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感情的终点站:分手或离异
当爱已成往事,你会怎么办?
分手或离异,我们知道多少?什么会让我们选择分手或离异呢?当爱已成往事,你会怎么办?你准备离婚吗?还是已经离异了?当两个人的婚姻名存实亡的时候,你们会为了孩子而勉强维系婚姻还是毅然离婚?
爱人者的“达·芬奇密码”
爱到深处,我们常常会听到如此海誓山盟的话:“我愿意为你付出我的全部。”如果你身处其中,想必一定觉得这样的爱情很伟大。可是,现实生活中,这种单方面付出的感情却很难长久。
在爱情里,总是付出的一方往往会一厢情愿地认为,“既然我付出了这么多,那么,他/她一定也会回报我很多”。作为一个爱人者,在付出爱的同时,他们更看重的是回报所带来的价值。正如临床心理医生杰克森所说:“有些人并不会因为付出而感到委屈,因为他们得到了对方其他形式爱的回报。”但是,如果爱人者发现自己总是充当被处罚而不是收获的角色,有没有改变的可能呢?
在艾梅的情感关系中,她扮演的就是“爱人者”的角色。她和一名已婚男子在一起有9年了。3年前,这位男子与他的妻子离了婚,但是,尽管艾梅非常希望两个人能够生活在一起,她还是没能如愿。可艾梅离不开他。
“我是那么爱他,几乎到了全心全意的地步。”艾梅说,“我总是尽自己所能希望他能够活得开心快乐。但是他的优柔寡断又是那么让我气愤,甚至是憎恨。每一次,当我们想要亲近一点,他就跑掉,消失一段时间。这让我没有一点安全感。我知道我应该结束这种关系,但我还是做不到。”
艾梅虽然是个已经步入四十不惑的女人,但她的魅力依然不减当年,尤其是她的幽默细胞不知让多少男人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可她为什么偏偏会陷入这段不得善终的关系无法自拔呢?
其实,艾梅的症结可以归结为她童年家庭的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很多时候,我们相爱的方式,往往暗示了一个人在其幼年时被养育的状况。
艾梅是一个在父亲很强势、很具攻击性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为此,她早早就学会了安抚、缓和与崇拜,而不是挑战。待其成人以后,如果总是不成比例地去爱别人,就会把这种较低的自我价值感长久地固定成一种模式。假使在他们身边有生病、苛刻或是贫穷的父母,他们就会表现得像一个爱的付出者,因为害怕惩罚或者渴求关爱,这就好比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
确实,在我们身边,有不少人习惯于付出关爱,然而,在日后的亲密关系中,自己也会无意识地选用同样的角色。我们可以这么说,我们之所以阻止自己接受爱,是因为我们从未经历过满足自己的需要,或是看重自己的价值。几乎每一个愿意施予爱的人,隔一段时间就会收起他/她的爱。
“付出之爱”很难长久
有付出爱的一方,就有得到爱的一方,对于后者说,要么感觉这种付出是一种负担,要么就对这种付出形成了依赖心理,结果变得越来越自我。当然,有时候,一直付出和只是得到的双方也会慢慢取得平衡。然而,无论如何,对于付出的一方来说,只有得到了自己期待的回报,两个人的感情才能长久。
爱情原本就是两个人的事,有时也确实需要主动付出。虽说付出了也并不一定就会得到,但是不付出就一定会得不到;虽说在感情里对错与否、公平与否都不重要,但感情不是单方面的迁就和宽容,不要把别人的付出看得理所当然,更不要把对方的忍让和迁就当作自己可以主宰感情的理由和借口。
其实,爱很脆弱,需要养分,也有底线。正是因为有爱,所以才会忍让和迁就,但是如果这份爱超出那本来可以承载的负荷,也就会如记忆一般,在脑海里渐渐模糊,直至被遗忘。爱情的最高境界不是一方为另一方无休止地付出以换取回报,而是你丰富了我的生命,我也丰富了你的生命。两个人相遇之前是两个人,相遇之后,不是变成一个,而是一个半。“我把一半留给自己,那样我才可以更清醒地去爱你。”所以,回归现实,我们不妨平淡地看待自己得到的,也平淡地看待自己失去的,这样或许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冲突矛盾和不开心。
分手后,还能做朋友吗
万恶的亲密关系研究者最爱做的事情之一,就是问情侣分手了没有,这段关系持续了多久,分手了之后还是不是能回到原先纯粹朋友的角色,等等。现在问题来了:原先就是好朋友的两人,不小心越界走到了暧昧,如果最终发现不能相处,还有可能退回到当初好朋友的角色吗?
“你觉得我跟他,还能再当朋友吗?”在一间心理咨询室,茱迪问咨询师雷姆这个问题,她的眼神里充满了一点期待,又充斥了一丝脆弱。
“女士,这个问题应该问你自己。”雷姆想这样说,但他还是选择换个说法。
“你还希望跟他当朋友吗?”雷姆接着说,虽然这种问法看似有些废话,但却是他到这里之后,从临床心理师身上学到的。
“毕竟,我们已经当了十几年的朋友。我舍不得这段感情……或者说,我是个比较重感情的人。排除掉男女情感的部分,我还是很喜欢他这个人……”
“那么,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在这个世界上,我想我很难找到价值观跟我相仿的人,毕竟我这么直接,愤世嫉俗,又不像个女孩。同时,我也是一个很重视精神生活的人,对于身体碰触、互动亲昵的要求都不多。但我希望,对方能跟我在精神上有所交流。然而,在我身边,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但他做到了,却又消失了。我真的很希望,当初我们都没越界,这样就能继续做朋友了。可惜我的感情陷得太深,现在又来不及收了……”茱迪说完,深深地喝了一口冷掉的茶。
有这样一项有趣的调查研究,美国到底有多少人习惯“跟好友一起睡”,结果发现竟然有将近一半的人(49%~62%)有过这样的经验,而这些人一边享受着自由带来的好处,一边又得承受不确定性缠身的痛苦。研究还发现,虽然有八成的人相信“越界”之后还能继续当朋友,但事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