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胡适传统文学研究(第四卷)》(1) - 胡适经典全集套装 - 胡适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四十七章《胡适传统文学研究(第四卷)》(1)

第四十七章《胡适传统文学研究(第四卷)》(1)  俞平伯的《红楼梦辨》

林语堂先生从哥大图书馆借出一本俞平伯的《红楼梦辨》原版,是民国十二年(一九二三)四月出版的,纸张已破烂到不可手触的状态了,所以哥大图书馆已不许出借,语堂托了馆里职员代他借得。

三十多年没看见这本书了,今天见了颇感觉兴趣。有一些记录,在当年不觉得有何特别意义,在三十多年后就很有历史意味了。

如顾颉刚序中说《红楼梦辨》的历史,从我的《红楼梦考证》的初稿(一九二一年三月下旬)写成之后,那时候北京国立学校正为了索薪罢课,颉刚有工夫常到京师图书馆去替我查书。

平伯向来欢喜读《红楼梦》,……常到我的寓里探询我们找到的材料。……我同居的潘介泉是熟读《红楼梦》的人,我们有什么不晓得的地方,问了他,他总可以回答出来。我南旋的前几天,平伯,介泉和我到华乐园去看戏。我们到了园中,只管翻看《楝亭诗集》,杂讲《红楼梦》,几乎不曾看戏。……

颉刚记平伯给他的第一封信是在四月廿七日,那时颉刚已回南。

从此以后,我们一星期必作一长信,适之先生和我也常常通信。……适之先生常常有新的材料发见;但我和平伯都没找着历史上的材料,所以专在《红楼梦》的本文上用力,尤其注意的是高鹗的续书。平伯来信屡屡对于高鹗不得曹雪芹原意之处痛加攻击。我因为受了阎若璩辨《古文尚书》的暗示,专想寻出高鹗续作的根据,看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如何联络。我的结论是:高氏续作之先,曾对于本文用过一番功夫,因误会而弄错固是不免,但他决不敢自出主张,变换曹雪芹的意思。

平伯……很反对我,说我做高鹗的辨护士。他到后来说:

弟不敢菲薄兰墅,却认定他与雪芹的性格差得太远了,不适宜于续《红楼梦》。(六月十八日)

后来他又说:我向来对于兰墅深致不满,对于他假传圣旨这一点尤不满意。现在却不然了。那些社会上的糊涂虫,非拿“原书”,“孤本”这类鬼话吓他们一下不可。不然,他们正发了“团圆”迷,高君所补不够他们的一骂呢!(八月八日)

这都是一九二一年(民国十年)的事。颉刚说,他们(可能我在内)的信稿,不到四个月,已经装钉成好几本。

我的《红楼梦考证》初稿的年月是民国十年(一九二一)三月廿七。我的《考证》(改定稿)是同年十一月十二写定的。平伯,颉刚的讨论,——实在是他们和我三个人的讨论,——曾使我得到很多好处。其中一个最明显的益处是我在初稿里颇相信程伟元活字本序里“原本目录一百二十卷”一句话,我曾推想当时各种钞本之中大概有些是有后四十回的目录的,我在“改定稿”里就“很有点怀疑了”,并且引了平伯举出的三个理由来证明后四十回的回目也是高鹗补作的。平伯的三个理由:(1)和第一回自叙的话不合,(2)湘云的丢开,(3)不合作文时的程序。我接着指出小红,香菱,凤姐三人在后四十回里的地位与结局似乎都不是雪芹的原意。

颉刚序文里提到“去年(一九二二)二月,蔡孑民先生发表他对于《红楼梦考证》的答辨”。此指蔡先生的《石头记索隐》第六版自序,我竟不记得此序出版的年月了。我的答覆的年月是十一年(一九二二)五月十日。

颉刚序中说到:

平伯看见了(蔡先生)这篇,就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一篇回驳的文字,同时他寄我一信,告我一点大概,并希望我和他合做《红楼梦》的辨证,就把当时的通信整理成为一部书。……

我三月中南旋,平伯就于四月中从杭州来(苏州)看我。……我……劝他独力担任这事。……夏初平伯到美国去,在上海候船,……那时他的全稿已完成了,交与我代觅钞写的人,并切嘱我代他校勘。……(后来)平伯又因病回国了,我就把全稿寄回北京,请他自校。

