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吃好睡好老偏方,精神超级爽,日子不寻常
第3章吃好睡好老偏方,精神超级爽,日子不寻常 吃好睡好就是福气,年纪大了,这两方面都得多注意。
13.经常失眠,赶紧用交泰丸敷肚脐
症状:中老年失眠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将黄连、肉桂均磨成粉末,另准备蜂蜜若干,将黄连粉、肉桂粉、蜂蜜按重量比例为10:1:10,共混调匀成膏状,装瓶密封备用。每晚睡前洗净肚脐,取膏药5克置于脐部,外用胶布固定,次日早晨取下。2周为一疗程,一般连用1~2个疗程。
常言道“前三十年睡不醒,后三十年睡不着”。中老年人失眠,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和生理问题。对于很多刚退休的长辈来说,退休前的“胜友如云”,退休后的门庭冷落,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落差,更是令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我朋友的一位大伯,就是这种情况。他今年62岁,半年前退居二线,一开始还乐得清闲,早上泡茶读报,不亦乐乎。可是慢慢地,心里就不踏实了,尤其到睡觉的时候,就开始思如潮涌,百感交集。刚开始睁眼半个小时左右,还可以入睡;可到了后来,情况越来越严重,几乎彻夜难眠。后来他吃起了安眠药,刚开始每次吃一片,就可以入睡。可后来就算吃两三片,也只能睡两三个小时。由于夜晚失眠,白天就变得很困倦,但就是如此,仍然是难以睡眠。朋友知道这种情况后,就带大伯来找我,看我有没有什么办法。
我仔细听完情况后,就对他们说,中医认为,失眠是“阴阳失调”造成的结果。大伯年事已高,容易肾气亏虚,体内阴虚,又加上思虑过度,心火亢盛,这样一来,就会阴虚阳亢,阴阳失调,自然容易失眠了。
大伯一听,就忧心忡忡地说,他现在吃安眠药,已经不管用了,接下来几十年,该如何是好?
我安慰他不用担心,他现在已经退休,时间充裕,最适合以中医中药来调理身体,治疗失眠。说着,我就告诉他一条偏方:交泰丸敷肚脐。具体操作为:将黄连、肉桂均磨成粉末,另准备蜂蜜若干,将黄连粉、肉桂粉、蜂蜜按重量比例为10:1:10,共混调匀成膏状,装瓶密封备用。每晚睡前洗净肚脐,取膏药5克置于脐部,外用胶布固定,次日早晨取下。2周为一疗程,一般连用1~2个疗程。
从阴阳理论来看,人清醒、活动的时候属阳,睡眠、静止的时候属阴。五脏六腑当中,心居于上方,属火,可视为“阳”;肾居于下部,属水,可视为“阴”。老年人随着年纪的增长,肾精亏虚,就容易导致体内阴气虚弱。现代学者对患有各种疾病且年过40岁者进行中医体质调查,也发现以阴虚证为多。医家徐东皋曾云:“肾水不足,真阴不升,而心火独亢,不得眠者。”当阴虚不能制约阳气,阴阳不调和,就可能出现失眠症状。因此,调和阴阳,就成了中医治疗失眠的根本思维准则。
交泰丸由黄连、肉桂等按照一定的比例配伍而成,始见于明代韩懋写的《韩氏医通》。黄连苦寒入心经,清降心火以下交肾水;肉桂辛热入肾经,温升肾水以上济心火。二者一寒一热,一阴一阳,清心除烦,引火归源,交通心肾,调和阴阳,自然就能起到治疗老年人失眠之效了。
现代药理研究也发现,黄连、肉桂单独使用的话,其镇静、安眠的效果并不强,但配合使用后,却能对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中兴奋、镇静的神经物质产生协调作用,达到显著的镇静、安定效果。
在古代,交泰丸是作为口服的药物。但是交泰丸口服的口感并不好,且老年人失眠的治疗疗程较长,所以在这里把它改为脐敷,更容易为患者接受。
朋友的大伯一听,觉得这个方法不错,可以试一下,当天回家就去准备了。后来朋友告诉我,大伯使用的第一晚,不吃安眠药,就可以安稳睡眠4个小时。使用一个星期后,每晚大概能睡5个小时,虽然睡得比较浅,但白天的精力比以前好多了。一个月后,睡眠时间可以达到每晚6~7个小时,早上精力充沛,心情舒畅,已经是一个健康的老人家了。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失眠常常以心肾阴阳不调和为主要原因,但亦兼有其他脏腑功能失调的可能,如采用此方效果不佳,还需要辨证分清原因,以进一步提高效果。
