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宏观计划: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3)
第16章宏观计划: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3)
高德公司成立以来,一直在世界各国对大大小小的企业进行与“远景规划”有关的调查。我们给全世界超过80万家企业发送了邮件采访,并收到了约30万份回复。在这次庞大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全球有70%的民营公司在成立时并没有规划企业的远景,也没有一份清晰明确的商业计划。而这些企业无一例外地都在成立4年内遇到了重大危机;成立5年后的存活率不足35%;成立8年后仍然还在经营的不到10%,且多数企业步履艰难,情况糟糕。 在对这些企业领导者的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老总不缺乏想象力、梦想,还有冒险精神,对工作也极为投入。比如有的老板吃住都和下属在一起,每天亲临一线,以身作则,带领员工加班加点。但是他们的企业没有多大起色,成长性很差。原因是这些领导者对远景规划并不擅长,企业缺乏持续成长的保障。尽管作为管理者,他们的个人魅力很强,但企业往往昙花一现。
1.中层要想到5年后,高层要想到10年后
秦末天下大乱,刘邦等人只是一个县的地方官吏,没见过什么世面,还被迫当差带人去修阿房宫。但他不愿安于现状,所以即便年龄已经四十多岁了,刘邦仍然带领自己的团队揭竿而起。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他灭亡秦朝,又击败项羽,建立了汉朝。刘邦以“老者”之身,率军起义,推翻秦帝国,内在的动力是什么?是他的鸿鹄之志。他有成熟的远景规划,对未来深思熟虑,因此才能激励自己和团队成功地走到最后。
一个人的起点可以平凡,能力可以平庸,但绝不能没有志向。管理者也是如此,帮助团队树立远大的志向,并说服团队成员围绕在自己身边,一起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做到这一点的,才是称职的管理者。你要有第一等的见识,否则就和自己的下属没什么区别了。
2014年夏天,我到上海对一家公司的中层和高管人员进行培训。30分钟的课程刚开始,我就问一名中层干部和另一名高管:“在公司的管理工作中,面对一件老板交代的任务,你们能想多远?”
结果两人面面相觑,不知道怎么回答。是啊,想多远?这听起来不是问题,应该怎么回答呢?多数管理者没有这种向前看的意识。他们第一时间只会想:老板交代下来的工作,我立刻做好就是了,为何要往将来想?
管理者是卓越还是平庸的区别,恰恰就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上。一个中层干部至少需要想到5年后,比如自己管理的部门在5年内的发展目标以及5年后会有多大的成就,在这段时期应该实现怎样的规划;一个高管则要计划到10年后,对企业在10年内的发展目标要有清醒的认识,并对10年后的目标做好准备。
不管是人还是企业的成长,无不需要规划经营。擅长远景规划,才能从容布局,按部就班地逐步实现目标。管理者的目光要放长远,计划要有前瞻性,否则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对这一点,作为机构顾问的亚当斯作过一个比喻:“一个渴望成功的管理者,他应该永远为企业设置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这个目标应是一个包括了未来10年的计划。就像摘苹果,努力跳起来才能摘到的苹果才是最香甜的。”管理者要跳起来摘苹果,而不是站在原地甚至蹲下身子。跳起来,就是为企业设置更高的目标,带领团队不断超越,永不满足。
2.远景规划需要切实可行
回到秦末争霸的例子——比刘邦更早起义的另一支起义军陈胜和吴广集团为什么失败?因为他们虽然看得远,但整体规划和实行步骤却有致命的错误,完全背离了当时的大环境。作为秦末第一支创业团队的高层,他们显然拿出了一份凶险的计划,带领下属走向了一条灭亡之路。
相反,韩信作为刘邦集团负责制定战略规划的高管,却聪明而务实地制定了一份切实可行的远景规划——从汉中对策到他针对项羽集团的“大迂回战略”,无不精准地击中了竞争对手的软肋。
一份可行的规划,会让前景顿时明朗,让下属士气倍增。战场和商场是一样的道理,在内部的管理环境和员工的职业发展领域,这个原则也十分适用。同样,拿出一份有足够说服力的品牌发展规划,也能有力地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5年春天,我带着公司的咨询顾问专家组去杭州的一家企业访问——该企业生产和销售一种快速消费品。在市场部门座谈时,我看到了他们对品牌的“九年规划”。
“三年阶段性”规划
前三年:2014~2016年。公司年回款突破2000万元,主要工作是铺开品牌销售渠道,把公司的基础打牢,既开始产生利润,也开始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成为省内区域性的品牌。
中三年:2017~2019年。主要任务是做大品牌,提高企业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把企业的总体规模做大做强,并实现规范化管理,建立现代企业运营机制,让年回款超过2亿元人民币,使品牌成功走向全国。
后三年:2020~2022年。让企业发展成为专业化的集团公司,并且尝试向新兴行业扩张,进行跨行业经营,使企业的年回款超过8亿元,并开始向海外发展。
“三年营销性”规划
前三年:2014~2016年——建设企业的营销基础。
必须将企业的内部运营完善好,打好代理商的基础,完善产品线,并且建立自己的行之有效的营销模式。
中三年:2017~2019年——强力出击拓展市场。
迅速增加代理商的数量,至少增加10倍;完善公司的软硬件,开始做全国范围内的深度营销,建立自己的宣传优势,重点突出品牌的影响力,拓展广告营销。
后三年:2020~2022年——提升企业的营销级别。
营销工作在全国铺开,并向纵深发展。企业的代理商在各省都有优势份额,形成品牌的知名度,并牢牢收获主要消费群体的忠诚。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0%以上,并向其他行业展开产品营销。此时,公司应逐渐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为后面的海外扩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迈特尔感慨地说:“我坚信这家企业能够成功,至少在三年内,就能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排名前列的企业。”看完这份规划,经过与公司市场部主管的讨论,我也同意迈特尔的看法。因为这是一份既野心勃勃同时又脚踏实地且十分务实的计划。这家公司的管理层对市场十分了解,对自己的定位也很理性,值得其他公司的管理层学习。
3.说服上司,说服下属,还要征服客户
总部位于青岛的海尔集团在1984年时,只是一个员工几百人的街道工厂,属于集体企业。它的年销售收入只有300多万元,严重资不抵债。但就是这么一种随时会关门大吉的生存状态,企业在张瑞敏的带领下,只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成为世界级品牌,进入了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排行榜,并且在美国和欧洲都成立了分公司,产品打入了全球市场。
张瑞敏做了什么,让海尔集团实现了如此惊人的超越?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靠一种创新精神,一份创新计划,一颗永远争第一的心。从起步一开始,张瑞敏就把“成长为世界品牌”作为海尔的发展目标,并用创新去凝聚企业,用创新去说服客户。
第一个阶段(1984~1991年):开发主打产品,用过硬的质量建立企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