颉刚的序的年月是一九二三,三月五日。平伯自己的“引论”题着“一九二二,七,八”。全书出版的年月是十二年(一九二三)四月。

颉刚序中末节表示三个愿望。其第一段最可以表示当时一辈学人对于我的《红楼梦考证》的“研究的方法”的态度:

……红学研究了近一百年,没有什么成绩。适之先生做了《红楼梦考证》之后,不过一年,就有这一部系统完备的著作。这并不是从前人特别糊涂,我们特别聪颖,只是研究的方法改过来了。从前人的研究方法不注重于实际的材料而注重于猜度力的敏锐,所以他们专喜欢用冥想去求解释。……

我们处处把(用?)实际的材料做前导,虽是知道的事实很不完备,但这些事实总是极确实的,别人打不掉的。我希望大家看着旧红学的打倒,新红学的成立,从此悟得一个研究学问的方法,知道从前人做学问,所谓方法实不成为方法,所以根基不坚,为之百年而不足者,毁之一旦而有余。现在既有正确的科学方法可以应用了,比了古人真不知便宜了多少。……

颉刚此段实在说的不清楚,但最可以表示当时我的“徒弟们”对于“研究方法改过来了”这一件事实,确会感觉很大的兴奋。颉刚在此一段说到“正确的科学方法”,他在下一段又说到“希望大家……(读这部《红楼梦辨》)而能感受到一点学问气息,知道小说中作者的品性,文字的异同,版本的先后,都是可以仔细研究的东西,无形之中养成了他的历史观念和科学方法。……”他在序文前半又曾提到他们想“合办一个研究《红楼梦》的月刊,内容分论文,通信,遗著丛刊,板本校勘记等。论文与通信又分两类:(1)用历史的方法做考证的,(2)用文学的眼光做批评的。他(平伯)愿意把许多《红楼梦》的本子聚集拢来校勘,以为校勘的结果一定可以得到许多新见解。……”

平伯此书的最精采的部分都可以说是从本子的校勘上得来的结果。

一九五七,七,廿三夜半。记念颉刚,平伯

两个《红楼梦》同志。适之

与王梦鸥书

梦鸥先生:

承先生送我一部庚辰年《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十分感谢。

此书正是我民国廿二年(一九三三)校阅过并且写了几千字长跋的原书。(此跋原收在《胡适论学近著》里,今收在《胡适文存》第四集里。如先生无此跋,当奉赠第四集备考,乞示知。)

此书原在徐星署家,王克敏代为借出给我看。后来此书就归王克敏了。王克敏的藏书后来都归燕京大学。中共取消了燕大,把北大搬到燕大去,所以此书现藏在北大图书馆了。但各书首叶还有“燕京大学图书馆”的印章。前年我在林语堂先生家中看见这部影印本,就想托人买一部,但至今还没有买。今天收到先生分赠的一部,我高兴极了,所以赶写了这封信道谢。

卷头所附“曹雪芹小像”,真是荒谬之至。此人号雪芹,又号雪琴,但不姓曹!他是一位翰林前辈,是南书房的师傅,故原轴有皇八子的题咏,有陈勾山,钱辛楣诸名士的题咏。

我在二十多年前就指给原收藏人李祖翰看,指出此人决非曹雪芹。但我当时没有把此轴原有的题咏钞存。不料二十年来收藏的人把原轴上可供考证的题咏都拆去了,重新裱装“曹雪芹小像”!研究《红楼梦》的人都信以为真。(包括周汝昌,吴恩裕诸人!)

