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魏国政变,吴国躺枪 - 三国:开局就死了诸葛亮 - 排骨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35章魏国政变,吴国躺枪

现在,魏、蜀、吴三国的外部局势都发生了变化:魏国的南面和东面,司马懿和满宠率三十万大军分两路攻吴;魏国的西面,邓艾的十万大军欲取大散关。

对魏国大规模的兵马调动,刘闪和姜维都不屑一顾,认为这不过是魏国的“障眼法”。

不过,正是因为魏军的调动,可能会影响刘闪围歼陆逊的计划,因为出现了一个不确定因素,最终的结果如何,取决于孙权和陆逊对魏军南下企图的判断。

对于刘闪来说,他在电视或小说中见过太多这样的事情。他认为,“曹叡遇刺”肯定是魏国的“夺权之争”的结果。

当时,蜀军占领着潼关和武关,曹爽和司马懿担心蜀军兵进洛阳,此时的魏国不能出现动荡,这二人不得不慎重行事。

曹叡的身世之谜并未真正地解开,曹叡是否真的姓“袁”,现在已经不重要。不过,当初压下此事的曹爽和司马懿,这二人不可能不介意。

刘般,这么一个小小的武陵郡鹤峰县县令,在吴、蜀两军鏖战于荆州时“碰巧”降魏,这或许是巧合。

但是,短短的几天后,此人就成为“陪天子狩猎”的重臣和近臣,这难道也是碰巧?现在的魏国,除了司马懿和曹爽之外,谁还有如此大的能量?

刘闪又想起了历史上的“费祎遇刺”案,这两起刺杀事件竟然如此相似!

曹叡共有四子,分别是曹冏、曹穆、曹殷和曹询,这四子皆离奇早折;曹叡遇刺之后,其养子曹芳被扶上帝位。

这样的安排,或许是曹爽和司马懿的权宜之计,但有没有可能是二人故意为之?

曹芳,曹叡的养子,济南王曹楷之子,任城王曹彰之孙,绝对是曹氏的正统血脉。

让人奇怪的是,曹叡遇刺身亡之后,他虽然其膝下无子,但曹氏家族有众多的继承人,为何偏偏选中一个3岁的孩童?

司马懿之心,自然无需多言。曹爽乃是曹真之子,而曹真之父是秦邵,曹真只不过是曹操的养子而已。

这样一来,如果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来看,一切就清晰明白了:外族司马懿、曹爽先是买通吴国叛将,然后故意安排刘般刺杀“袁叡”!为了掩人耳目,两人立3岁的曹氏正统曹芳为帝,然后,二人摇身一变,又成了大权在握的辅政大臣。

可能是二人因为急躁的原因,把这件事做得太过明显,他们为了掩饰其野心,也为了平息众多曹氏宗亲的不满和疑惑,这才将“曹叡遇刺”归咎于吴国的阴谋。

由此看来,二人打着为先皇复仇的旗号大举伐吴,只是转移曹氏宗亲的视线而已。

或许只有刘闪将这一切看得最通透:这不过是魏国夺权引发的宫廷政变,吴国无辜地躺着中枪罢了。至于邓艾10万大军兵进大散关,只是这场戏中的一个“情节”而已。

魏、蜀、吴三国中,国力最强的魏国确实有三路兴兵的实力。不过,刘闪和姜维认为,邓艾兵出长安,其目的只是防止蜀军趁机西进。因此,姜维代刘闪写了封书信,只是让汉中的几个将领小心防范,除此之外,并无其它的部署。

刘闪和姜维如此淡定,无辜躺枪的吴国却不敢大意,陆逊的20万大军被蜀军牵制在建平郡和武陵郡,襄阳和寿春方向必然空虚。

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当初,蜀军与魏军在雍、凉二州兵戎相见的时候,吴国主动在秭归一线挑起事端,使蜀军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如今,蜀军缓过劲来,又轮到吴国被迫两线作战。

