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金融巨头的传奇(3)
第21章金融巨头的传奇(3)
现在的摩根财团在金融业方面依然拥有雄厚的基础。其主要支柱是j.p.摩根公司。摩根公司是世界最大跨国银行之一,在国内有10个子公司和许多支行,还有1000多个通信银行。在国外约20个大城市设有支行或代表处,在近40个国家的金融机构中拥有股权。其经营特点是大量买卖股票和经营巨额信托资产。它控制着外国37个商业银行、开发银行、投资公司和其他企业的股权。此外,还有制造商汉诺威公司、纽约银行家信托公司(也称美国信孚银行。1998年,德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德意志银行经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批准,出资102亿美元兼并美国信孚银行)以及西北银行公司(1998年与富国银行合并)、谨慎人寿保险公司以及纽约人寿保险公司等。在工矿企业方面主要有国际商业机器公司、通用电气公司、美国钢铁公司以及通用汽车公司等;在公用事业方面则有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和南方公司。 生产事业方面,全美35家主力企业中有摩根公司的47名董事。包括us钢铁、gm(通用汽车公司)、肯尼格特制铜公司、德州海湾硫磺公司、大陆石油公司、ge(奇异电器)等。
摩根公司在铁路上的渗入已是尽人皆知了,同时,服务业方面它还拥有联合公司、itt(国际电话电信公司)、全美电缆、邮政电缆、at&t(美国电话电信公司)等。
摩根同盟的两大银行——国家城市银行和契约银行有510亿美元总资产,它们下属的亚那科达铜山、美国香芋、古巴及美国的砂糖、西屋电气、联合金属碳化物等主要托拉斯企业也属于摩根联盟。
花旗集团:无限风光的全能金融超市
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银行控股法》禁止银行通过控股公司的形式从事证券业和保险业以及“与金融业无必然联系的业务”。但该法也有意无意地留下一个漏洞,即并未将只拥有一家银行的所谓单一银行控股公司列入监管范围。花旗银行迅速在美国特拉华州成立了单一银行控股公司——花旗公司,而把花旗银行置于该控股公司控制之下。这个花旗公司纯粹是块招牌,但花旗银行通过它却实现了向证券、保险及“与金融业无必然联系的业务”的渗透,绕过了1934年大萧条时期美国仓促通过的g-s法所严格分业经营的隔墙,这本身已是一项了不起的制度创新。瑞斯顿更是再接再厉,发动全体员工为拓展银行业务范围献计献策,共征集到可进一步开展的业务建议数十项。随即,花旗银行向联储局提出大量的新业务申请,有时甚至多达每天一项。花旗银行从此脱颖而出,成为了美国银行业的带头人。
那么,花旗银行近些年来的发展又如何呢?
2004年年底,英国《金融时报》公布的一项对全球1000名首席执行官的调查显示,花旗集团是全球最受尊崇的金融服务公司。
接受调查者普遍认为花旗集团庞大的规模及其在金融领域的辉煌成就最为引人瞩目。
作为一个无比庞大的金融集团,花旗在全球一百多个国家有近两亿客户,包括个人、机构、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广泛的金融产品服务——从消费银行服务到信贷、企业和投资银行服务,以至经纪、保险和资产管理,非任何其他金融机构可比。
数十年来,花旗集团一直以其在借贷、交易和盈利方面咄咄逼人的进攻性策略而自豪。它比竞争对手更乐于接受新科技、引入新产品。2003年时,作为当时世界最大的银行,花旗在全球六大洲100多个国家营业,总收入为774亿美元,实现利润180亿美元,是美国盈利最多的企业之一。
