要有思维的创新,要不断地进行创新。举措之一,就是把员工纳入宏观计划的决策中。这个原则非常重要。你既要听一听他们的意见,也要在做整体计划时考虑到他们的能力特点,并且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参与空间,让我们的计划具备人性化,强化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具体的说法,就是使团队中的各个要素都有自己的位置,进行有效的排列组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把团队的力量发挥到极致。管理者要统一整体目标,结合不同部门、不同人才的特点,将两者融合到一起。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激发他们的能量。用通俗的管理学术语来说,就是“识人”和“用人”。
需要记住的要点是什么?
管理者和决策层必须作出正确的决策。这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
管理者要清醒地认识到团队的各种要素。这是对企业进行务实定位的根本。
管理者要把团队的人才放到他们最擅长的位置上。这是优化企业资源、释放企业活力的根本。
4.别把计划订得太死,留出回旋余地
高级管理者需要在宏观计划中预留“灵活性”。如果我们的目标定得太高或太死,或者对执行方案规定得太生硬,就脱离了实际,不具备可行性。这时,管理者也就失去了主动性——遇到变数怎么办呢?重新调整思路的代价就会比较大。
提高计划的灵活性,是降低风险和掌握主动的手段。对管理者来说,一方面,要让企业的职位安排比较合理,便于灵活执行既定战略。另一方面,则要确保每个位置都有充足的人才储备。有了足够的人才执行计划,就留出了经营管理的回旋空间,就能够去提出一些带有挑战性的规划。从这一点看,管理者在宏观层面还负有为企业培养后备人才的责任,并把它视为自己的一项重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