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正心(7)
第53章正心(7)
大凡音乐,都是产生于人心。情感活动于心中,就在声音上加以体现。声音形成文理,就叫做音乐。所以,治世的音乐安适而欢乐,反映政治祥和。乱世的音乐怨恨而愤怒,反映政治乖戾。亡国之音悲哀而忧虑,反映人民困苦。声音的道理是与政治相通的。宫商角徵羽五音分别象征君、臣、民、事、物。宫音为君,商音为臣,角音为民,徵音为事,羽音为物。五音协调不乱,就不会出现不和谐的声音了。宫音乱,整个音乐就显得荒散,反映国君骄纵。商音乱,整个音乐就显得颓废,反映官务败坏。角音乱,整个音乐就显得忧愁,反映人民怨恨。徵音乱,整个音乐就显得悲哀,反映国事劳苦。羽音乱,整个音乐就显得危急,反映物资匮乏。如果五音全部紊乱,相互侵陵,这就叫做慢音,慢音是极端放肆没有规矩的音乐。这样,国家就面临灭亡没有几天了。古代郑、卫两国的音乐,就是乱世的音乐,接近于慢音了。濮水之上有个地方叫桑间,那里的音乐是殷纣王的亡国靡靡之音,反映着国政荒散、人民流离、欺骗上司、各行私欲而不可禁止的时代。【原文】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1。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注释】
1几:音基。
【译文】
一般说来,音是产生于人心的,乐是通于人情事理的。所以,禽兽只懂得声,而不懂得有节奏文理的音;民众只懂得有节奏文理的音,而不懂得反映人情事理的乐;只有君子才能够懂得反映人情事理的乐。所以,审察一般声借以进而了解有节奏文理的音,审察有节奏文理的音借以进而了解反映人情事理的乐,审察反映人情事理的乐借以进而了解国政民风,从而也就具备了治理的途径。所以,不懂得声的就不可以与他研讨音,不懂得音的就不可以与他研讨乐。理解乐的功效,就接近于理解礼的真谛了。对于礼乐都深有所得,就可以称作有德。德的意义就是在精神、理智上的完美获得。【原文】
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1,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2,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3。
【注释】
1食:音嗣。
2大:通太。和:音贺。
3好:音浩。恶:音物。反:通返。
【译文】
所以隆重的音乐,并非极其动听的音乐。贵族们举行的食礼、飨礼,即隆重的宴会、酒会,也并非最精美的滋味。周代宗庙大祭,用以伴奏《清庙》乐歌的瑟,张上朱红丝弦而疏通瑟的底孔,一人领唱而三人应和,用乐十分质朴简单,自然有许多美调遗而不用了。宗庙合祭先王的大飨礼,玄酒即清水与醴酒并设,而玄酒设在上位,俎中置放未经烹煮的生鱼,铡中的肉汤不加盐、菜调和,这样安排,自然有许多美味遗而未用了。由此可见,古圣先王制礼作乐,目的不是极力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将用以教导人民摆正好恶之心从而返回做人的正道。【原文】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1,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2,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3,有淫泆作乱之事4。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5,勇者苦怯6,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
【注释】
1知知:上知同智。
2夫:语助词,音扶。下同。
3悖:音背。
4泆:音益。
5知:同智。
6怯:音窃。
【译文】
