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战略资源
长江边,木船上。
陆逊悠闲地喝着酒,饶有兴趣地数着桌上的一堆炒豆,其妻孙氏送来一碗水,轻叹一声后退出舱室。
“父亲!父亲!南边驶来一艘大船,好像是陛下的龙船!”陆延进舱后说道。
“别出声!别露面!赶紧叫你母亲进来!”
陆延来到船头,无论他和弟弟怎么劝,孙氏始终不肯回舱,两人只得退入舱中。
少时,孙氏引着吴皇孙权、全琮、朱据、刘纂和滕胤等人进入舱内,陆逊携二子赶紧叩拜。
“不必多礼!”孙权示意几人坐下,孙氏赶紧送来酒水。
“这舱里,全是我孙家的女媳,都是一家人!今日不分君臣,只是随便喝喝酒,聊聊家事,大家不必拘谨。”
孙权话是如此,同行的几人无不正襟危坐,举碗喝酒后,不敢有半点的不敬。
“朕年少时,居于富春。当时县里有三家富户,分别姓曹、姓刘、姓孙;这三家人,都想将对方的田地、耕牛、妻妾和奴隶据为己有,相互间明争暗斗,家丁时有死伤。”
几人都不敢说话,孙权接着说道:“某日,刘家众人闯入孙家大打出手,以致孙家的家丁死伤十之五六。此时的孙家,本应团结一致,可惜,有一个家丁却弃主而去……”
“陛下,草民……”
“嗯?”孙权不悦地哼道,这不是因为陆逊打断自己的话,而是陆逊的称呼。
“陛下,外媳才疏学浅……”
“卧龙、凤雏、幼麟、冢虎,这四人得一可安天下。如今,卧龙凤雏已逝,然,魏得冢虎,蜀有幼麟,孤当如何?”
“陛下,外媳才疏学浅,确实难当家国大事。若强行为之,必为家国之不幸,请陛下三思!”
孙权面色有些难看,他瞥了一眼朱据,朱据赶紧说道:“丞相,这胜败乃兵家常事。昔日,卧龙尚且六伐中原无功而返,丞相又何须自责?”
“丞相,朱将军说得不错!昔日的“冢虎”曾多次败给诸葛亮,他尚且能坚持到最后,丞相又何必灰心?”全琮接着劝道。
“两位将军,话虽如此。”陆逊无奈地叹道:“吴国大军,已有三十余万丧于我手,草民实在愧对君王的重托,无颜见吴中之将士!”
“莫非,你怕了姜维?”孙权不悦地问道。
陆逊自然知道这是孙权的激将之法,仍然推辞道:“陛下,若为吴国,外媳纵然战死沙场也在所不惜!然,外媳实在是技不如人!就如本次的武陵之战,十二万大军出征,不足一月就损了十万!特别是最后几天,仅仅三日,就损了六万大军!”
说到这里,陆逊冷笑着摇摇头:“就算我在武陵放六万头猪!我给他姜维三天时间,他无论如何也抓不完吧!我陆逊简直就比猪还蠢!”
“确实如此!你该当死罪!理应问斩!”孙权突然站起身,指着陆逊喝道:“如果问斩,这太便宜你!朕已经考虑好了:再给你二十万头猪!你带着这二十万头猪,就算用牙齿咬,也得给我咬死姜维!”
“陛下……外媳……”
“不必多言!若是咬不死姜维,你也别回来了!朕命人在长江下游捞你的尸!”孙权恨恨地说着,心里却充满了喜悦,留下相印后头也不回地离开。
诸葛谨和张昭等老臣回到建业,孙权得知刘禅的野心后,恨不得将那幅蜀绣烧掉,最终还是理智占了上风。
现在的吴国,总共才十六万兵马,既要防止魏国随时南下,又要阻止蜀军东进,姜维和司马懿都不是善类,吴国仅靠这点兵马远远不够。
由于新兵的征召极不顺利,各地叛乱不止,孙权只好依照诸葛谨和步骘的建议,遣人到魏国游说,同时再设法稳住蜀国,希望为吴国赢得至少半年的喘息时间。
步骘再次来到建始,拜见刘闪。
“陛下,外臣和大将军几经游说,吾皇已经同意将郁林、合浦二郡相赠,愿吴、蜀两国从此罢兵止战,永结盟好。”
“就这两个郡?”刘闪不悦地问道。
“不,不,不!”步骘赶紧说道:“吾皇还说,去年借用的交趾郡不用归还,一并相赠!一并相赠!”
“交趾郡?”刘闪满脸愕然地说道:“你不提起,朕还忘了这事。朕从没想过要归还此郡!”
刘闪的话很不客气,简直就是在“耍流氓”,不过,步骘自然不敢得罪,只得连连点头。
眼看刘闪仍不满足,步骘把心一横,赶紧说道:“陛下,吾皇还准备将零陵、桂阳二郡相赠,只是……”
“步丞相,有话可直言!”刘闪欣喜地说道,有种阴谋得逞的喜悦。
“陛下,外臣不敢相瞒:吴中各地连年欠收,百姓食不果腹。吾皇体恤万民,希望暂缓交割这二郡,希望再收取两季粮食,以安百姓。”
“既然如此,那就暂缓一年!”刘闪点点说道。
“陛下仁德,广施恩义,必是万民之福!外臣代吴国万千百姓,叩谢陛下!”
步骘赶紧叩拜,汗水已湿衣襟。
刘闪哪里知道,孙权从未同意割让零陵、桂阳二郡!只因刘闪太过强势,步骘这才冒着被孙权砍头的危险,自做主张。
不过,步骘也很聪明,他将交割日期缓至一年以后。等到那时,吴国必已恢复元气,自然不会按约交割。
刘闪也不傻,他已经猜到这是孙权的缓兵之计,他不过是“见好就收”罢了。
对刘闪来说,苍蝇蚊子都是肉,能兵不血刃得到郁林和合浦二郡,他确实心满意足了:得到这二郡之后,已将交趾和武陵连成一片,不论进攻还是防守,都会容易得多。
几日后,郁林和合浦二郡顺利交割,蒋琬、费祎和董允等文臣又推荐了一大批官员前来任职,终于在年底前建立了基本的行政管理体系。
陛下御驾亲征,再得三郡的消息传回国内,朝野又是一片欢腾。刘闪回成都的路上,自然少不了大批的百姓夹道欢迎,但他的心里却在想着其他的事情。
刘闪在宫里的时候,以及前两次北征,他都没注意到食盐短缺这个问题。直到在建始被围的那几天,他与军中的士卒同吃同住,这时才知道:食盐,对百姓或普通兵卒来说,简直就是一种奢侈品。
在回成都的途中,刘闪专门在各地了解到食盐的价格,竟然高达40铢一斗,这比稻米的价格高出80多倍,难怪兵卒或百姓们的膳食淡然无味。
刘闪询问孟光后了解到,现在的食盐管理延袭了汉代的“官营”制度,它既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重要的税收来源。
蜀中各郡的改革已经一年有余,成效显著,百姓再也不会饿肚子,部分百姓还能穿上丝帛,住上青砖瓦房。然而,大多数的百姓却不能实现“食盐自由”,谈何大汉复兴?这简直是莫大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