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用计划去控制管理风险(1)
第27章用计划去控制管理风险(1)
“万一失败怎么办?” 在一次由哈佛商学院举办的管理论坛上,面对台下数千名企业家和优秀的部门主管,亚当斯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管理者不愿意制订计划?”这句话乍一听起来不可思议。因为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都在谈论各式各样的计划。无数的企业家提出了听起来让人热血沸腾的想法。他们怎么会拒绝去实践自己的梦想呢?事实上,在我们近5年的跟踪调查中,发现有超过一半的管理者——他们的奇思妙想只是说说而已。很少有人真正把它们化为行动,尤其是一些过于超前的计划。
答案是:计划的过程过于复杂,他们害怕失败。即便不是稍显冒进的构想,我们的管理者在把它们转化为现实之前,也总是瞻前顾后。这是因为失败者的教训太深刻了。由于计划不严谨导致的失败和由此给企业带来的灾难,让后来者总是缺乏迈出关键一步的勇气。
1.管理层必须统一认识
如何规避风险?换一个说法就是,管理者怎样用成熟的计划去控制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危机?在现实中,我发现绝大多数的风险都是由于管理层的分裂造成的,而不是计划本身出现了问题。分裂会让企业的注意力分散,从而影响资源的投入。当管理者没有凝聚力时,对计划执行者——员工的打击是致命的,整个团队都可能因此变成一盘散沙。
因此,规避失败的第一步是就计划达成共识——管理层需要由上而下地统一思想。也就是说,每一位管理者在设定目标之前,都要与自己的同事或其他管理层成员达成共同意见,进行有效的真诚的磋商,然后讨论计划的细节。这个过程没有时间限定,直到整个管理层都形成了一致的意见后,计划才能定案。
最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说服自己的直接上司,让他积极地面对相关计划?如果你的直接上司乐于接受这项规划,并和你一起成为某些项目的推动者,你就能获得足够的支持——从信心、制度和资源上的无限支持,将把你在后面的行动中遭到失败的风险降到最低。这就是统一管理层的认识。接下来,才是由下而上去统一基层员工的思想。
就计划的制订和执行的复杂性而言,管理者确实面临一些难度,要承担不可预测的风险。有句话说:权力越大,责任越重。这导致管理者害怕失败,畏惧意外——因为推翻一个既定计划的代价太大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应对之策。
2.计划要考虑到灵活性
犹太商人可能是这个星球最聪慧的群体。他们是天生的生意人,也是富有创意的管理者。他们在各个领域都展示着犹太民族与众不同的计划天赋,比如对目标的坚持和在计划方面的灵活性,如同在刀尖上跳舞,既能够实现最终的目标,又可以通过计划的调整来规避中间的危险。
所以,亚当斯在评价美国的犹太商人时,送上了一句诗意般的夸赞:“他们是投机的天才,但也是战略的大师。”
举例来说,犹太商人在任何一笔投资和买卖活动中,都会在事先做周密的研究和计划,制订一整套明确的方案。并且在投资方案中,又往往准备了好几套不同的计划。短期怎么做,中期如何坚持,长期如何应变?这些计划的目标是相同的,但在执行的思路上却体现出了灵活而务实的特点。因此,在具体的经营中,即便发现实际情况与既定计划有一定的出入,或者发生了市场的变化,他们也不会惊慌,而是祭出自己的第二套、第三套甚至第四套计划。这些计划都完美地符合了市场的变动,不管出现什么情况,他们都有灵活的应对之策。直到最后,哪怕整个市场变得不适合再继续坚持目标,他们也有自己的“最坏打算”——放弃计划之后,怎样善后?能不能最大限度地止损,让危机对企业的伤害减到最少?
因为他们知道,所有的商业计划只不过是谋利的工具而已。一个理性的管理者,应该一切以结果作为判断的标准。因此在应变的问题上,犹太人相当灵活。现在,很多企业家做的计划缺乏灵活性,其结果就是僵化死板,难以变通。就像一辆笨重的汽车很难拐弯调整方向,遇到路况有变时,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想预防可能发生的风险,管理者就得向犹太人学习。
灵活性就是不死板,善于变通。保持自己头脑的灵活,以找到实现目标的步骤为原则,而不是僵化地坚持某些教条。在变通的基础上制订计划,让自己成为一名实用主义者。善于变通,就是当这条路走不通时,可以迅速地掉转方向,寻找另一个出口。企业家在经营管理中应该具备这样的灵活性。
灵活性也必须服从企业的整体计划。灵活变通不是没有限制的,而是需要纳入企业的整体规划之内。比如,我们的企业愿景是什么,企业文化是什么,企业的长远战略又是什么?这些宏观的计划是不能违背的,任何具体的行动计划都要遵循大的原则。我们做事的方法可以灵活,但目标需要与企业的战略保持一致。不要轻易改变目标,但用来实现目标的方案却可以根据需要来调整。用英国人的话说就是:“目标刻在水泥上,计划则写在沙滩上。”
想到所有的意外
计划赶不上变化,这是令人头疼的事情。作为管理者,你应该怎么应对呢?我有一个重要的提醒是:不论计划如何变化,管理者都不要被这些意外因素打乱自己的既定规划。但在坚持整体规划的同时,我们可以作出细节方面的调整,来从容地应对意外,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
这就像足球比赛。一支球队的实力很强,按常规思路去比赛的话,对手很难击败它。于是,教练就制订了一份中规中矩的计划,准备按部就班地打败对手,得到3分。但到了赛场上,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对手采取了犯规战术,成功地激怒了本队的一名核心球员,导致他因报复被裁判罚下。他情绪失控,红牌离场。于是,教练事先安排好的战术失去了作用。这时教练怎么办呢?他有没有应对计划,事先有没有想到这种极端的意外因素?
