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政变进行时
自从干掉诸葛恪、夺取了东吴的军政大权后,孙峻专权跋扈的程度,丝毫不亚于诸葛恪。《资治通鉴》便称其“骄矜淫暴”,以致“国人侧目”。
正如魏国朝野不满于司马家族的擅权,因而屡屡发动叛乱一样,东吴的许多文臣武将自然也不会任由孙峻为所欲为。
东吴五凤元年(公元254年)秋,孙峻上位还不到一年,时任司马的桓虑便召集了一帮文武将吏,准备发动政变,干掉孙峻,然后拥立孙登之子孙英为帝。不料密谋泄露,桓虑及其追随者被孙峻全部诛杀。
时隔仅一年,即五凤二年(公元255年)七月,吴国将领孙仪、张怡、林恂等人,便再度密谋刺杀孙峻,但同样功败垂成,共有数十人被杀。
全公主孙鲁班因与妹妹孙鲁育(世称朱公主)的政治立场一向相左,早就势同水火,便趁此机会诬陷孙鲁育参与了孙仪等人的未遂政变。孙峻本着“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态度,就把朱公主孙鲁育也杀了。
通过一轮又一轮清洗,孙峻手上沾染了越来越多的鲜血,而权臣的地位也愈加巩固。东吴朝野固然还有不少反对他的人,但基本上都不敢再轻举妄动了。
五凤三年(公元256年)九月,归附东吴的文钦为了立功,献上了不少关于曹魏的军事情报,极力建议攻魏。孙峻采纳后,遂命骠骑将军吕据、车骑将军刘纂、镇南将军朱异、前将军唐咨率领水军,从江都出发,准备经淮河、泗水北上,进攻魏国的青、徐二州。
大军扬帆启航之际,孙峻亲临建业西北的石头城,为诸位大将饯行。
然而,没有人料到,这个一手遮天、杀人如麻的权臣孙峻,竟然在回程中突发急病,旋即暴毙,年仅三十八岁。
也许,这就叫报应。当举国上下没人奈何得了他的时候,老天爷只能亲自出马,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把他收了。
孙峻临死前,把后事交代给了自己的堂弟、时任偏将军的孙。
这个孙,时年才二十六岁,当时担任的“偏将军”一职也不过是中下级武官,此前也从未建立任何战功,不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只能算是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一个。
可就是这么一个嘴上无毛的家伙,仅凭权臣孙峻的临终指定,就突然掌控了东吴帝国的军政大权,以火箭速度蹿上了权力之巅——九月十四日,即孙峻暴毙当天,朝廷便任命孙为侍中、武卫将军,并都督中外诸军事。
如此荒诞的一幕,顿时令吴国臣民目瞪口呆。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孙上位后,担心吕据等大将统兵在外,易生变故,便在第一时间发出诏令,命吕据等人即刻班师回朝。
吕据得知区区孙竟然成了辅政大臣,顿时勃然大怒——你小子算哪棵葱?老子上阵杀敌的时候,你还在穿开裆裤呢,居然也敢窃据大权?!
随后,吕据一边往回赶,一边与刘纂、朱异、唐咨等大将联名上表,举荐滕胤出任丞相。
孙闻讯,立刻任命滕胤为大司马,然后命他出镇武昌,打算以明升暗降的手段把他排挤出权力中枢。
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事关东吴最高权力的生死博弈已不可避免。
按理说,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较量。因为斗争的一方是堂堂托孤大臣吕据和滕胤,一个手握兵权,一个位居中枢,不论从身份、地位、威望,还是从功勋、资历、年龄来看,跟毛头小子孙比起来,都具有压倒性优势,博弈的结果应该没有任何悬念。
遗憾的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吕据和滕胤远远没有人们认为的那么强悍,而毛头小子孙也绝非常人想象的那般孱弱。
吕据回军的同时,命人给滕胤送去口信,约定回朝之日,便与他一同废黜孙。
孙的反应极为迅速,马上展开了一连串行动:命堂兄孙宪率军镇守江都,抵御吕据;又派出中使,以皇帝名义,敕命文钦、刘纂、唐咨等大将共同讨伐吕据;同时派出左将军华融、中书丞丁晏前往滕胤府邸,对他发出最后通牒,命其即刻离京,前往武昌。
滕胤意识到一场恶斗已在所难免,只能与孙针锋相对:他一边劫持了华融和丁晏,勒兵自卫,一边派人联络禁军将领杨崇、孙咨,说孙作乱,然后强迫华融写信给孙,劝其收手。
孙当然不可能收手。他见信后,立刻上表少主孙亮,奏称滕胤谋反,同时命将军刘丞率骑兵围攻滕胤府邸,并许诺事成之后,封他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