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做灵魂有香气的女人》(8)
完美人生,用奋斗成全自己
对独立、自信的女人来说,家庭已经不再是唯一,她们还有自己的事业。事业,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也是实现梦想的地方。女士们,你们要始终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因为那是本质问题。如果你们不想在年华老去之后鄙视自己,就趁现在还年轻,给自己一个优秀的机会,用奋斗来成全完美人生。 1.不逼自己一次,就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能够主动去做那些自己讨厌的事情的人,是令人敬佩的。人是追求安逸享乐的生物,若是有人强迫你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势必会引起你的厌恶。然而,若那个人是你自己呢?很多时候,我们要告诉自己:不逼自己一次,就不知道你有多优秀。
一日,我正在闭目养神的时候,艾琳娜满面愁容地坐在了我的面前,她正在为自己总是不能按时做好自己应该做的重要事情而发愁。我告诉她不妨讲一讲,一起分析一下:
清晨的阳光照进窗子,鸟雀在欢快地唱着优美的小调,艾琳娜准备今天看的重要的资料躺在冰冷的书桌上。她懒洋洋地趴在床头,用被子蒙上脸,略带愧疚地说道:“现在还早,等晚一会儿一定会看。”说罢,便又沉沉睡去了。
再睁眼时,发现已经是中午,她刚坐到书桌边,手上拿起资料,复杂的资料内容让她头疼不已。正烦躁不堪的时候,忽然瞥见墙角堆积如山的衣服。“唉!”她叹了口气,摇头道,“不是我不愿看资料,只是这些衣服实在太碍眼,我只能去先把它们解决掉,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她放下资料,把衣服扔进洗衣机里。
可是这时她又看到屋子凌乱不堪,简直看不下去。她费尽心思地整理完屋子,一抬头已经是下午三四点钟啦。她刚一坐回书桌前,资料在手边,看着令人头疼的文件,眼睛不自觉地瞄着手机,想着今天约了闺蜜逛街,闺蜜打电话过来催她动身了。已经答应好别人的事情怎么能够爽约呢?她安慰自己,不是还有晚上的时间么,她毫无愧疚地关上门。
逛街回来,她既兴奋,又有些体力不支,兴冲冲地再次试过衣服之后,已经是晚上10点钟。洗漱、睡觉,关上灯的时候,她猛然想起来,自己还有份资料没有看!文件上密密麻麻的字在她脑海里叫嚣、吵嚷。她把烦人的文件抛在脑后,接着翻过身去,迷迷糊糊地嘟哝着:“算了,明天再说吧。明天一定看完。”这些话,她早就说过无数遍啦。
艾琳娜忧郁的眼睛望着我,说:“我不是不知道这些资料很重要,只不过,每次我想要好好看这些资料的时候,总是会有很多事情干扰着我。心烦意乱,又怎么能好好看资料呢?”
此刻,我已经完全明白她的问题在哪里了。于是我对她说:“不如这样,你下次再遇到相同的情况的时候,就待在那里,如果做不出来,就什么都不去干,强迫自己的眼睛始终不离开目标。”
这样的经历相信每个人都有过:本想下定决心今天要完成某件事情,到了那一天总是控制不住自己去做别的事情。三番两次找借口推脱不干,而后又因为内心愧疚不安,发誓今天是个例外,明天再做。
殊不知,拖延是种惰性。你越是纵容着它,它越觉得你好欺负,你越退让,越为它找借口,它越会跟着你,如影随形。而一旦你不再害怕,不再退缩,手中持着棍棒,在它迫近你时,你狠狠地揍它,时间长了,它也不会再来打搅你。
而这根木棒,就是你的自律。强迫自己做该做的事情,下定决心做的事情,就逼自己完成。任何借口,都不轻易纵容。
人们可以支配自己的生活,这毋庸置疑。然而我们总是一次又一次败给自己的情绪。史蒂芬的情况和艾琳娜很相似,他在不久前也曾向我咨询过相同的问题。
史蒂芬是个非常有才能的人,然而不知为何,他的作品总是不太令人满意。
他只在有灵感的时候才能创作。因为精力充沛和创造力旺盛是创造好的作品的必要条件。要想具备这所有的条件,那就意味着写作时间的减少。而他平常的情绪也不高,因此很难有什么创作的欲望。没有好的灵感,常常困扰着他,因此他也越发地难写出好的作品。
而每次他坐到打字机前,想要完成一部作品的时候,他马上一片茫然,长时间地盯着白纸发呆,让他十分愧疚。他为了避免这一情况,每次都离开打印机,借口去收拾花园什么的,把写作的事情忘却。忘掉之后,他的心情就会变得稍微好一些。但不可否认的是,做旁杂的事情对于史蒂芬的写作毫无益处,只是空耗时间罢了。
一位朋友告诉他:“对自己的情绪不要心软。完成既定的事情本身也可以生成情绪。即便是到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依然要强迫自己,不要纵容自己的情绪。到最后,你会发现,自己逐渐能从曾经觉得困难的事情中获得一些乐趣,再也不觉得做这些事情是件苦差事了。”自此,史蒂芬认识到,自己必须要正视工作,逼迫自己不能再找借口而不去面对困难。他需要冷静地坐在打字机前,训练自己逐渐能够打出想要写的文章。
史蒂芬思考之后,行动起来。他给自己订立了翔实的计划,包括起床的时间、洗漱的时间,以及开始工作的时间。若总是打不出想要写的内容,就在那里呆坐一天,哪里也不能去,更不能被其他的事情分心。不但如此,他还给自己订立了小小的惩罚规则:不打完一页纸不能吃早餐。