这时,就非常考验管理者的应变能力。虽然无数的好计划都死于意外,但也正是由于这些意外的存在,才不断地告诫我们的管理者:“你要想到所有可能发生的意外,未雨绸缪,方能游刃有余地调整计划,顺利地解决问题。”
1.意外防范机制:计划赶不上变化怎么办
现在的企业都在大谈各种管理理论和风险预防机制。可说归说,一旦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时,意外就发生了。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样的管理难题?答案就是建立意外防范机制。也就是说,提前做好应变不测的计划,就不怕意外的发生。当变化发生时,我们就可以自信且从容地把应变计划或备用方案拿出来,将可能发生的风险消灭于萌芽阶段。
要有效果评估机制。意外防范机制的核心,就是对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事先评估,并且根据评估的结果把所有可能的风险罗列出来,针对性地制订解决方案。这就像我们准备去爬山,要先想到这座山的高度、气候变化和一切的危险因素。比如有没有野兽,有没有爬不上去的悬崖峭壁?然后准备好相应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在平时的意外发生后,对工作的得失及时总结,建立效果评估机制,为我们应付变化提供决策信息。
当计划赶不上变化时,拿出第二套方案。明确并统一企业上下的思想,让他们的头脑中做好应变的准备,不要在意外发生时无所适从。只要我们平时做好了备用方案,那么在工作遇到挫折或阻碍时,在市场形势发生了不利于原计划执行的情况时,我们都可以迅速地拿出第二套方案,针对性地开展后续的工作。管理者要把这种应变思维在企业中扩散开来,形成每名员工的本能意识,事先多做准备,成竹在胸,事情发生时团队就不会临阵慌乱。
2.苹果定律:你不知道哪个苹果会砸中自己
我对那些脸上总是写满自信的管理者不太“感冒”,尤其是有些才华横溢的主管人员——他们总觉得自己胜券在握,要做的事毫无风险。在旧金山与微软的一个部门合作时,有位技术主管利宁先生便是堂·吉诃德式的风格:充满理想,对一切都信心十足。但残酷的结果用血淋淋的事实教育了他。他对计划之外的变化完全没有思想准备,特别是不利的变化。
由利宁主导开发的一款手机应用产品上市后,虽然微软为此投入了数百万美元的宣传资金,但仍然没有打开多少市场。这是因为他完全没有料到谷歌同时也在开发类似的产品,并提前一步推向市场,抢占了大部分市场份额。既然没能提前想到这一点,利宁也就谈不上为此制订备用计划了。
做计划是尽量让更多的人参与,讨论风险。我们在制定战略时应该尽可能让团队中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参加决策的过程,比如,计划的执行者、监督者和需要配合行动的部门人员。我们还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来参与讨论,通过这种广泛的参与来预测可能发生的一切意外,并降低计划的风险。因为相关人员的共同讨论,能够使计划更加具有可行性。
团队的情感支持十分重要,因为这可以增加对风险的抵御力。同时,我们还要让计划在开始执行前,就获得团队的情感支持,凝聚整个企业的力量。比如,管理者要在情感上让员工觉得这是大家一起制订的计划,而不仅是企业或管理者自己的方案。这样一来,当计划遇到困难时,人们就愿意群策群力,共同努力来帮助你渡过难关。
条件、成本和时机
做一份计划的安全与否,风险到底有多大,我们要考虑三个因素。第一个是制订计划的条件;第二个是实现计划的成本;第三个是启动计划的时机。条件是你经营管理的资本;成本是你要付出的代价;时机则是行动的窗口。这三个因素缺一不可,否则就可能出现诸多不可预测的意外因素。
企业经营的竞争和罗马竞技场没什么本质区别,同样的残酷无情,胜者为王。一家企业的未来是庸碌,还是卓越,都取决于它的领头人——管理者的判断力和对于规划的执行力。管理者如果不成熟,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就容易作出冒进的决定,陷自己的公司于莫测的危险之中。
1.做好计划,少走弯路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两种管理模式,一种是以资源为导向的管理,另一种则是以目标为导向的管理。有位公司老总问我:“这两种模式哪种比较好呢?”或者说,他关心的是哪一种更为安全。我的回答是,做管理计划要以目标为导向,看看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而做经营计划则优先以资源为导向,先看看自己手中有多少资源。把两者结合起来,我们的企业经营和管理就会相对比较安全,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以资源为导向的经营计划。在做计划时,先从自己手中现有的资源出发,考虑计划的可行性,制定最佳路径。比如看看企业有多少资金,市场部和销售部的能力怎么样?研发部门能否开发出理想的产品?企业的融资能力有多强?把这些因素一一列出,再根据实际的能力和资源的限制,为企业制订一份合理的计划。原则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能急功近利,亦不可冒进。这样稳步实施企业的计划,就等于为自己上了一把保险锁。
以目标为导向的管理计划。在做内部的管理计划时,我们一般可以优先考虑目标的需要。因为管理变革的风险要比经营风险小很多。它往往取决于我们的决心和勇气,而不是资金实力,受市场形势变化的影响也不大。因此,管理计划可以从目标出发,围绕目标的要求,规划路径,明确条件,统一思想,带领团队去创造实现目标的条件,最终完成计划。
管理者必须转变头脑中的一种流传已久的错误思维——在考虑问题时不要一厢情愿地设定条件:某些事情必然会发生,某些形势必然会变化,于是我就可以实施自己的某项计划了……许多企业家都有类似的“天真头脑”,对前景的判断过于乐观,以至于到了盲目相信这些前置条件必然发生的地步。近些年,我看到的企业倒闭的情况中,超过一半都属于这种原因——管理者由于过度乐观而制订了大胆的计划,最终走了很多弯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也没能实现预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