人生来就心静,这是天生的本性。感受外界事物而心动,这是本性派生出的情欲。外界事物纷至沓来,心智加以感知,然后心中形成了爱好和憎恶两种情欲。如果爱好和憎恶在心中没有适当的节制,而为人感知的外界事物又不断的诱惑,不能反躬自省,那么天生的理性就要灭绝了。外界事物无穷:无尽地撼动人心,而人的好恶的情欲又不能加以节制,那么就等于外界事物的到来而竟人随物化了。所谓人随物化,就是灭绝天理而尽情人欲。这样一来,人们就要产生悖乱忤逆、欺诈虚伪的念头,就要发生纵情放荡、为非做歹的事情。因而强者胁迫弱者,多数欺侮少数。聪明的诈骗愚昧的,胆大的苦害胆小的,疾病的人得不到调养,老幼孤独得不到应有的照顾。这种灭绝天理、放纵人欲的做法,是导致社会大乱的歪道。【原文】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1,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2。昏姻冠笄3,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4,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注释】
1衰:音崔。
2乐:音勒。
3昏:婚的本字。冠:音贯。笄:音基。
4食:音嗣。
【译文】
为了防止人欲横流而酿成大乱,所以古圣先王制礼作乐,人为的加以节制。丧服的等次,哭泣的礼数,是用以节度丧事的。设置钟鼓和作为舞具的盾牌、巨斧,是用以协调宴乐的。制定婚姻制度以及男子成人加冠、女子成人加笄的典礼,是用以章明男女各自的本分的。制定射礼、乡饮酒礼、食礼、飨礼,是用以规范人们交际接触的。用礼来调节民心,用乐来协和民声,用政令来推行,用刑罚来防奸。礼乐刑政四事通行而不相悖,那么君王的治道就完备了。【原文】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著,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
【译文】
乐是为了和同人们的情感,礼是为了区别等级的差异。情感和同就能互相亲近,等级差异就能互相尊敬。不过,乐过分了就会招致放荡,礼过分了就会产生隔阂。联合人们的情感,整饬人们的仪容,这都是礼乐方面的事宜。礼仪建立了,就显示了贵贱的等级;乐章相同,上下情感得到交流也就互相和睦了。好恶的标准昭明彰著了,那贤人与不肖之徒就有了显然的区别。用刑罚严禁凶暴,以官位拔举贤能,政治就均平公正了。凭着仁心来爱民,依据道义来匡正,仁义并施,这样,民众大治的局面就得以实现了。【原文】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译文】
乐从人的内心发出,礼在人的外表兴作。乐从内心发出,所以显得平静;礼在外表兴作,所以就有文饰性的姿态。隆重的音乐必定平易,盛大的礼仪必定简约。乐教通行了,就彼此无怨;礼教通行了,就彼此不争。所谓揖让而治天下,就指这礼乐的效用说的。暴民不作乱,诸侯恭顺服从,兵器不使,各种刑罚不用,百姓没有忧患,天子不再恼怒,能够这样,就是乐教通行了。四海之内,融洽父子的亲情,显明长幼的次序,都来敬奉天子,能够这样,就是礼教通行了。【原文】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也1。故事与时并,名与功偕。
【注释】
1□:同沿。
【译文】
盛大的乐与天地有同样的和气,盛大的礼与天地有同样的节序。有了和气,所以万物才不丧失生长本性;有了节序,所以才按时祭祀天地,来报答天地生成万物的功德。明处有礼乐教化,暗中有鬼神监护,这样,四海之内就能相敬相爱了。所谓礼,就是通过各种不同的仪节形式使人互敬的活动;所谓乐,就是通过各种不同的乐曲形式使人互爱的活动。礼乐教育人们互敬互爱,基本情致是相同的,所以历代明王圣主都相沿遵用。因而,所规定的礼事与其时代相符,所命名的乐曲与其功业相称。【原文】
故钟鼓管磬,羽篱干戚1,乐之器也;屈伸俯仰,缀兆舒疾2,乐之文也。簠簋俎豆3,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还裼袭4,礼之文也。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
【注释】
1籥:音月。
2缀:音赘。
3簠:音府。簋:音鬼。
4还:同旋。裼:音西。袭:音席。
【译文】
因此,钟鼓管磬等乐具和雉尾、笛形的六孔筲、盾牌、巨斧等舞具,是乐的用器;屈伸、俯仰、舞蹈的队列、舒缓急速的动作,是乐的表现形式。盛稻饭粱饭的筻,盛黍饭稷饭的簋,盛牲肉的俎,盛肉酱、酶菜的豆,各种规格、文饰,是礼的用器;升阶降阶、上堂下堂、转身行走、袒开外衣、掩住外衣等等,是礼的表现形式。所以,理解礼乐的情实的人,能够制礼作乐;懂得礼乐表现形式的人,能够传述礼乐。能够制作的人称作圣,能够传述的人称作明。所谓明圣,就是指传述和制作说的。【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