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正心(8)
第54章正心(8)
依照天尊地卑的现象,君臣的关系就确定了。依照高低地势的陈列分布,贵贱也就定位了。依照自然界运动静止的常态,大小事物也就有了区别。动物各依种类相聚,植物各依群体相分,那么它们的禀性、生命也就各自不同了。在天上形成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各种现象,在地上形成山川草木动物植物各种形体。这样,所谓礼,就是要反映天地万物的这种区别。地气上升,天气下降,阴阳相互摩擦,天地相互冲荡,雷霆来鼓动,风雨来振奋,四时交替运转,日月光华照耀,从而万物兴旺生长。这样,所谓乐,就是要反映天地间的这种谐和。【原文】 化不时则不生,男女无辨则乱升,天地之情也。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1,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乐著大始2,而礼居成物。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故圣人日礼乐云。
【注释】
1蟠:音盘。
2大:通太。
【译文】
化育不合天时就不能生长,男女无别就要造成淫乱,这是天地间的情理。至于礼乐,就能依照天地的情理,上达于天而下据于地,随阴阳并行,与鬼神相通,穷尽极高极远的地方,探测极深极厚的所在。乐昭示天的最初的和合化育之功,礼处于地的生成万物之位。昭示运动不息的是天,昭示静止不动的是地。由这一动一静而产生的就是天地之间的万物。所以圣人常常提起效天法地的礼乐。【原文】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1。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孰2,然后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远3;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缀短。故观其舞,知其德;闻其谥4,知其行也。《大章》,章之也。《咸池》,备矣。《韶》5,继也。《夏》,大也。殷周之乐尽矣。
【注释】
1夔:音奎。
2孰:熟的本字。
3行:音杭。
4谥:音士。5韶:音勺。
【译文】
从前舜制作五弦琴,用来伴奏《南风歌》,命夔开始制乐,用来赏赐诸侯。所以天子制乐,就是用来赏赐有德诸侯的。诸侯德行盛大而教化尊严、五谷丰登的,然后天子将乐赏赐给他。因此,诸侯治理无方、人民劳苦的,其宫廷的舞列就疏而远;诸侯治理有方、人民安逸的,其宫廷的舞列就密而近。所以观看诸侯舞列的疏密,就能了解他德行的大小;听到给他拟定谥号的褒贬,就能知道他一生行为的善恶了。同样,聆听各代音乐,也能知道各代的功德特征。《大章》是尧的乐名,反映了尧德彰明昭著;《咸池》是黄帝的乐名,所映了黄帝的德政完备;《韶》是舜的乐名,反映了舜能继承尧的美德;《夏》是禹的乐名,反映禹能将尧舜之德发扬光大;殷周的乐也表明了当时执政者能够尽心竭力。【原文】
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事者,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矣。
【译文】
按天地常理来说,寒暑不应时当令就要发生疾病,风雨没有调节就会造成饥荒。教化对于人民来说,犹如寒暑一样,不合时宜就会伤害世道人心。政事对于人民来讲,犹如风雨一样,不加节度就会劳而无功。由此可知,先王作乐,用以效法政治;成绩良好,那么人民的行为就都体现高尚的道德了。【原文】
夫豢豕为酒1,非以为祸也,而狱讼益繁,则酒之流生祸也。是故先王因为酒礼。壹献之礼,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备酒祸也。故酒食者,所以合欢也。乐者,所以象德也。礼者,所以缀淫也2。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礼以哀之;有大福,必有礼以乐之3。哀乐之分,皆以礼终。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4,故先王著其教焉。
【注释】
1豢:音换。
2缀:音绰,通辍。
3乐:音勒。下同。
4其移风易俗:王念孙谓“俗”字下当从《汉书·乐志》补“易”字。
【译文】
本来养猪酿酒,并非用来制造灾祸,而争讼案件的日益增多,那是由于纵酒无度而滋生的祸端。所以先王为此制定了饮酒礼。包括敬酒、回敬酒、酬酒的壹献之礼,宾主双方需要许多次跪拜,这样,即使整天饮酒,也不至于喝醉,这就是先王防备酗酒肇祸的办法。所以说,酒食是用来联欢的,乐是用来体现道德的,礼是用来制止过分的。因此,先王遇有死丧大事,必有一定的丧礼来表达悲哀;遇有吉庆大事,必有一定的吉礼来表达欢乐。悲哀与欢乐的限度,都依礼来终结。乐是圣人所喜欢的事,乐可以改善民心,它感人至深,它能移风易俗,所以先王努力彰明乐教。【原文】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1,而无哀乐喜怒之常2,应感起物而动3,然后心术形焉。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啴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4,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5,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6,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7。
【注释】
1知:同智。
2乐:音勒。
3应:音硬。
4啴:音产。
5贲:音奋,通愤。
6好:音浩。
7辟:音譬,通僻。狄成:王引之谓“成”字为“戊”字之讹。
【译文】
人民都有血气心智的天性,而哀乐喜怒却变化无常,必定有感于外界事物而引起活动,然后才形成各种心理。所以,奏起细微而急促的音乐,人民听了,就将引起忧愁;奏起舒畅、平易、音调丰富多彩而节奏简明的音乐,人民听了,就会产生康乐的情绪;奏起粗犷严厉、发声猛烈、收尾亢奋、广阔而愤激的音乐,人民听了,就会满怀刚毅之情;奏起廉直刚正、庄重真诚的音乐,人民听了,就会肃然起敬;奏起宽裕、圆润、平顺、成熟、谐和、生动的音乐,人民听了,就会滋生慈爱的情感;奏起浮躁、怪僻、邪恶、散慢、轻佻、放荡的音乐,人民听了,就会萌发淫乱的情欲。【原文】
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1,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2,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3,以绳德厚,律小大之称4,比终始之序5,以象事行,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6,故日“乐观其深”矣。
【注释】
1道:通导。
2慑:音射。
3省:音醒。
4称:音趁。
5比:音必。
6见:现的本字。
【译文】
因此,先王作乐,根据人们的性情,考求音律的度数,用礼义加以节制,符合生气的和畅,遵循五行的运转,使气质属阳的不至于散慢,气质属阴的不至于闭塞,气质属刚的不至于暴怒,气质属柔的不至于怯懦,阴阳刚柔四种气质和畅地交流于心中而抒发兴作于身外,都各安其位而不相互侵夺。然后订立学习的等级,逐步增广节奏练习,审查表现色彩,用以衡量品德深厚程度,规范大小音律的匀称性,排比乐章的先后次序,用以模拟事功、作为,务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的伦理,都体现在乐舞之中。所以古有“乐要观察其中深义”的话了。【原文】
土敝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气衰则生物不遂,世乱则礼慝而乐淫1。是故其声哀而不庄,乐而不安2;慢易以犯节,流湎以忘本3;广则容奸,狭则思欲;感条畅之气,而灭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贱之也。
【注释】
1慝:音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