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三国的转折点 - 三国不演义3 - 王觉仁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三国不演义3 >

第三章三国的转折点

古人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经常会引用《诗经·大雅·荡》中的一句话:“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这话的意思是:做事往往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却很少有能坚持到底、善始善终的。

历史上有不少帝王,都难逃这条人性的铁律。比如齐桓公小白,还有唐玄宗李隆基,都属于年轻时励精图治,老来昏庸误国的典型。即使雄才大略如秦始皇、汉武帝,还有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晚年都不可避免地犯下了许多严重错误——或服食丹药、追求长生,或大兴土木、耽于逸乐,或独断专行、滥杀无辜,或任用奸佞、残害忠良……

令人遗憾的是,被曹操誉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似乎也可以归入此列。

孙权从英明睿智走向昏聩猜忌,差不多与曹叡渐趋奢靡同步。

东吴赤乌元年(公元238年,曹魏景初二年),即司马懿平定辽东的这一年,孙权五十七岁,虽说还不太老,却已在东吴之主的宝座上坐了整整三十八年。

当一个人掌握最高权力的时间太久,就会出现一种非常矛盾的心态:一方面,由于手中握有生杀予夺的大权,所以掌权者心中会有一种无所不能的幻觉;另一方面,人的能力终究是有限的,尤其是接近老年,脑力、体能等各方面都在逐步退化,所以掌权者心中又会生出一种权力被削弱(或被窃取)的恐惧。

这二者相互叠加,自然就会催生出一种历史上屡见不鲜的政治毒瘤——特务统治。

因为掌握最高权力,所以皇帝认为自己有权知道所有臣民的所思所想和一举一动;也因为害怕失去权力,总担心有刁民想害朕,所以皇帝就有必要通过一个无孔不入的特务机构,去打探和监测所有臣民的一举一动,甚至所思所想。

在汉武帝和唐朝武则天的时代,负责这项工作的人被称为酷吏。这个特务机构,在宋代叫皇城司;在明代,叫锦衣卫、东厂、西厂;在清代前期,叫粘杆处。

而在此刻的东吴,孙权则任命了一个叫吕壹的人,担任“典校诸官府及州郡文书”。

吕壹的本职是中书郎,即掌握宫中机要的皇帝近臣,职能跟曹魏的刘放、孙资相同。如今,孙权又给了吕壹这个新的职务,顾名思义,就是专门负责监察文武百官及各州郡官员的。可想而知,这是一项不受任何人监督制约,却可以监督制约任何人的权力。

当然,皇帝除外。

所以,从吕壹担任这项职务的那一刻起,东吴的所有臣民就开始瑟瑟发抖、人人自危了。

史称,吕壹就任后,“渐作威福,深文巧诋,排陷无辜,毁短大臣,纤介必闻”(《资治通鉴·魏纪六》)。就是说,吕壹一上任就开始作威作福,利用法律条文,巧妙罗织罪名,排挤陷害无辜之人,诋毁中伤朝廷大臣,事无巨细,都要向孙权报告。

太子孙登看不下去,屡屡向孙权劝谏,可孙权根本不听。文武百官一看连太子都拿吕壹没辙,也都只好结舌钳口,默默祈祷别被这个特务盯上。

然而,总有人会被盯上。

第一个倒霉的人是前江夏太守刁嘉。

吕壹指控他在私下聚会时诽谤朝政,孙权大怒,不分青红皂白就把刁嘉扔进了监狱。参与聚会的官员全都遭到传讯,众人慑于吕壹淫威,被迫承认刁嘉确实说过那种话。在被传讯的人中,只有一个叫是仪的侍中矢口否认。

吕壹遂一连多日对是仪进行了严厉盘问。同时,孙权也连下多道诏书过问此事,分明已经对是仪动了杀机。于是,满朝文武都吓得噤若寒蝉,没人敢替是仪和刁嘉说话。

面对皇帝的诏书责问,是仪自始至终只有一句回答:“今日刀锯已在臣的脖颈,臣怎么敢再为刁嘉隐瞒,自找灭门之祸,成为不忠之鬼呢?臣只是把自己知道的,原原本本,据实回答而已。”

不管吕壹如何软硬兼施,也不管皇帝怎么威胁,是仪就是梗着脖子不改口供。

所幸,孙权还有一定的理智,眼看证据链不够完整,终于还是做了让步,把刁嘉和是仪都给放了,没有滥杀无辜。

虽然此事有惊无险,但暴露出来的问题却已相当严重。倘若让吕壹继续这么祸乱社稷,东吴迟早有一天会离心离德。时任上大将军的重臣陆逊和太常潘濬每当言及此事,无不忧心忡忡,乃至怆然涕下。

可是,还没等他们想出办法对付吕壹,第二个倒霉的人又出现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