14.脾胃虚弱肚子胀,喝喝特制人参汤
症状:腹胀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厚朴15克,法半夏10克,人参10克,炙甘草10克,鲜生姜15克(拍碎放入),水煎取汤,每日一次。
刘大叔是一位退休工人,半年前急性腹泻住院两周,腹泻虽治愈了,却落下了腹胀的毛病。他曾在各医院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一般,时轻时重。后来经人介绍,他来了我的门诊看病。接诊时临床表现为胃脘及腹部胀满,吃饭后及夜间尤其严重,胃口很差,全身乏力,大便难解,诊脉虚弱无力。
在临床上,经常可见到因为腹胀而前来就诊的患者,这类患者往往进行各项检查如胃镜、肠镜也并无发现异常。西医学将之称为“功能性腹胀”,通常使用胃肠动力药,如吗丁啉、莫沙必利等治疗。功能性腹胀的临床表现与中医学的“痞满”相似。根据临床观察,脾胃气虚型比较常见,尤其是老年人年老体衰,脾胃功能本身已经偏弱,更是常见于此证型。
刘大叔的腹胀问题是腹泻的后遗症,也就是说,患者腹泻过后损伤了脾胃之气,导致腹胀症状出现。他目前的胃口差、全身乏力、大便难解等症状,也是脾胃虚弱的征象。因此,我给他开了个经典的古方: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具体做法:厚朴15克,法半夏10克,人参10克,炙甘草10克,鲜生姜15克(拍碎放入)。三碗水煎成一碗水即可,每日一次。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出自《伤寒论》六十六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原方是用来治疗“发汗后,腹胀满者”。因为发汗不当,或发汗太过而伤害脾气,脾主管运化转输而主腹,结果导致汗后脾虚,运输无权,或生痰湿,使气机壅滞,则腹胀满。因此此方正是用于治疗脾胃气虚型腹胀、痞满的好方子。
脾虚气滞引起的腹满,治疗时若单用补益剂,则有助满生湿的弊端;单用行气散结法,又恐怕更伤脾气,不利转输,所以宜消补兼施。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中,厚朴味苦、性温,善于下气行散,除胃中滞气而燥脾,泄满消胀最宜;生姜、半夏两药,前者宣散通阳,行胃中滞气,后者开结豁痰,除胃中逆气;两者与厚朴配伍,辛开苦降,消胀除满。配合人参、甘草为佐,既可补气益脾又可防理气药伤了正气。
刘大叔回去按方服用,三天后过来复诊,说吃了一剂药后开始排气,肚子觉得挺舒服的,两剂服完排气更多,待三剂服完,胃口也好了,腹胀的问题基本消失了。由于病程较久,我给他诊过舌脉后又以原方开了6剂药给他巩固治疗,服完这些药后刘大叔的腹胀问题彻底痊愈了。另外,值得提醒的是,上述方子主要治疗脾气受伤转运失常所引起的腹胀,并不能通治其他腹胀症状,其他证型的功能性腹胀须应用其他方法治疗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如嫌上方过于繁琐,还可以尝试另一个更简单的方子——陈皮姜枣汤,做法是:陈皮10克、生姜30克,剁成碎末,大枣5~10枚。一起入锅,加水500毫升,煮沸后改文火,再煎3~5分钟即可。趁热饮用最佳,可稍加红糖以调味。此方中陈皮可理气行气,用于调理脾胃气滞,大枣与生姜则是暖胃益脾之品。所以此方同样是消、补兼施,与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的思路一致。不过这三样食材一般家庭都有,随手可取,非常方便取材。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脾胃虚弱者适用,其他证型的用此方就不合适了。
15.消化不良,《伤寒论》中有妙方
