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商朝为什么称为殷商?
1.盘庚迁殷的关键事件
-商朝在前期频繁迁都,原因包括内部的政治斗争、洪水等自然灾害以及对更好的生存环境和资源的寻找等诸多因素。直到盘庚时期,他将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这次迁都对于商朝的稳定和后续发展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在殷地,商朝的都城相对固定下来,这使得商朝的政治中心得以稳定,社会秩序也逐渐恢复正常。此后商朝的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在这片土地上蓬勃发展,殷成为当时商朝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2.以都城名称指代王朝
-由于殷在商朝后期的重要地位,在历史记载和后人的称谓习惯中,常用“殷商”来指代商朝后期。这就像西周因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而得名一样,商朝也因为后期都城在殷而被称为殷商。这种以都城来称呼王朝的方式在古代历史记载中较为常见。
殷商时期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殷商时期有以下重要的历史事件:
1.盘庚迁殷:商朝前期频繁迁都,到盘庚时期,他将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市小屯村)。这次迁都使商朝的政治中心得以稳定,社会秩序逐渐恢复正常,此后商朝的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在殷地蓬勃发展,商朝也因此被称为殷商。盘庚迁殷为商朝后期的稳定和繁荣奠定了基础,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2.武丁中兴:武丁是商朝第二十三位君王,他在位期间,商朝国势强盛,政治清明,百姓富庶。武丁继位后,衣食朴素,惟才是举,得到众多贤臣的帮助。他吞并了土方、西羌、工方、鬼方、虎方等众多敌国,扩疆数千里,分封了许多新的诸侯国,并通过联姻、筑城等手段,把殷商文化传播到了长江流域,加强了与西北各族的融合。甲骨文和金文被大量使用,玉器铭文开始出现,版筑和铜锡铅三元合金被发明,大片荒地被开垦。武丁在位59年开创的盛世,一般认为维持到他的儿子祖甲时,称得上是华夏有史记载的第一个大盛世。
3.九世之乱:商朝自商王仲丁后,连续发生王位纷争,又屡次迁都,使王朝中衰、诸侯离叛。这一动乱历经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九王,故名“九世之乱”。九世之乱延续近百年,直到盘庚迁殷后才最终结束。
4.文王伐纣:周文王为周武王牧野之战的展开,“翦商”大业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周文王姬昌即位后,任用熟悉商朝内部情况的贤士吕尚,积极从事伐纣灭商的宏伟大业。在政治上他积极修德行善,裕民富国,广罗人才,发展生产。在修明内政的同时,他向商纣发起了积极的政治、外交攻势,争取与国,最大限度孤立商纣。
5.牧野之战:又称武王克殷、武王伐纣,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所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周武王趁帝辛众叛亲离,军事上远征东夷,无暇西顾的良机向东扩张,进军至牧野。此时帝辛仓促间只组建起一只由奴隶和战俘组成的庞大队伍迎战,最终不敌。帝辛返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亡,商朝正式灭亡。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6.景亳之命:商汤回师西亳(今河南偃师西),与各方诸侯共同召开了“景亳之命”大会,会中表明自己是秉承天意征伐夏桀,目的是让百姓脱离暴政与苦难。商汤后来得到3000诸侯的拥护,取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7.伊尹放太甲:太甲是商汤之孙,《史记·殷本纪》记载,太甲即位三年后,不明事理,暴虐无道,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将他放逐到桐宫。三年后,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太甲在桐宫居住三年,悔过自责,改恶从善,于是伊尹又迎回太甲并把政权交还给他。不过《竹书纪年》的记载与此不同,其云伊尹放太甲于桐后自立,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这一事件在古代流传很广,也存在不同的记载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