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蜀汉灭亡 - 三国不演义3 - 王觉仁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三国不演义3 >

第七章蜀汉灭亡

当曹魏和东吴在寿春展开规模空前的大会战时,多年来屡屡北伐却频频受挫的姜维终于等到了机会。

当时司马昭发兵二十六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从关陇地区抽调的,这就让魏国的西线防御变得比之前任何时候都薄弱。姜维当然不会错失这个良机。

蜀汉延熙二十年(公元257年)十二月,即司马昭大军加紧围攻寿春之际,姜维率数万人马穿越艰险难行的骆谷道,进抵沈岭(今陕西周至县西南),兵锋直指长安。

这是姜维历次北伐以来最为激进的一次——此前都只是对陇西用兵,这回则直趋关中,表明其对此次北伐抱有极大的信心。

此时,魏军在西线的主帅是征西将军(兼都督雍凉诸军事)司马望(司马昭堂兄),副帅则是姜维的老对手、安西将军邓艾。

对姜维而言,此二人皆非等闲之辈。邓艾多次与姜维交手,熟悉他的性格和用兵方略,可以说是他的克星。而司马望身为司马懿的侄子,曾随同征讨过王淩,且因功封侯;可以料想,他对司马懿早年抵御蜀汉的那套战略战术,肯定也不会陌生。

所以,有这两位坐镇关中,足以弥补眼下魏军兵力不足的弱点,也足以对付来势汹汹的姜维。

得到战报后,司马望和邓艾迅速集结部队,进驻骆谷道北口附近的要塞,严阵以待。姜维则在芒水(今陕西周至县南)扎营,与魏军对峙。

此后的日子,姜维屡屡出兵挑战,可司马望却祭出当初司马懿克制诸葛亮的法宝——死守营垒,拒不出战。

蜀汉要攻魏,必须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且要想尽各种办法;而曹魏对付蜀军,好像仅此一招就够用了。

当魏军把头缩进坚硬的龟壳时,蜀军就没辙了——不论是当初的诸葛亮,还是如今的姜维。

次年四月,当寿春城破、诸葛诞被杀的消息传来,与魏军对峙了数月的姜维不得不下令撤军,灰溜溜地回了成都。

原本信心十足的此次北伐,再度无果而终。

念在姜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刘禅连忙恢复了他的大将军之职,以示慰勉。

虽然刘禅这个“逍遥皇帝”无心追究姜维北伐无功的责任,但蜀汉朝野却对连年用兵的姜维颇有怨言。时任中散大夫的谯周甚至专门写了一篇《仇国论》来讽劝姜维。

文章列举了从商、周之际到秦末楚汉相争的斑斑史迹,说凡是想要建功立业的,都要趁“天下土崩”“豪强并争”之际乘机而起,才有可能以弱胜强,像汉高祖刘邦那样“杖剑鞭马而取天下”。但眼下蜀、魏两国皆已“传国易世”,即皇位都传了两代或以上了,天下相对安定,并不是秦末那样的“鼎沸之时”,而更像是“六国并据”的时代。这种时候,只能做周文王那样的奠基者,别想做汉高祖那样的开创者。

因此,谯周劝诫姜维,当务之急,就是要安养百姓、体恤部众,然后审时度势,谋定后动。若是继续穷兵黩武,蜀汉迟早“土崩”,恐将遭遇“不幸”。

事实上,谯周讲的这些大道理,姜维又何尝不懂呢?只是道理好讲,事情难做。正如我们在前文一再强调的那样,蜀汉的根本问题,其实不在于选择何种国策,而是压根儿就没的选。选择主动北伐的人,你可以骂他穷兵黩武;但选择守土安民的人,对方不是一样可以骂你苟且偷安吗?

归根结底,蜀汉的真正困境,就是国力太弱,尤其相对于魏国而言——以军队人数为例,蜀汉从刘备立国到被魏国攻灭,其总兵力基本只维持在十万左右;而魏国的总兵力应该不下于四十万,所以人家司马昭一次平叛就可以拉出二十六万大军。

在强弱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不论积极进攻还是消极防守,结果其实是一样的,都难逃灭国的命运。唯一的区别,只在于以什么样的姿态去死——是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姿态昂然赴死,还是以畏畏缩缩偏安一隅的可悲模样漠然等死。

如果说诸葛亮北伐主要受限于国力和自身的军事能力,那么姜维在此之外,则又多出了一重限制因素——权力有限,因此所能调动的资源也比诸葛亮少得多。

前期费祎执政,有意压制姜维,所给兵力往往不超过万人。可是,即使在费祎死后,姜维成了大将军,他每次出征通常也只有“数万”兵力,无法像当年的诸葛亮一样最多时可以拉出十万之众。

究其原因,一是姜维常年统兵在外,远离中枢,对朝政的影响力自然就弱了;二是姜维虽然位居大将军,但时任尚书令的陈祗却是刘禅宠臣,所以实际上掌控了朝廷大权——官位虽在姜维之下,实权却在姜维之上。

这样的权力格局,自然会对姜维形成不小的掣肘。

蜀汉景耀二年(公元259年)八月,陈祗病卒,刘禅任命董厥为尚书令、诸葛瞻为仆射;没过多久,董厥升任辅国大将军,诸葛瞻升任卫将军,二人“共平尚书事”,即共执朝政。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