第一天,史蒂芬直到下午3点才吃上早餐。但是到了第二天,他在两个小时之内,就完成了一页纸。第三天,更是极其轻松地打完了一页,又接连顺利地完成了好几页,才想起来要去吃早餐。过了不久,他高兴地告诉朋友,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在跟朋友分享感受时,他感慨道:“我当初只是逼着自己适应,而到了后来,竟然逐渐从写作中察觉出乐趣来,渐渐找到门路。真的没想到自己能够完成一部作品。”他在这里冲我一笑,又道,“我的下一个挑战是写出一本畅销书来。”
强迫自己不要对工作中的困难产生恐惧心理,不逃避,让自己从困难的事情中找到办法,咬着牙坚持下去,这样你才能逐渐适应困难的工作。
人是被逼出来的。安逸不是不好,但是安逸容易让人堕落,容易让人不思进取。而强迫则不同,越强迫自己,越能发觉自己的潜能,拓深自己的极限。
所有的秩序规则,都强制约束着我们,这是另一种强迫。强迫让我们更有效率,也更加强大。看上去是制约,其实又是另一种保护。如果你不喜欢“强迫”这个词,我不妨把这个词换成“挑战”。强迫这个词让人感觉难受,因为这暗示着不情愿、不自由等一系列负面信息。但是挑战,则给人更为积极正面的信息。
大家一定记得一个鼹鼠和狮子的故事:
鼹鼠找到狮子,向它提出挑战,狮子干脆地拒绝了它的要求。鼹鼠不解,疑惑道:“你是害怕吗?”
不料狮子正经地回答说:“非常害怕,因为如果我答应你的要求,你就可以赢得一次和狮子比拼的殊荣,而我呢,则会因为跟一只鼹鼠打架而被所有的动物们嘲笑。”
鼹鼠咯咯地笑开了,解释道:“我不过是想挑战一下自我罢了。”
我不会嘲笑鼹鼠的自不量力,它已经勇于向比自己强大很多的狮子挑战了,即便它知道自己可能并不会赢。不过它向狮子挑战,必然也会成为他奋进的动力,并在对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这样不断挑战,不断奋进的人,我们又怎么会嘲笑他呢?
每一条通往成功的路,必然都是阶梯形的。就像挑担子,若一个人能挑起50公斤的重量,而我给他60公斤的担子,他挑起来会觉得不舒服;如果我给他卸掉10公斤,他会感到十分轻松,但却不会进步。60公斤是种挑战,若他坚持了下来,肯定在力量上就会有进步,之后他可以挑起70公斤的担子,或者更多。在工作中也是如此,我们会面临来自各方的压力,或者各种各样的挑战。等到我们能力变强的时候,压力和责任也能够承担更多了。越往高处走,我们所负担的责任和压力也就越大,但是每承担起一份压力、一份责任,我们都能从中学会很多东西。
我也在这里给大家一个忠告:尽量把一切你不喜欢而又必须做的事情,当成挑战。不为自己找借口和理由,拒绝眼前的诱惑,踏踏实实地完成手上的任务和工作。严格要求自己,你会得到更多。
2.让习惯成为最好的仆人
正如高汀所说:习惯,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它的奴隶。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形成了无数的习惯。这些习惯就像是一路向前滚动的车轮,具有很强的惯性,而且很难更改。人们会不由自主地用自己的习惯做出某些动作、表情、行为甚至决定。而习惯的力量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的一生。
20世纪60年代,苏联在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时,曾发生过这样一件小事。当时挑选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人选时,几十个宇航员被领着去参观他们将要乘坐的飞船。进舱门的时候,加加林是里面唯一一个脱鞋的人。他觉得:“这么贵重的舱,穿着鞋进恐怕不太好吧。”这样一个细微的动作,恰好让主设计师看到了,他对加加林对飞船的爱惜十分感动。因此,积极推荐了加加林。于是他就成为了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宇航员。由此可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不仅会赢得赏识,还会带来机遇。
常有人跟我开玩笑说,要养成一个好习惯,必须要历尽千辛万苦,改掉坏习惯也一样。但是染上坏习惯,却总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直到某一天突然被人点破,自己方能注意到。就像艾伦一样。
艾伦并不多么喜欢喝酒,可是朋友们总是在喝酒的时候带上他。最开始,艾伦还是有些抵触的。次数多了,他渐渐也喜欢上酒精的滋味,每日清晨,上班之前,都要跑到附近的小酒馆里小酌一番。时间久了,就成了一种习惯。直到朋友们逐渐分开,到其他地方工作,但他这个小酌的习惯反倒保存了下来。
这一日,大雪纷飞,雪把路铺得洁白无瑕,他和妻子吻别之后,他一路哼着小调,走在了去小酒馆的路上。在雪白的马路上留下一串脚印。艾伦走了没多远,忽然听见身后有谁跟了过来,他一惊,迅速转过身来,却见自己调皮的小儿子踩着他的脚印,在后面慢慢跟着,还边走边冲他笑道:“爸爸,爸爸,我要踩你的脚印走!”
