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并不常见
不仅是这座院子,其它大院也大抵如此,有些拥有农村户口的住户恐怕会选择回乡。
在他们之中,也不乏可能会回归农村的农民。
思及此,郑爱民心下不免黯然,却又不愿再多思量这些烦心之事。
夜幕低垂,饭后,95号大院也召开了一场全院会议。
黑暗的院子里摆着一张桌子,桌上点亮了一盏煤油灯。
抬眸仰望,满天星斗闪烁,这是个没有光污染的年代,夜空璀璨如织。
老者易中海、刘汉中以及阎步贵围坐在桌边,周遭聚集了许多男女老幼,孩童们坐在小型的木凳上,而傻柱和何雨润共坐一条长凳,这几年何雨润又添了几分长成的模样。
“下个月即将推行粮票制度,日后购粮需凭借粮票购买,票面注明多少量就只能购买相应量的粮食。”阎步贵启口道。
他的神情并不慌张,因为家里皆为城市户口。
诚然,阎夫人同样拥有城市户口。
原本阎夫人也是农村户籍,出于孩子未来的考虑,尽管不情愿仍迁入了城市。
至于刘汉中的家庭,也全部享有城市户籍。
而说到易中海一家,自然无需提及,他们是标准的双职工户,无疑都是城市居民的身份。
阎步贵话语甫毕,场内即引起一阵窃窃私语。
片刻之后,刘汉中轻敲桌面,众人渐渐收声,仅余下的议论声音也弱下去许多。
“我所打听的情况是,从下月开始,仅有城市户籍的才能享受定量配给,享有配给权的人将会收到粮簿和副食品供应本……”刘汉中补充道,显然是做了充分了解。
然而对于院内某些家庭而言,这条信息未必算得上好消息。
“我们大家庭应该彼此互助,配给充足的家庭能否每月出售一些多余粮食给需求较多的家庭,各位有何意见?**。”忽然,贾张氏站起来提议。
易中海面色微变,尚未开口!
另一方面,贾张氏别有用意。
尽管如此,她的话语依旧获得了现场不少人响应。
有了众人的支持,贾张氏的神色愈发愉悦,内心的得意溢于言表。
如易中海、刘汉中、阎步贵、傻柱以及徐大茂的家庭,均是拥有城市户籍。
因此,这些家庭若能各自贡献出一些粮食,数量定是不小的一笔。
贾家的粮食配给无疑是院内最少的。
若依贾张氏之议实行,贾家将获利最大。
可见这位老太太心机颇为深沉。
此时此刻,贾东旭和秦淮茹自然是对贾张氏的意见表示赞同。
阎埠贵首当其冲表示反对。
他认为自己已经不占他人便宜,哪能让别人占他便宜呢?简直荒唐。
而易中海和刘海中也纷纷表示反对。
“城市已经定下了配给制度,我们农村更辛苦!我家人口多,配给勉强凑合,但是我的工资却微薄。
况且,我家在农村还有不少亲戚需要接济……”阎埠贵如是说道。
总的来说,阎家境况颇为艰难,虽然愿意帮助邻里,但也确实有心无力。
希望众位能多多理解,毕竟哪个家庭在农村没有点亲戚关系?
城里的生活都已经捉襟见肘,何况乡下的亲戚万一饿死了该如何是好?所以当然要尽一份力去帮忙!随后,易中海和刘海中等人也纷纷找出理由拒绝。
各种借口不一而足,使得贾张氏再次心急如焚。
这样的局面与她的预想截然不同!
这位耳朵不太好的老太太却默不作声,仿佛在观看一出戏。
想要在这样的四合院里呼吁大家的无私奉献?真是滑稽。
即使每个家庭都有配给,难道这些粮食就一定能保证家家户户都能吃饱吗?更何况如果粮食有多的话还可以囤积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家中储备了一些粮食心里才能感到踏实,不然还可以拿出去以高价格出售换回一些钱物。
所谓的邻里互助,也不过是口头上的一套,真正付诸行动则未必现实。
面对这一切,老太并不意外。
毕竟无论怎样的结果,对她而言都没有太大影响,故而她的态度极为平和。
而贾东旭和秦淮茹则显得相当焦急。
特别是贾张氏,此刻表现得格外强硬无理。
简而言之,贾家在院内是分配到粮食最少的一户,因而要求其他人家都必须援助贾家,否则便认为他们无情无义。
看到贾张氏这般无颜**的行为,仁大爷终于忍无可忍了:
“贾张氏,你不要再在这里胡搅蛮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