当初,如果吴国能在东边安分一点,如何会陷入这种不利的局面?在刘闪看来,孙权拿了一手好牌,可被他自己打得稀烂。

刘闪确实在为吴国担心,不过他担心的不是吴国被魏国打败,而是担心孙权会调回陆逊的大军,担心已经煮熟的鸭子给飞了。

让刘闪庆幸的是,孙权对荆南各郡的重视程度,竟然超过了襄阳和寿春:孙权认为,蜀军才是最大的威胁,他让朱桓和诸葛谨死守襄阳的同时,亲领5万大军至寿春一线布防,并未召回陆逊的大军。

渠水,西岸。

“廖将军,吴将潘濬终于到了!他似乎想要渡河,你看……”

“张将军,不会现在就要退走吧?演戏得演全套嘛!否则,必会被陆逊看出破绽。”

“唉!确实不太好办。依我看来,潘濬就是过来送死而已!”

“管他呢!潘濬无法渡河,陆逊自会想办法!”廖化说完,立刻下令道:“杀!不许一个吴兵过河!擅退者斩!”

刹那间,无数的箭矢飞向河面,中间倒下的吴兵数不胜数,潘濬率领的五千先头部队才渡至一半就被蜀军击退。

稍后不久,朱然、丁奉陆续引兵试图渡河,全都受到廖化和张嶷的阻截,无不以失败而告终。

渫水,呈西北至东南的斜向走势,下游在石门汇于澧水,由于没有足够的渡船,吴国军不可能从石门附近横渡澧水绕过蜀军的阻截。

陆逊来到岸边,只见蜀军在河岸设置的木栏延绵好几公里,并且紧靠河岸。淌至河中间的吴兵受到蜀军的弓弩袭击时,完全就是待宰的羔羊,就算能淌到对岸,也难以在箭雨中拔除阻挡的木栏。

孙权并未催促,但陆逊知道自己不能久等,他必须尽快结束武陵的战事。

渫水,全长160多公里,整个流域汇入了140多条小溪,仅中上游就有几十条大小不同的小溪流,陆逊相信,蜀军不可能在每条河都部署阻截的兵马。

眼看正面和下游无法突破,陆逊就将目光放在了渫水的上游。

“传令:潘濬,领兵五千,多配盾牌手,继续佯攻,吸引蜀军的注意力;朱然、丁奉,各引五千步卒沿渫水而上,分头找寻适合的渡河地点。”

三将依令而行。

经过三个时辰的找寻,朱然终于在上游的二十多里处找到安全的渡河地点;朱然按陆逊的指示暂时未渡河,等待在更上游继续寻找的丁奉。

傍晚时分,等到丁奉的回音后,朱然这才引兵渡河。

“朱然小儿!本将等你多时了!哈哈哈!”

张嶷大喝道,趁吴军阵脚未稳,领着兵卒一阵猛打,强弓和连弩发射的箭矢如雨点一般砸来,吴军很快就倒下一大片。

朱然正欲引兵退走,西北方向喊杀震天,正是丁奉的五千兵卒杀到,张嶷领兵抵挡一阵后终于不敌退走。

丁、朱二将的兵马汇合后,领着大军浩浩荡荡地沿河而下,杀向蜀军的营帐。

由于廖化、张嶷的防御重点在河的对岸,对侧面杀来的吴军防御能力较弱,二人领兵奋力抵挡了大约半个时辰。

“廖将军,潘濬已经渡河杀来,应该差不多了吧?咱俩应该演得很逼真吧?”

“现在还很难说!大将军说过,陆逊放心杀往溇水,这才算完成任务!”

“我看差不多了!那两个索命鬼已经杀来!”

“试试看!你往西北,我往东南,撤!”

廖化说罢,二将各领一军,分别往上游和下游方向退走,朱然、丁奉二将担心黑夜中遭到蜀军的埋伏,于是停止追击。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