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金融巨头的传奇(4)
第22章金融巨头的传奇(4)
苏格兰皇家银行是一家拥有骄傲传统和较小资产负债表的银行——1727年,该银行获得了乔治一世国王颁发的皇家特许。但当竞争对手苏格兰银行向规模更大的natwest发起敌意收购时,弗雷德爵士受到触动,觉得应该作出回应。经过一场旷日持久的竞购战,苏格兰皇家银行最终胜出。这笔交易让苏格兰皇家银行一举跻身银行业顶级阵营之列。它还让弗雷德爵士得以发挥自己的强项,由于在担任规模较小的克莱德斯戴尔银行首席执行官期间在削减成本方面的成功,他得到了一个绰号:“剪刀手弗雷德”。通过亲自负责苏格兰皇家银行承诺的111项成本削减计划,弗雷德爵士节省下来的成本超出了该银行的预期。投资者为此欢欣鼓舞,该银行股价随之飙升,这为苏格兰皇家银行收购英国保险集团和美国零售银行美隆金融公司扫清了道路。 作为一家国际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的发展状况如何呢?
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建于1727年,总部设在英国的爱丁堡,是英国最古老的商业银行之一。经过自身不断地发展和收购,到1969年,苏格兰皇家银行成为拥有700家分行、40%当地市场份额的英国苏格兰地区的最大银行。该银行在英国的法人、个人及海外银行业中排名第一,在零售银行业及私人汽车保险业中排名第二。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在英国和爱尔兰拥有2000多家分行,服务于1500多万客户。
在2000年以前,苏格兰皇家银行还是一个总部设在英国北部城市爱丁堡的地区性银行,在世界银行排名中处于200名以后。但到2004年6月30日时,苏格兰皇家银行的资本市值已达到了490亿英镑,总资产增加到5190亿英镑,使该行成为拥有2200万客户和12.5万名员工、aa信用评级、英国和欧洲的第二大商业银行,世界上排名第五的大商业银行。从苏格兰皇家银行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该行虽然是一个百年老店,但它的观念和思想并不保守,它不仅能够及时适应时代的变化,而且还能成为市场的领导者。1969年,苏格兰皇家银行通过兼并苏格兰商业银行,使自己成为苏格兰地区最大的商业银行;20世纪80年代,它先后创立了汽车保险公司、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使苏格兰皇家银行成为英国最具活力的银行之一;20世纪90年代,它通过后台业务集中处理工程的实施,不仅降低了银行的经营成本,而且提高了该行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000年2月,苏格兰皇家银行一举成功收购了比自己资本规模大3倍的国民西敏寺银行,使苏格兰皇家银行完成了跨入世界著名商业银行的关键一步。由于该项收购涉及金额达210亿英镑,创下了英国历史上银行业收购的最高金额记录。我们从这次成功收购的案例中,也可以看出苏格兰皇家银行的勇气、智慧以及创造性和执行力。
实际上,最早提出收购国民西敏寺银行的并不是苏格兰皇家银行,而是英国另外一家位于苏格兰的地区性银行——苏格兰银行。苏格兰银行与苏格兰皇家银行的共同特点就是资本规模较小,但经营管理非常好,费用收入率特别低。在1993年至1998年的5年间,苏格兰皇家银行的费用收入率由原来的56%下降至52%,苏格兰银行的费用收入率则一直保持在48%,而同期国民西敏寺银行的费用收入率则由66%上升至68%。因此,两家银行都认为,收购国民西敏寺银行将为自己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拓宽空间。
起初,两家银行准备共同收购国民西敏寺银行,但由于在收购流程及收购成功后的管理等方面未达成一致意见,苏格兰皇家银行决定单独收购国民西敏寺银行。
苏格兰皇家银行作出这一大胆决定后,该行通过自上而下的收购总体益处分析、自下而上的分业务线盈利测试及管理人员能力分析,提出了一套发展战略清晰、操作细节可行的收购方案。由于收购方案准备得充分、详细、可行,苏格兰皇家银行不仅在收购国民西敏寺银行的竞标中一举获胜,而且在收购成功后,收购方案中的各项措施(如领导人员配备、职责分工、内部风险控制、报告制度、绩效评估等)迅速到位,并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完成收购后的苏格兰皇家银行,实际成本降低额和收入增加额均远远超过了收购前的预期。
苏格兰皇家银行在收购国民西敏寺银行后,在公司和金融市场等服务公司、机构客户的业务方面,实行的是统一品牌战略,即将原来国民西敏寺银行的公司与机构业务统一用苏格兰皇家银行的品牌;在零售业务方面,为了减小对国民西敏寺银行原有个人客户的震动,在实现了零售业务产品统一、财务统一、风险管理统一的前提下,实行了多品牌战略,即保留了原国民西敏寺银行零售业务的品牌,形成了独特的多品牌零售业务架构。
但是在2008年,由于信贷和金融市场环境进一步恶化,苏格兰皇家银行在2008年全年出现70亿到80亿英镑(约118亿美元)的损失。如果算上商誉损失,亏损可能增加150亿到200亿英镑,后者主要与该行对荷兰银行的收购交易有关。