症状:功能性消化不良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取法半夏12克,黄芩10克,干姜、党参各9克,黄连3克,大枣10枚,甘草6克。三碗水煎成一碗水,每天1剂,分3次口服,两周为一疗程。
我单位附近有很多间大学,楚阿姨是一间学校饭堂里的煮饭工。一天她来找我,说自己近一年多来总是一吃完饭就腹胀难受,甚至还有恶心、想呕、嗳气的不适症状,弄得她自己虽然天天对着各种美食,却总吃不下饭,人也越来越瘦。她曾去医院做过胃镜检查,未发现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糜烂、肿瘤等器质性病变,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服用多种促胃肠动力西药,效果不佳。后来听学校里其他来找我看过病的同事说起,就来找我看病。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内科常见病之一,它不是器质性病变,而是一种功能性疾病。目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涉及胃肠道的运动、分泌、吸收以及血液供应、神经感觉障碍等多个环节,焦虑、抑郁等精神因素在其发病中也有一定的作用,以上多种因素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导致胃肠运动障碍,其中胃动力障碍是其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
从中医看来,此病属中医“痞满”“胃脘病”“嘈杂”“呕吐”等范畴。这个病多由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劳逸失常、外邪侵袭等引起脾胃呆滞,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阻滞气机,所以会导致腹胀、呕吐、嗳气等症状。
针对楚阿姨的情况,我向她推荐了一个有针对性的方子:取法半夏12克,黄芩10克,干姜、党参各9克,黄连3克,大枣10枚,甘草6克,三碗水煎成一碗水。每天一剂,分3次口服,两周为一疗程。
此方名为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中治疗痞证的经典代表方,它以调节脾胃气机为立法组方的要点,主治脾胃功能受损、升降紊乱引起的气机痞塞、心下痞满证。由于气机的升降出入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人体五脏气机升降出入又是以中焦脾胃为中枢的,所以半夏泻心汤实有调畅全身气机的功效。
方中黄芩、黄连苦寒降泄,用来清中焦之热;干姜、法半夏辛温燥热,用来除中焦之湿;党参、甘草、大枣补养脾胃,用来补中焦之虚。如此寒热互用,可以共补阴阳,苦辛并进可以恢复身体的升降功能,补泻兼施可以调理身体的虚实,使脾胃功能复常,那么腹胀、呕吐、嗳气等症状就自然会痊愈。
现代学者对半夏泻心汤进行了大量的药理研究,发现它对胃肠运动有良性调节作用。不过,如果只是这样的作用,那么西药的促胃肠动力药如吗丁啉之类的也能做到。但研究还初步发现,半夏泻心汤另有一个妙处,就是对胃肠激素有积极的调控作用。目前已知的胃肠激素共有10族60余种,这些都是胃肠运动调控的重要因素。而对胃肠激素的调节方面,则是吗丁啉之类的西药无法做到的。
楚阿姨回家后就按方服用6剂后,症状减轻了不少,也敢吃饭了,再持续服用至两周,她症状就基本消失了。有了食欲,慢慢地人就开始长胖起来。她很感谢我,多次请我去她们学校里吃饭,说要专门给我开小灶,可惜我工作繁忙,至今还没去成。
16.肾阳不足五更泻,自制四神丸来巧治
症状:五更泻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取补骨脂15克、肉豆蔻15克、吴茱萸10克、五味子10克,上述药材加水煎煮,三碗水煎成一碗水,每天晚上服用一次即可。两周为一疗程。另外,也可到药店买四神丸按说明服用。