匆匆道谢,敬祝

平安

胡适敬上一九五九年十一月十一日

谈《红楼梦》作者的背景

各位先生:

我是曾经在四十年前,研究《红楼梦》的两个问题:一个是《红楼梦》的作者的问题;一个是《红楼梦》的版本的问题。因为我们欣赏这样有名的小说,我们应该懂得这作者是谁。《红楼梦》写的是很富贵,很繁华的一个家庭。很多人都不相信《红楼梦》写的是真的事情,经过我的一点考据,我证明贾宝玉恐怕就是作者自己,带一点自传性质的一个小说,恐怕他写的那个家庭,就是所谓贾家,家庭就是曹雪芹的家,所以我们作了一点研究,才晓得我这话大概不是完全错的。曹雪芹的父亲,曹雪芹的一个伯父,曹雪芹的祖父,曹雪芹的曾祖父,三代四个人,都作过那个时候最阔的一个官,叫做江宁织造。江宁织造就是替政府,就是替皇宫里面织造绸缎的。凡是那个时候皇帝,那个时候宫庭里边用的绸缎,都是归织造。那个时候有江宁一个织造,苏州一个织造,杭州一个织造。这几个织造,可以说是很大的,可以说等于我们现在最大的绸缎纺织厂。同时他有余下来的,宫里不用的,还有皇帝赏赐百官的。之外,他还可以作国外通商。所以,这三个织造是当时最阔的官。《红楼梦》里贾家有一个世职,那个世职实在在我们的考究起来,就是曹雪芹的曾祖父,曹雪芹的祖父,曹雪芹的伯父同曹雪芹的父亲,三代四个人相继作了五十多年的江宁织造,就是所谓“世职”。很有趣的,就是《红楼梦》里有一段话讲到从前有一个李嬷嬷讲的,从前太祖高皇帝南巡,到南方去巡视的时候,我们家里曾经招待过皇帝,接驾一次;那一边说,我们招待过四次。那么,这一个人家,能够招待过皇帝四次,这是倾家荡产的事。这个曹家,我们研究起来,的的确确,曾经在康熙皇帝的时候下江南,康熙皇帝下江南六次,其中有四次就是在曹家住,就是住在江宁织造府里边,所以的的确确作过皇帝的主人,招待过四次。这是最阔的一件事。所以,曹雪芹忍不住要把他的家里最阔的一件事,特别表出来。

我今天举这个证据,就是要我们知道,曹雪芹所写的极富贵,极繁华的这个贾家,宁国府,荣国府在极盛的时代的富贵繁华并不完全是假的。曹家的家庭实在是经过富贵繁华的家庭。懂得这一层,才晓得他里面所写的人物。曹雪芹在第一回里面所讲的,我不写旁的事,我不写朝廷大事,我要写我一生认得的这些人,这几个人,尤其我认得的这几个女人,这几个女孩子。懂得曹家这个背景,就可以晓得这部小说是个写实的小说,他写的人物,他写王凤姐,这个王凤姐一定是真的,他要是没有这样的观察,王凤姐是个了不得的一个女人,他一定写不出来王凤姐。比如他写薛宝钗,写林黛玉,他写的秦可卿,一定是他的的确确是认识的。所以懂得这一点,才晓得他这部小说,是一个“自传”,至少带着自传性质的一个小说。他写的人物是他真正认识的人物,那么,如果这个小说有文学的价值,单是这一点,刚才我讲的这一段曹家的历史,也许帮助我们的广大的听众,帮助他们了解,《红楼梦》这个小说的历史考据也许有点用处。

《永宪录》里与《红楼梦》故事有关的事

一胡凤翚妻年氏与肃敏贵妃年氏

《永宪录》卷四:雍正四年丙午,春二月:

督理苏州织造兼监浒墅关税胡凤翚革职,与妻年代,妾卢氏雉经死。

凤翚前为宜兴令,巡抚张伯行大计罢之。上即位,特起内务府郎中。妻与温肃皇贵妃(温肃卷三作肃敏。按《爱新觉罗宗谱》所载为“敦肃皇贵妃年氏”,是则既非“温肃”,亦非“肃敏”)为姊妹。至是饬回京,惧罪死。

四年九月:

江苏巡抚张楷奉召至京,绑赴刑部。

上谕:……张楷……大奸大诈,不知君父之义,……荒唐悖谬,其心不可测。着将张楷锁拿。各项情节发与九卿审拟具奏。

冬十二月:

张楷罪斩。赦免。籍其父兄子侄入怡亲王辛者库。

楷所犯七罪:……一,纵容胡凤翚自缢身故。……一,奉旨驰驲,乃乘轿徐行。一,侵用官税二万两。一,奏章纸色沾染,改变面页僵纶。以大不敬,拟斩立决。

十三年,今上登极复官。“乾隆”六年巡抚安徽。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