儿子天真活泼的话语让艾伦的心一颤,忽然想到自己正走在去往酒馆的路上。满脸的懊恼:“孩子要跟着我的脚印走。”他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跟着自己学习喝酒这样的事。于是他放弃了去往酒馆,径直走向了公司的方向。
习惯有两种形成方式:一种是潜移默化,在不经意间形成的。另一种则是通过有目的地训练,养成新的习惯。良好的习惯一般都是通过有意识地训练形成的,这是它和坏习惯根本的差别。跟其他不会造成影响的习惯相比,坏习惯一旦形成,则难以改变。
南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温蒂·伍德告诉我们:我们的思维结构有两种,一种是有意的,一种则是无意的。无意的那部分我们称之为习惯。
我们不断重复做某事,当这种情形被固定下来的时候,我们就会在相同的情景中运用相同的策略。也就是说,当你遇到相同的情景时,总会做出和之前一致的选择,重复的次数多了,这种情景和选择之间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
最开始,我们面对每一件事情都是有意识地去做。当习惯形成的时候,我们就从有意识的活动转成无意识的行动了。而一旦形成习惯,就相当于进入了一个快速通道。通常是毫无阻碍地直接完成,并且拒绝改变。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习惯很难改变了。
艾伦也有这样的苦恼,为此他决定跟自己的妻子商量一下,再做决定。晚上回到家中艾伦向自己的妻子提出要戒酒的想法。妻子自然表示要大力支持。妻子选择让丈夫另外养成一个好习惯来代替喝酒的坏习惯。两个人在喝茶和读书这两个选项之间犹豫不决。后来妻子表示孩子已经上学了,还是引导他多看看书比较好,于是定下了读书的习惯。
丈夫第二天又早早地起来,等到想要离家的时候,被妻子拦住了。她递给艾伦一本书,说家里的藏书不少,之前只是收藏,都没怎么读过,所以这本书打开的时候还很新,让他认真读。第一天,艾伦的表现良好,读过书之后,便直接上班去了。接连三天,艾伦都没有表现出抵触心理,但是到了第四天,艾伦有些馋酒了。但在看到自己的儿子之后,把那份馋酒的感觉压了下去。
之后的日子里,在艾伦的影响下,包括艾伦的妻子和儿子都开始清晨起来读一会儿书然后各自忙碌自己的事情。不但一个人有了好的转变,还给自家人都带来了良好的习惯。
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好的家庭氛围,在这里我要向大家介绍几个养成习惯的小窍门:
首先,要养成某种习惯,必须取消或者改变原有习惯的关联点。不要按照你平常的步骤去做,应该适当地在通往习惯的道路上做些改变,迫使自己注意到旧习惯和新习惯的差异。
然后要对新习惯不断重复。这个阶段非常缓慢,要知道形成一个新习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有研究表明,你需要花18~254天的时间才能形成一个新的习惯,所以一定要对自己的新习惯有耐心。
最后给你的新习惯一个牢固的触发点,即固定的模式。例如艾伦每天早上出门前读书。清晨出门上班,就是读书的诱因。每到这一关键点,读书模式启动,新习惯就形成了。在这里,我还要提醒一下,习惯并非一蹴而就能养成的。你需要漫长的时间来巩固它。而习惯的形成大致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7天,在这一阶段,你需要时常提醒自己改变,因而觉得非常刻意,不自然,不舒服。这个时候不要担心,一定要坚持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