这也意味着,苏格兰皇家银行的累计亏损总额可达280亿英镑,约410亿美元,一举创下有史以来英国公司年度亏损的新纪录。此前,这一不光彩的纪录由电信巨头沃达丰保持,后者在2006财年遭遇了220亿英镑的巨额亏损。
索罗斯:尽管老了,还是条“鳄鱼”
1973年,埃及和叙利亚大举入侵以色列。由于武器落后,以色列惨败。从这场战争中,索罗斯联想到美国的武器装备也可能过时,美国国防部可能会花费巨资用新式武器重新装备军队。于是索罗斯基金开始投资那些掌握大量国防部订货合同的公司股票,这些投资为索罗斯基金带来了巨额利润。
乔治·索罗斯是一位具有高知名度的富有传奇色彩的金融投资大师。他是全球最大的投资者,与“商品大王”吉姆·罗杰斯(jimrogers)合伙成立了“量子基金”,曾获利20多亿美元,被称为“打垮英格兰银行的人”,索罗斯个人收入达6.8亿美元,在1992年的华尔街十大收入排行榜名列榜首。
1930年,乔治·索罗斯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出生。1947年,17岁的他移居到英国,并在伦敦经济学院毕业。1956年,他去美国,通过自己建立和管理的国际投资资金积累了大量财产。1979年,索罗斯在纽约建立了他的第一个基金会,开放社会基金。1984年他在匈牙利建立了第一个东欧基金会,1987年建立了苏联索罗斯基金会。现在他为基金会网络提供资金,这个网络在31个国家中运作,遍及中欧和东欧,前苏联和中部欧亚大陆,以及南非、海地、危地马拉和美国。这些基金会致力于建设和维持开放社会的基础结构和公共设施。索罗斯也建立了其他较重要的机构,如中部欧洲大学和国际科学基金会。索罗斯曾获得社会研究新学院、牛津大学、布达佩斯经济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1995年意大利波伦亚大学将最高荣誉授予索罗斯先生,以表彰他为促进世界各地的开放社会所做的努力。
索罗斯的独特之处在于,在一种股票流行之前,他能够透过乌云的笼罩看到希望,他很清楚为什么要买或不买。当他发现自己处境不利时,他能走出困境。
卖空是索罗斯公司特别喜爱的招数。索罗斯承认他喜欢通过卖空获胜而赢利,这给他带来谋划后的喜悦。公司把赌注下在几个大的机构上,然后卖空,最后当这些股价猛跌时,公司就赚到了大量的钱。虽然在别人看来,卖空是太大的冒险,但因为索罗斯事前做足了研究和准备工作,因此,他的冒险十有八九都会以胜利而告终。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出现了奇迹般的增长,为了加快经济增长的步伐,各国纷纷放宽金融管制,推行金融自由化。但是繁荣之中也酝酿着危机,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外延投入的增加。在此基础上放宽金融管制,就等于将各自的货币无任何保护地暴露在国际游资面前,极易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国际游资的冲击。
东南亚出现如此巨大的金融漏洞,自然逃不过“金融大鳄”索罗斯的眼睛。
在东南亚各国中,以泰国问题最为严重。因为当时泰国在东南亚各国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程度最高,泰铢紧盯美元,资本进出自由。同时,泰国经济的“泡沫”最多,泰国银行大多将外国流入的大量美元贷款移入了房地产业,从而导致银行业大量的呆账、坏账,资产质量严重恶化。
1997年3月,当泰国中央银行宣布国内一些财务公司存在流动资金不足问题时,索罗斯发动了攻击:索罗斯及其他套利基金经理开始大量抛售泰铢,泰国外汇市场立刻动荡不安。泰铢一路下滑,5月份最低跌至1美元兑26.70铢。泰国中央银行在紧急关头采取各种应急措施,如动用120亿美元外汇买入泰铢,提高隔夜拆借利率,限制本国银行的拆借行为等。这些强有力的措施使得索罗斯交易成本骤增,一下子损失了3亿美元。但是索罗斯并没有平掉原来的头寸,甚至还增加了头寸。3亿美元的损失根本无法吓退索罗斯,对狙击泰铢他志在必得。
1997年6月下旬,索罗斯筹集了更加庞大的资金,再次向泰铢发起了猛烈进攻,各大交易所一片混乱,泰铢狂跌不止,交易商疯狂卖出泰铢。泰国政府动用了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150亿美元的国际贷款企图力挽狂澜。但这区区450亿美元的资金相对于天量级的国际游资来说,犹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7月2日,泰国政府由于再也无力与索罗斯抗衡,不得已改变了维系13年之久的货币联系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泰铢更是狂跌不止,7月24日,泰铢已跌至1美元兑32.63铢的历史最低水平。泰国政府被国际投机家一下子卷走了40亿美元,上至政要富豪,下至平民百姓,许多泰国人的腰包也被掏个精光。
但是无往不利的索罗斯最后还是在香港遭遇了一次重大失利。索罗斯和他的量子基金对东南亚金融市场经历了一场暴风骤雨的袭击。首先泰铢全面失守,紧接着,菲律宾比索、马来西亚林吉特、印尼盾兑美元的汇价也狂跌不止,而索罗斯选定的下一个目标就是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