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莫须有 - 我在大宋当衙内 - 吃货胖子龙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265章莫须有

范仲淹如今虽然只是个微末小官,但在士林之中,还是略有些名气的。

因为范仲淹家境贫寒,母亲改嫁,他也曾改名朱说。

大中祥符八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考中进士,任九品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因其治狱廉平,升从八品文林郎,从而得以归宗复姓,恢复范仲淹之名。

因为这事,范仲淹还成了大宋不少寒门学子的榜样。

众人被林小寒忽悠,听闻范仲淹这位好不容易考中进士,从八品的朝堂官员竟然要辞官办报,自然是吃惊不小。

那位太学上舍生忍不住出言问道:“敢问先生,此事当真?范文林为何要弃官办报?数年寒窗苦读考取的功名,就这般放弃了?”

范仲淹散官阶是文林郎,故而上舍生尊称他为范文林。

林小寒继续开启大忽悠模式:“自然是为了我方才所言,教化百姓,启民智,开民心!”

“你们切莫以为小报只是俗物,便瞧不起小报。”

“诸位可知道,汴京大大小小的书坊,每岁能够出售多少本《论语》?”

“不过万本!”

“而小报印制有多少?据我所知,最受欢迎的小报,每次印制便有数千份之多。”

“诸位,书籍能教化百姓,小报亦可。”

“器铭、简牍、帛布、纸张,皆是承载文字,承载圣人之道,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小报亦是如此。”

“范仲淹选择辞官办报,正是在践行横渠四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诸生共勉!”

林小寒在无耻剽窃了张载的横渠四句后,也没放过范仲淹。

他直接当众吟诵出了其名作《岳阳楼记》的最后一段,却听得包括朱祭酒在内,一众太学学官、太学生、旁听生们身子一颤。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等千古名言,对于这群大宋读书人而言,又是一次精神洗礼。

众人呼啦啦站起身来,朝林小寒躬身施礼:“先生教诲,吾等谨记在心!”

那名上舍生也被这句千古名言刺激的脸色发红,朝林小寒深揖一礼:“学生济州王诗骥,多谢先生教诲,若范文林真来汴京办报,学生愿意前去相助。”

有这位上舍生带头,讲台内顿时有不少太学生跟着起身回道:“先生,我等也愿去助范文林一臂之力!”

对于这种局面,林小寒很是得意,总算不枉费他一番忽悠。

原本他只想招募一些旁听生,现在看来,连太学生怕是也能招到,自然再好不过。

朱祭酒却忍不住摇头,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怎么让这小子来讲学,却有种引狼入室的感觉?

林小寒又对众人一阵赞许,将王诗骥等人夸得热血沸腾,刺激的这些太学生就差没立刻要求退学,跟着范仲淹去办报了……

林小寒“先斩后奏”,在范仲淹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便把范仲淹推到了台前。

而就在他口若莲花的卖力忽悠一众士子儒生时,千里之外的泰州西溪镇盐仓官衙内,范仲淹正一脸震惊的看着手中公文。

这份由吏部签发的公文,竟然以他公务过失为由,将其被革职。

更离谱的是,这份吏部公文竟然完全没有说明,他究竟有何过失,完全是莫须有的罪名。

大宋官员被革职,通常有四种处置方式。

一为革职留任,这种处罚是最轻的,一般而言用不了多久就能官复原职,而且革职期间其派遣不变。

二是革职但不留任,任由机会重新任职。

而革职去任就是实打实的被罢官了,必须立即立即离任,待接受审查、办完移交手续后,就要马上返回原籍,且有时间限制。

至于革职羁管,那就不用多言,直接双规,一般后果不是流放就是充军发配。

而吏部给范仲淹的处置,就是革职去任,唯一令范仲淹略感疑惑的是,这份公务竟然并未要求他返回原籍。

不过这也并不重要了。

翻来覆去将这份吏部公文看了数遍,范仲淹心乱如麻,又悲又愤、五味杂陈。

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寒窗苦读,好不容易考取了功名,竟会莫名其妙落得这等下场。

他默默起身,走到廊下,抬眼望向天空,本就有些消瘦的身子,更显憔悴。

就在范仲淹思索何去何从之时,官衙内的衙役前来禀告,有位自称是将作监监丞的官员来访。

范仲淹有些诧异,他并不认识什么将作监的官员。

从衙役手中接过拜帖,仔细端详一番,他更确定自己不认识这位徐姓的将作监官员。

不过来者是客,范仲淹即便此时没有心情见客,还是吩咐衙役将人请了进来。

不多时,一名身穿青色官服的年轻官员,便在衙役的引领下进了他的官廨。

来人不是旁人,正是林小寒收的六位弟子之一,徐长卿。

两人相互见礼后,范仲淹直接开门见山问道:“徐监丞,你我素不相识,不知你千里迢迢从京城而来,所为何事?”

徐长卿微微一笑,不答反问:“我听闻范文林被吏部罢官了,却不知范文林日后有什么打算?”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