当我们提到花旗银行时,就不得不说起沃尔特·瑞斯顿。沃尔特·瑞斯顿生于1919年。他的父亲亨利·瑞斯顿是颇具影响的历史和政治学专家,曾担任过美国长春藤名校之一——布朗大学的校长。奇怪的是,这位历史学教授和他的妻子露丝,在新生儿沃尔特的摇篮旁边放着一部装帧考究的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如果他们有心要儿子继承父业,放在摇篮边的更适合的书应该是希罗多德的《历史》才对。沃尔特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他一生的成就是在美国的银行业,而且他效力的是美国一家古老而华贵的银行——花旗银行。
当年轻的瑞斯顿刚刚涉足美国银行界时,金融财东们都是势力强大的白种人,他们的社会地位举足轻重。架子十足又老派保守,怕冒风险,缺乏企业家的魄力和远见卓识,这些构成了当时银行业的主要特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瑞斯顿锐意进取,极富创新精神,他的才华很快得到了管理层的赏识,被先后调入信贷部门和海外部,均做出不俗业绩。于是在不到20年间,瑞斯顿跃升为花旗总裁。
沃尔特·瑞斯顿在他的壮年居然执掌一家这样的银行达17年之久,而且具有决定意义地提升了花旗的国际地位和品牌价值,不仅为美国银行业所瞩目,也经常是全球关注的焦点。瑞斯顿过去长时期内是美国与世界无法绕开的风云人物。
在贷款业取得的成就为瑞斯顿的职业生涯开辟了另一条施展才华的辉煌门路:花旗把获利最丰的海外营业部花旗银行网站交给了瑞斯顿来掌管。
当时的花旗海外部比国内各部掉队十年,虽有所获利但获利甚微,当时只能用“原始”二字来形容,但却建立了美国银行业在海外最大的银行网络。花旗的海外营业是从在拉丁美洲铁路贷款起头的,后来成长到菲律宾、日本和欧洲。
瑞斯顿到任后,以其非凡的胆魄和智慧在非洲建立了第一家外资银行——非洲南部分行,后来在非洲遍设分行,形成了花旗非洲海外部,又通过政治、外交、经济等各类渠道千方百计而又史无前例地在冷战期间的苏联和对垒的伊朗开设了分行,他恢复了花旗在神州的分行,用十年的时间使欧洲的分行网络遍及欧洲各国,澳洲的分行也获利颇丰。这些个成绩的取得使瑞斯顿相信,花旗的使命是在全世界每一个可以获利的处所提供一个符合法律的银行服务。这是“现代马可波罗花旗银行杭州分行”——花旗前所未有的理念。
作为美国最主要的房贷企业之一,花旗在2006年第四季度共发放贷款506亿美元,在美国房贷企业中排名第三。次贷危机爆发后,花旗集团资产水平也因此遭受重创。
由于坏账的影响,2007年第三季度花旗集团盈利比上年同期大跌57%。当年7月至9月,花旗盈利23.8亿美元,远低于上年同期的55.1亿美元。此外,由于9月份住房抵押贷款坏账加速增长,花旗第三季度抵押贷款债券业务损失15.6亿美元,高于此前市场预期。与此同时,随着消费信贷状况进一步恶化,花旗还增加了22.4亿美元的坏账准备金,这一支出也高于原先预期。这些因素导致花旗银行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查尔斯·普林斯随后引咎辞职。花旗集团股东还于此时期向曼哈顿联邦法院提起诉讼,控告普林斯及其他数位高管在次贷相关债券投资问题上不计后果,导致集团出现巨额损失。
2007年11月,花旗集团宣布,阿联酋主权基金阿布扎比投资管理局(adia)将投资75亿美元购入该集团4.9%的股权,以提高资本充足率。花旗集团表示,这笔资金将用来冲抵集团此前因抵押贷款和其他投资项目造成的损失。该笔资金的注入将使集团的资本充足率在2008年上半年重新回到监管目标之上。
而此后花旗仍未能摆脱次贷的“噩梦”。花旗集团2008年第三、四财政季度连续亏损28.1亿、82.9亿美元。2008年全年,花旗净亏损187.2亿美元。
自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政府已三次对花旗伸出援手,购买了大量的花旗优先股,投入总计450亿美元资金及超过3000亿美元的资产担保。但至今为止,花旗的经营业绩尚无起色。
集团拆分后,一部分命名为花旗银行,将专注于花旗集团在100多个国家的银行业务;另外一部分则为花旗控股,业务将包括资产管理和消费融资。花旗控股将主要集中于对风险和损失进行严格管理。
能否走出金融危机的泥淖,重现花旗往日光彩,让我们拭目以待!
