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隐规则一舌头多拐几道弯,把丑话说成好话(1)
第2章隐规则一舌头多拐几道弯,把丑话说成好话(1)
经常听人说:“我把丑话说在前头。”可人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高级动物,谁真的爱听丑话呢?不善言谈者一旦面临危难之时,就把那句话挂在嘴边,让听者觉得难受,也让讲者不知从何开口。但能把话说得滴水不漏的人却并不一定把丑话说在前头,因为舌头是软的,舌头是圆的,他们往往能把丑话说成好话,能让尴尬场面变成活跃气氛,能让场面话说得玲珑多变,也能让听众听了舒服还一辈子不忘,这就需要说话时,让舌头多拐几道弯。
1.场面话,既要懂得说,更要习惯说
“场面话”是人际交往中说话必备的应酬之一,而说“场面话”也是一种生存智慧,在社交中一些高手都懂得说,也习惯说。这不是罪恶,也不是欺骗,而是一种“必要”。
在人际交往中,无论是谁,都会说或听到“场面话”,好的客套话能给人以好的印象,能在交往中起到沟通的作用。
什么是场面话?其实,就是在一些场合不得不说的客套话。
某甲在一国营单位工作,十几年没有升迁,于是通过朋友牵线,拜访一位负责调动的单位主管,希望能调到别的单位,因为他知道那个单位有一个空缺,而且他也符合条件。
那位主管表现得非常热烈,并且当面应允,拍胸脯说:“没问题!”
某甲高高兴兴地回去等消息,谁知半个月、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一点消息也没有,打电话去,不是不在,就是“正在开会”,问朋友,朋友告诉他,那个位置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了。他很气愤地问朋友:“那他又为什么对我拍胸脯说没有问题?”朋友也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这件事的真相是:那位主管说了“场面话”,而某甲相信了他的“场面话”。
一般来说,“场面话”有以下几种:
——当面称赞人的话:诸如称赞你的小孩可爱聪明,称赞你的衣服大方漂亮,称赞你教子有方……这种场面话所说的有的是实情,有的则与事实有相当的差距,说起来虽然“恶心”,但只要不太离谱,听的人十之八九都感到高兴,而且旁人越多他越高兴。
——当面答应人的话:诸如“我全力帮忙”、“有什么问题尽管来找我”等。说这种话有时是不说不行,因为对方运用人情压力,当面拒绝,场面会很难堪,而且会马上得罪人;缠着不肯走,那更是麻烦,所以用“场面话”先打发,能帮忙就帮忙,帮不上忙或不愿意帮忙再找理由,总之,有“缓兵计”的作用。
所以,“场面话”想不说都不行,因为不说,会对你的人际关系有所影响。
不过,千万别相信“场面话”。
对于称赞或恭维的“场面话”,你要保持你的冷静和客观,千万别两句话就乐昏了头,因为那会影响你的自我评价。冷静下来,反而可看出对方的用心。
对于拍胸脯答应的“场面话”,你只能保留态度,以免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只能“姑且信之”,因为人情的变化无法预测,你测不出他的真心,只好做最坏的打算。要知道对方说的是不是“场面话”也不难,事后求证几次,如果对方言辞躲闪,虚与委蛇,或避不见面,避谈主题,那么对方说的就真的是“场面话”了。所以对这种“场面话”,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否则可能会坏了大事。
“场面话”是一种交际需要,既要能说,还要善说,既要认真听,但也不要信。信的人是没见过场面的人,不听的人是不识场面的人。
2.话不能说死,言中有意话中有话
在与人说话时,难免会遇到别人的刁难,面对他人咄咄逼人之势,我们是怒发冲冠把话说绝说死呢?还是点到为止?这就要懂得说话滴水不漏,给对方留有一点余地,又让对方知难而退。
法国着名的革命家、空想共产主义者弗朗斯瓦·诺埃尔·巴贝夫1797年在凡多姆高等法院法庭上受审时辩护说:“当我第一次受审时,我曾隆重地提出保证,我要伟大地、庄严地来维护我们的事业,这样,我才对得起法国的真诚朋友,我才对得起自己。我一定会遵守我的诺言……”
“自由的精神,我是多么感激你!因为你使我处于比所有其他的人更为自由的地位。我所以是更为自由,正是因为我身上背着铁链。我所要完成的任务是多么美好!我所维护的事业是多么崇高!它只许我说出真理——这也正是我要的。即使我的内心感觉没有对我指点出真理,这项事业会迫使我说纯粹的真理。正是因为我身上背着铁链,我在无数被压迫者和受难者之前有发表自由意见的优先权……”
“我们虽然关在人笼里,并受残酷的折磨,但只要我们还能得到那崇高的事业的支持,我们便有责任公开宣布我们所热爱的真理……”
巴贝夫就这样在法庭上宣扬革命理想,这种充满战斗激情的语言,人人都懂得所讲内容,但也没有明说,却不失雄辩的力量。
说话本应准确、清楚。但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许多话是具有模糊性的。因为现实生活中有些话不必要、也不便于说得太实太死。
王元泽是宋朝着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儿子。在他刚几岁时,有一个客人把一头獐和一头鹿放在同一个笼子里,问王元泽哪一头是獐,哪一头是鹿。王元泽回答说:“獐旁边的那头是鹿,鹿旁边的那头是獐。”王元泽的回答固然没有错,但却是含糊其辞的,因为他没有确切地指明哪头是獐,哪头是鹿。然而妙就妙在这“含糊其辞”上,王元泽如果老老实实地回答“不知道”,那就显示不出他的聪颖和机智,也不可能引起客人对他的才华的赞赏了。
一个财主晚年得子,不胜高兴。生日那天,大家都来祝贺。财主问客人甲说:“这孩子将来怎么样?”客人甲说:“这孩子将来能当大官!”财主大喜,给了赏钱。财主问第二个客人乙,客人乙说:“这个孩子将来要发大财!”财主又赏了钱。财主又问第三个客人丙,客人丙说:“这个孩子将来要死的。”财主气极了,把他打了一顿。说假话的得钱,说真话的挨打。既不愿说假话,又不愿挨打,怎么办?只好说:“啊呀,哈哈,啊哈,这孩子吗?哈哈……”
言而不尽意是人生的一大憾事,但有时候却又不能尽意,“犹抱琵琶半遮面”是最理想的一种效果,它既不得罪人,也不会让人穷追猛打。
3.话语委婉,使人“如浴春风”
做人正直很有必要,但说话一味直来直去就不太可取了,因为不适当的直言如同刺刀刺进人的心里,不仅得不到别人的赞同,反而会伤害人的心灵。
医生给人看病,遇到病情较严重而又诊治不及时的病人,就直言道:“你怎么这么瘦哇!脸色也很难看!”“你知道你的病已经到了什么地步了吗?”“哎呀!你是怎么搞的?你这个病为什么不早点来看哪!”这些说法里所包含的消极作用会使病人怎么想呢?作为医生这是治病还是致病呢?
