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释“治国平天下”章(2)
第13章释“治国平天下”章(2)
1《秦誓》:出自《尚书·周书·秦誓》。为《尚书》中的篇名,是春秋时代秦穆公伐郑,在崤(xiáo)地被晋击败,归后告诫群臣所作的誓词,称作《秦誓》。通篇为悔过之词。这里引的话就是秦穆公总结出来的用人之经验。 2一个臣:《尚书》中作“一介臣”。
3断断兮:忠诚老实的样子。兮,《尚书》中作“猗”,语气助词。
4休休:善良宽厚的样子。有容:能够容人。
5彦圣:指德才兼美的人。彦,美。圣,通“明”。
6不啻(chi):不但,不仅,不只是。
7寔:“实”的异体字。《尚书》中作“是”,可以通用。
8以能:因此。尚:《尚书》中作“职”,意为“差不多”。
9媢(mào):嫉妒。《尚书》中作“冒”。
10违:阻止压抑别人。俾(bi):使。不通:即不达于君。“通”字,《尚书》中作“达”。
【译文】
《秦誓》里说:“如果有这样的一位臣子,忠实诚恳而没有其他本领,但他品德高尚,心地宽厚,能够容纳他人。别人有本领,就好像他自己有本领一样;别人具有美德、本领高强,他不只是口中经常称赞,而且从内心确实很喜欢。这种心胸宽广的人如果加以重用的话,那是完全可以保全我的子孙后代和臣民之幸福的,也是完全可以为我的子孙后代和臣民谋利益的。反之,别人有本领,便嫉妒和厌恶别人;别人具有美德,便故意压抑阻止,使得别人的美德不能被国君所了解。这种心胸狭窄的人如果加以重用,那是不能够保全我子孙后代和臣民的幸福的。这种人对国家来说也实在是太危险了。”
【原文】
唯仁人放流之1,迸诸四夷2,不与同中国3。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4也。见不善而不能退5,退而不能远,过也。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6身。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7以失之。
【注释】
1放流之:放流,流放,放逐。之,指代上述不能容人的人。
2迸诸四夷:进(bing),通“屏”,逐退,驱除。四夷,四方之夷。古代泛指我国四方边境的少数民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谓之四夷。夷是对古代东方部族的蔑称。
3中国:全国的中心地区。古代汉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故称其地为“中国”。与现在的“中国”一诃含义不同,而与“中原”、“中土”、“中州”、“中夏”、“中华”等含义相同。
4举:推举,任用。先:尽早地使用。命:郑玄说“命”应“当作慢”。慢即轻慢、怠慢的意思。
5退:离去,引申为摈斥、罢退。
6拂:违背。菑(zāi):“灾”的异体字,灾祸。逮夫:逮,及,到。夫(fu),助词,此。
7骄泰:骄恣放纵。
【译文】
只有那有仁德的国君,才会把这种嫉贤妒能的人给以流放,驱逐到四夷居住的边远地方。不许他与贤能的人同住在中原大地。这就是说,只有具有仁德的人,才懂得该爱什么样的人,该恨什么样的人。
发现了贤才却不能推荐他,或者虽然推荐了却不能尽早地重用他,这是以怠慢的态度对待贤才。发现了不贤的人却不能罢退他,或者即便罢退了,但不能把他放逐到边远的地方去,这是政治上的过错。
喜爱人们所憎恶的东西,憎恶人们所喜爱的事情,这就是说违背了人的本性,灾祸就一定会降落到自己的身上。
所以,国君要具有在道德上起示范作用的大道理,就必须以忠诚仁义的态度去获得它,反之,如果态度骄恣放纵,那就会失掉它。
【原文】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1,用之者舒2,则财恒足矣!
仁者以财发身3,不仁者以身发财。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4者也;未有府库5财,非其财6者也。
【注释】
1疾:迅速。
2舒:舒缓,适当。
3发身:发,发起、发达,引申为提高。发身,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
4终:完成。
5府库:古代国家收藏财物或文书的地方。
6非其财:不是君王的财富。意为由于君王无道,失去君王权位,财富最终不为他所有了。
【译文】
创造财富有条重要的原理,这就是要使生产财富的人众多,消耗财富的人数减少。管理财富的人勤快,动用财富的人节俭。这么做才能使国家财富经常保持充足。
具有仁德的人士使用财富来完善自身的品性,没有仁德的人们却用生命去聚敛财富。
没有听说过君王好仁乐义,而下面的臣民不喜欢仁义的道理;没有听说过下面的臣民爱好仁义,而不能帮助君王完成其事业的道理;没有听说过国家府库里存有财富,而财富不属于国家君王所有的道理。
【原文】
孟献子1曰:“畜马乘2,不察于鸡豚3;伐冰之家4,不畜牛羊;百乘之家5,不畜聚敛6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7。”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长8国家而务9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10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b11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注释】
1孟献子:鲁国的大夫,姓钟孙名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