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释“治国平天下”章(1)
第12章释“治国平天下”章(1)
【原文】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1而民兴孝;上长长2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3。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注释】
1老老:尊敬老人。前一个“老”字为动词,尊敬。后一个“老”字为名词,老人,老者。
2长长(zhǎngzhǎng):尊敬长者,敬重长辈。前一“长”字作动词,意为将长辈当作长辈看。后一个“长”为名词,指长者。
3恤(xu):体恤,怜爱,周济。孤:幼年丧父称孤。不倍:不违背。倍,背,悖。
【译文】
所说的是要使天下太平,根本在于先要治理好国家。这是什么道理呢?是因为国君尊敬老人,便会使孝敬之风在全国平民百姓中兴起;国君尊敬长辈,便会使敬长之风在全国平民百姓中兴起;国君怜爱救济孤儿,全国的百姓便会照样去做,下面的民众就不会违理作恶。所以,国君应当做到推己及人,在道德上起到示范的作用。
【原文】
所恶1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2。
【注释】
1恶(wu):厌恶,憎恶。
2絮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君子的一言一行要在道德上有示范作用。絜(xié),量度,即测量。矩,制作方形物件的工具。
【译文】
我厌恶上位的人以无礼待我,我就不应以无礼对待我下边的人;我厌恶下面的人以不忠待我,我就不应以不忠来侍奉我上面的人;我厌恶前面的人以不善待我,我就不应把不善加在我后面的人身上;我厌恶后面的人以不仁待我,我就不应以不仁施于我前面的人;我厌恶右边的人以不义待我,我就不应以不义施于我左边的人;我厌恶左边的人对我不诚,我就不应以不诚对待我右边的人。这就是所讲的道德上的示范作用。
【原文】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1。”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2。”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3。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4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注释】
1乐只君子:这两句诗引自《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lè),用礼乐(yuè)进行娱乐。只:语气助词,犹“哉”。
2节彼南山:这四句诗引自《诗经·小雅·节南山》。《节南山》这首诗是讽刺周王执政太师尹氏的。师尹:太师尹氏,是指周宣王时做过太师的尹吉甫的后代。太师是周代的三公之一。节,雄伟的样子。维,发语词。岩岩,高峻的山崖。赫赫,显耀。具,通“俱”。瞻,注视。
3辟:偏差。僇(lu):通戮,杀戮。
4殷之未丧师:这四句诗出自《诗经·大雅·文王》。丧师,丧失众人。克,能。配,符合。仪监于殷,意为应以失败的殷商为借鉴。仪监,原诗为“宜鉴”,宜以……为借鉴。峻命,指天命。峻,大。道,指“絜矩之道”。
【译文】
《诗经》里说:“美好欢乐的国君,是天下平民百姓的父母。”国君应当喜爱平民百姓所喜爱的东西,应当憎恶平民百姓所憎恶的东西。这就叫做是天下平民百姓的父母。
《诗经》里说:“雄伟巍峨的终南山,山崖险峻不可攀。权势显赫的尹太师,百姓目光都注视你。”掌握着国家大权的人不可以不慎重。如有妄为出偏差,那么就会被天下百姓所不容!
《诗经》里说:“殷代尚未丧失民心的时候,还能够与上天的旨意相符合享有统治。应当以殷商的兴亡为鉴戒,认识到守住天命永保国家并非容易。”这些说的是:统治者能在道德上起示范作用,就会得到民众的拥护,也就会享有国家;否则,就会失去民众的拥护,也就会失去国家。
【原文】
是故君子先慎乎1德,有德此2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3。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外本内末4,争民施夺5。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是故言悖6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注释】
1乎:于,在。
2此:这样,这么。
3用:指供国家享用的各项货物。
4外本内末:把根本当作外,把枝叶当作内,意为喧宾夺主,主次颠倒。在此“本”指德,“末”指财。“外”意为轻视“内”,意为重视。
5争民施夺:争民,使平民争斗。施夺,进行抢夺。
6悖(bèi):逆,意为违背正理。
【译文】
因此,国君首先要慎重地修养德性。有了美德,就会拥有民众;有了民众,就会拥有土地;有了土地,就会获得财富;有了财富,国家就有开支。
美德是树的根本,财富是树的枝梢。
如果国君在表面讲道德,而实际内心重财富,那么民众就会相互争利,抢夺财富之事就会发生。
所以,财富聚集在君王,平民百姓就会离散。财富散落在民间,民众就会归附在君王的周围。
因此,君王每一政令违背正理公布出去,必将遭到平民的违背正理的抵抗;财富不依据道理肆意搜刮而来,最终也会被别人用违背道理的手段掠夺而去。
【原文】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1。”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