白天拉肚子很常见,但是天没亮就拉肚子的老人也不少见。有一次大清早,一位老人在家属的陪同下来找我看病。这位患者姓冯,七十多岁了,样子看起来有点虚弱无力。原来他有腹泻的毛病几年了,特点是每天黎明时分醒来,肚子里就会咕噜噜串上一阵气,然后隐隐约约地痛起来,不得不去蹲厕所,拉出来的大便稀薄如水,拉完后肚子疼就消失了。这一天里基本上也就不会再去厕所了。他自己曾经吃过好些止泻药,像黄连素、益生菌等都试过,总是不能解决,听说我经常看些疑难杂症,就过来了。
我马上给老人家诊脉,发现他的肾脉很虚弱,细问之下,发现他还有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的症状。我告诉他,他这种情况在中医叫做“五更泻”,或者叫做“鸡鸣泻”,意思是天亮时鸡叫的时候出现腹泻。这种腹泻不是由于吃错东西、肠道感染等引起的,如果从西医的角度来说,很难找到明确原因,一般只会下个“胃肠功能紊乱”的诊断,也没有太好的处理方法。
而从中医学角度看,五更泻与肾阳虚有很大关系。多由于久病之后,肾阳受损;或年老体弱,肾气不足,因命门火衰,脾失温煦,运化失职,从而导致泄泻、腹痛。清代林佩琴在《类证治裁?泄泻》中说:“肾中真阳虚而泄泻者,每于五更时,或天将明时,即洞泄数次。此由丹田不暖,所以尾间不固,或先肠鸣,或脐下痛,或经月不止,或暂愈复作,此为肾泄。盖肾为胃关,肾阳衰,则阴寒甚,故于五更后,阳气未复,即洞泄难忍。”明代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泄泻》指出:“肾为胃之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生,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故于子丑五更之后,当阳气未复,延期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
这些先贤名医的观点翻译一下,意思是肾开窍于二阴,肾气控制着大便的排出,在每天凌晨时,人体的阴气开始向阳气转化,此时肾阳气处于最微弱的时候,对大便的控制能力最差,就会导致五更泻泄的发生。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对肾阳虚导致五更泻的理论进行了发展,认为脾阳虚也同样重要,现在一般的观点均认为,这种病与脾肾阳虚有密切关系。
在治疗上,则有一个名方可以使用,那就是四神丸。这种药在药店里有出售,按药品说明书服用即可。不过由于利润小,现在不太容易买得到。我叫老人家可以考虑自行配制,具体方法:补骨脂15克,肉豆蔻15克,吴茱萸10克,五味子10克,上药加水煎煮,三碗水煎成一碗水,每天晚上服用一次即可,两周为一疗程。
我又嘱咐老人家,如果同时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效果更佳。具体方法:取熟附子、丁香、吴茱萸、胡椒粉、肉桂、小茴香各10克,共研细末,每次8克,用醋调成糊状,贴敷在腹部的神阙穴(即肚脐)及后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的命门穴,上盖敷料块,用胶布固定,每天贴敷时间为4~6小时,每天一次。
四神丸方中补骨脂是主药,善补命门之火,以温养脾阳,肉豆蔻暖脾涩肠、吴茱萸温中散寒、五味子敛酸固涩,这几味药合用,成为温肾暖脾、固肠止涩的方剂,用来治疗五更泻,临床上多次有良效。再配合敷贴神阙、命门穴,通过以上辛温药粉糊贴敷,可渗透药力刺激以上两穴,更能调动人体的阳气,温煦命门之火,从而温补肾阳,达到止泻的目的。
老人家服用上述方子一周后,五更泻开始减少,虽然仍需要起床上厕所,但大便开始渐渐成形,连服三周,五更泻消失,人也精神了不少。有此病症的朋友,不妨试试这个偏方,会得到不错的疗效。
17.云南白药配蜂蜜,对付褥疮就是好
症状:褥疮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先用碘酒冲洗清洁疮面,无菌棉签蘸取生理盐水擦净疮面及周围皮肤。再用云南白药1~3克,加蜂蜜3.5倍量调成糊状,用棉签蘸糊,涂在患处,外用干净的纱布覆盖一层,最后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