伦敦塔上的瑞士再保险公司
英国的瑞士再保险总部大楼是一座精心设计的环保智能型建筑,是一个优美而讲求高科技的杰作。
瑞士再保险塔位于英国伦敦“金融城”,绰号“腌黄瓜”,是一座玻璃外观的尖顶摩天大厦,也是福斯特勋爵名作之一。这个子弹模样的房子,盖在伦敦内城,也就是伦敦金融城的中心地带,由赫赫有名的福斯特勋爵(lordnormanfoster)设计,就盖在他老人家业务上最大的竞争对手罗杰斯勋爵(lordrichardrogers20)年前设计的劳埃德大厦(lloyd’sbuilding)旁边。
2004年建成开业,引起了伦敦市民的相当矛盾的兴趣。“腌黄瓜”,位于伦敦圣玛丽阿克斯大街30号的瑞士再保险总部大楼,高179.8米,楼层有50层,螺旋式外观,获得2004年的riba斯特林大奖,被誉为21世纪伦敦街头最佳建筑之一。
那么瑞士再保险公司主要是从事什么业务的呢?
对于很多人来说,瑞士再保险公司恐怕还没有它的办公大楼伦敦塔出名,但是在金融界,瑞士再保险公司却是声名显赫无人不知。瑞士再保险公司于1863年成立于苏黎世,现有员工(全球范围)约9000人,苏黎世总部有2500人左右,在世界上30多个国家设有70多家办事处。公司总资产达1426亿瑞士法郎(约合8556亿元人民币),其核心业务是为全球客户提供风险转移、风险融资及资产管理等金融服务。
瑞士再保险公司是世界领先的再保险公司之一,亦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寿与健康险再保险公司。公司成立至今一直经营再保险业务,并设有三个主要的业务部门:财产及意外险部;人寿与健康险部;金融服务部。
目前瑞士再保险公司已发展成为一家世界领先的具有雄厚财务实力和偿付能力的再保险集团企业,并被公认为是风险转移组合最多元化的全球再保险公司,跻身于世界四大再保险公司之列。瑞士再保险的人寿与健康险部是世界上最大的经营人寿与健康再保险的子公司,其保费收入约占集团总保费收入的30%。瑞士再保险集团的另一部分——瑞士再保险新市场部向顾客提供非传统的风险转移方式,如对巨灾和大规模的风险提供承保服务。
在140年的商业旅程中,瑞士再保险只遇到过两次“险情”。一次是上个世纪初的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共造成500人死亡,2.5万间房屋被毁坏,导致瑞士再保险削减当年的红利;第二次,则是美国9·11事件引发的巨额保险赔付,更主要的是世界资本市场的整体大萧条,让瑞士再保险在2001年和2002年相继发生1.65亿瑞士法郎和9100万瑞士法郎的亏损,以至于不得不有史以来第二次削减当年的红利。但是也许正如另一句中国的古话“祸兮福之所伏”所言,2002年以及2003年全球保险市场的高速反弹,也让瑞士再保险“有惊无险”迅速地恢复了元气。
瑞士再保险公司一度股价高达每股92美元,由于受经济危机严重冲击,并宣布将消减部分银行业务,关闭部分金融市场包括证券交易业务。截至2008年12月31日,瑞士再保险公司的股东权益资本估计为190亿~200亿瑞士法郎。2008年1月23日沃伦·巴菲特收购瑞士再保险公司3%的股权,并管理其财产及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部门的部分业务。依据协议,巴菲特掌控下的这一投资工具将在今后5年内承担其财产及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部门20%的保险责任。而到了2009年2月5日全球保险巨头瑞士再保险宣布,公司2008财政年度预计亏损10亿瑞士法郎,将从美国知名投资者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获得30亿瑞士法郎(合26亿美元)的注资。
巴菲特的注资提高了瑞士再保险公司的资本充足率,这也将帮助他们继续赢得客户的信任。
瑞士再保险公司对中国市场非常感兴趣,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中国的再保险市场将是开放最彻底的一个领域。外资再保险公司可以在华设立全国性分公司,没有经营地域和业务范围的限制。中国还承诺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的4年内逐年降低法定再保险比率,直至最后取消法定再保险。
在外资巨头没有进入之前,中国只有一家再保险公司——中国再保险。而现在,瑞士再保险都已经实质性地进入了中国市场,角逐这块全球最热市场的号角已然吹响。
从收购中起家的苏格兰皇家银行
苏格兰皇家银行首席执行官弗雷德爵士是一位电工的儿子,出生于格拉斯哥郊区的佩斯利。在他的领导下,苏格兰皇家银行在收购的道路上快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