相反,如果换一种方式说:“幸好你及时来看病,只要你按时吃药,多注意休息,放下思想包袱,相信你很快就会好起来的。”这将给病人很大的鼓舞。
又如,当妻子买了一件衣服征求丈夫的意见,丈夫觉得妻子穿这件衣服不太合适,如果丈夫不尊重体贴妻子的心情,就会直露地批评说:“你看你的审美观真成问题,一把年纪了还穿这么鲜艳的衣服,岂不成老妖婆了?”这样生硬、贬损的话必定会伤害妻子的自尊心。反之,丈夫会把否定的意见说得委婉得体,给予暗示:“不错,颜色真鲜艳,给女儿穿,那是很漂亮的。”
当你去拜访朋友,主人热情地拿出水果、零食招待你,而你却直言说:“不吃,不吃,我从来就不喜欢吃零食,再说我刚吃完饭,肚子饱得很,哪还有胃口吃这些东西。”这样不仅让人扫兴,而且还伤了主人的自尊心。你应该体谅到主人的一片热情和好意,委婉地说:“谢谢,谢谢!多新鲜的水果,多香的糖,只可惜刚吃完饭,没有胃口吃了,太遗憾了!”
总之,委婉说话不仅是一种策略,也是一门做人的艺术。说话委婉含蓄是做人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待人圆滑的表现。作为一个现代人,应当有这种文明意识,掌握这一有利于人际交流的语言表达方式。
说话直来直去,不仅会伤人自尊,也会反伤自己,所以委婉表达,不仅可以让人接受,还可以深得人心。毕竟春风袭人的语言,他人也愿意听。
4.求人办事,绕开困难再开口
请求别人,一定要选择好时机。当别人忙时或正在发怒时若不知趣开口求人,那别人不是敷衍你就是对你翻白眼。而善于说话者,就能在别人高兴时顺势求人,这种趁虚而入请求别人当然成功率要高得多。
有事求人帮忙时,一般可先适度地称颂对方某一显着的优点。比如,称颂他乐于助人,称颂他有路子、办法多等等。真诚地称颂,多说些人情话,可以博得对方的好感,使他愿意帮助你。
同时,你还要替对方着想一下,你提出的请求将会给对方造成哪些压力,可能存在哪些困难。这些难处,你说出来比由他本人说出来要好得多。“我知道这件事会给您添许多麻烦,但我没有别的门路,只能拜托您了。”这样说,较易使对方乐于为你做事。
请求别人帮忙,一定要讲究礼貌。比如:“劳驾,请把杯子递给我。”“您能帮我把这个放上去吗?”为表示尊重,还可以在提出要求时,用商量的语气:“哪天有空我们再见见面?”“请您明天到我办公室来一趟,好吗?”
如果用生硬的口吻提要求,那一定会使对方不悦。
前些年,某厂某车间接到国库券认购任务,几百名工人都认购了不同的数额,最后只剩下几个“老顽固”。这几个拥有30年左右工龄的老工人,任凭车间主任磨破了嘴皮,他们依然不肯认购:“不是说要自愿吗?我不自愿!”
前后已经开了三次动员会,依然毫无结果。下班时,车间主任把这几位老工人送到车间门口,轻声说:“我只讲最后一句:我现在很为难,请大家帮个忙。”
奇怪,刚才态度还强硬的老工人听了这句语重心长的话,竟纷纷表示:“主任,我们不会让你为难。”说完,大家立即转身回去签名认购。
很快,国库券的认购任务就完成了。
一句充满人情味的求助的话,居然比通盘大道理更具有说服力。作为老工人,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重情义。现在,领导不是讲大道理,而是请他们帮忙。他们想:领导看得上咱,岂能不给面子?就这样,气一下顺了。
那位车间主任,在正面强攻不下的情况下,改用避实就虚、迂回包抄的战术,先了解对方的心理需求,然后由虚而实,从而达到目的。可见,诚恳的请求,实为见效的说服方法。
人生得意须尽欢。在别人得意时,你的话语让别人锦上添花,你求人也会不求自应。不同的病人需要不同的药方。对于“吃软不吃硬”的人,要勇于低下头,毕恭毕敬,而不是趾高气扬,居高临下。
5.说就说些他人得意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