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郑爱民亦无良策
“东旭,下个月是不是真的要发行粮票?定量供应是不是只有城里的户口才能享受?农村户口就不能有了吗?”贾张氏一进门就迫不及待地问。
贾张氏希望能从儿子口中听到一些好消息,然而,这次她是空欢喜一场。
“你就别指望好事了。”贾东旭语气中带着不满,“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贾张氏也不高兴了。
“这都是你自找的,早些年把户口转到城里多好,偏要在农村守那几亩田地,现在后悔了吧!没了定量供应,你不如回农村去种地吧。”贾东旭一开口便是责备。
实际上,贾东旭并没有资格抱怨。
秦淮茹以前多次考虑过把户口转到城里,但贾张氏一直反对,贾东旭也没有支持。
“这能怪我吗?我怎么会知道这些!哎呦喂,老贾你看东旭,他真是不孝啊!我辛辛苦苦把他拉扯大……”贾张氏一屁股坐在地上,双手拍打大腿,眼泪鼻涕一把流。
贾东旭和秦淮茹:...
周围的目光都被吸引了过来。
此时,贾东旭夫妇俩面露难色。
贾张氏最害怕的就是回到农村。
刚才贾东旭让她回农村种地,虽是气话,但下个月说不定就会成真。
她张翠花离开农村在城里住了多少年了?如果回到农村,岂不是会被嘲笑?更何况,农村的生活那么艰苦,她受不了那种辛劳,她不是一个吃苦的人。
城里多舒服啊!儿子有工作,赚钱养家;媳妇尽管小肚鸡肠,但也算贤惠;孙子也在身边。
“妈,你安静一会儿吧!”贾东旭满脸无奈。
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贾家。
贾张氏完全不顾旁人的眼光,继续哭天抢地。
其实,这还算节制的。
如果任由她发展,恐怕会把老贾的遗像拿出来,甚至在家里摆设灵堂。
如果你觉得贾张氏现在的行为够夸张,她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完全可以更夸张。
连贾东旭和秦淮茹也不完全了解贾张氏。
“妈,地上凉,你先起来,咱们再想办法。”秦淮茹扶起婆婆,“我不起来,我死了算了。”贾张氏赖在地上。
秦淮茹一脸无奈,向贾东旭使了个眼色。
贾东旭十分委屈,但仍然在劝说母亲。
最终,在儿子儿媳的劝说下,贾张氏勉强起身。
91号院。
这里也正在召开全体居民会议。
和95号院一样,91号院也选出了几位管理负责人,但有所不同的是,91号院选择了两位大爷负责,而95号院则只有一位仁大爷。
但是,他们并不被称为一大爷和二大爷,而是被称呼为左大爷和右大爷。
会议的核心议题在于商讨下一个月的粮票及定额分配方案,具体定额标准尚不明确。
不过,有一点已经明确:唯有城市户籍的居民能够享有定额供应。
院内,占据多数的是农村户籍的家庭,这意味着大多数人家将没有定额保障。
马姓家庭则无忧无虑,因其所有成员皆属城市户籍,因而能够享受定额待遇。
此次会议还意在促进院子内的人际和谐,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困难。
鉴于马姓家庭每个成员都有定额,理论上讲,他们应该能挤出部分粮食能够帮助别人。
这倒不是要求他们无偿提供粮食给院中粮食短缺的家庭,允许买卖粮食是可以的。
只是,问题在于定价。
若是按市面价交易,那无疑是吃亏;或许吃一两次亏倒能接受,但若月月如此,年年皆如此,究竟要撑多久呢?但如果定价高于市面水平,又可能引起邻里的不满。
基于这些考量,马成功的夫妇都显得忧心忡忡。
而院中的所有人都注视着这一情况。
对此,郑爱民内心亦有所不满。
话虽如此,院落如同一个小社区,需要的是和谐与协作。
不言而喻,郑爱民与马卫国的生活质量应能维持不变,而马成功夫妇则可能需要通过减少自己的食物摄入来节省一些粮食卖给需要的邻居。
如果以略高于市场价格销售还勉强说得过去,若价格定得过高,便不太合适。
对于这一切,郑爱民也感到无力应对。
不仅仅是此地,在其他相似的住宅区内,也存在类似的状况。
可以预见,某些持有农村户籍的居民会选择返回农村生活。
此院内部,也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农村户籍的住户最终选择回到乡村。
郑爱民心中默念,随后便不愿再过多纠结此等问题,感到无比郁闷。
晚饭后,夜色降临,95号院落的全员**也随之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