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兵退洈水 - 三国:开局就死了诸葛亮 - 排骨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34章兵退洈水

清晨,蜀军的营寨已经三面被围,如果不敌吴军,营寨后方的洈水是唯一的退路。

“朱将军,这支蜀军似乎有所不同!”一名军中校尉欣喜地说道。

“有何不同?”朱然观看多时,并未发现异常。

“朱将军,我往日攻打蜀军营寨,他们都会在寨中竖起投石车!这一次,蜀军似乎没有这等装。”

“不错!应该是姜维想要阻滞我军,派这二将轻装前来,重型装备未及跟上!”朱然说罢,欣喜地令道:“投石车前移!蹶张弩准备!”

少时,无数的巨石从天而降,许多石头翻滚着撞破蜀军大寨的围栏。眼看寨栏已破,朱然、丁奉各领一军杀向蜀军大寨,蜀军则运用连弩和强弓坚决抵挡。然而,无数的吴军如蝗虫一般向缺口处扑来。

“撤!快撤!全军撤至洈水对岸!”傅佥和高翔不停地催促。

万余蜀兵仓惶退走,眼看就要退回对岸,突然一名校尉大惊道:“将军!不行啊!洈水对岸有吴军杀来!”

“高将军,好像是吴将潘濬!看阵势,至少有五千兵马!”傅佥惊慌失措地说道。

“傅将军,这里全是自己人,你不用装得那么夸张!”高翔看着身后追来的吴兵,似笑非笑地说道。

“唉!如果不演得逼真一点,被陆逊看出破绽,大将军的计划就前功尽弃了!”傅佥呵呵笑道:“按计行事,你往东南,我往西北。"

傅佥说罢,他和高翔各领一军,分别往洈水的上游和下游方向各自退去。

身后和对岩的吴兵哪肯轻易放过,纷纷领着兵马穷追猛打。

此时,在陆逊的身旁,一名普通的兵卒目光如炬,紧盯着败退蜀军,似乎在寻找自己的目标。

“不必找了!姜维肯定不在这里!”陆逊自信地说道。

几名将领满脸的疑惑,陆逊笑着道:“如果姜维在这里,绝不会出现这种失误!你们看清楚,这些蜀军都打着姜维的旗号虚张声势,这不过是欲盖弥彰。”

“丞相说得不错,蜀军确实是欲盖弥彰!他们全都打着姜维的旗号,正说明姜维不在军中。如果马将军真的射中了他,估计他正躲在某处疗伤吧?”孙韶说道,几名将领无不点头以示赞同。

“那支箭,我确已射中姜维左臂!马某没必要说谎!那支箭的箭头经过特殊处理,姜维非死即残。”

“既然如此,马将军为何如此紧张?”

“不,我不是紧张!我只是想看看,姜维是否会断臂求生。”

“好!如果再遇到有蜀军前来阻挡,如果他们再打着姜维的旗号,本相就相信马将军之言!若是如此,本相必定表奏陛下,为马将军请功!”

“不必!马某只忠于潘将军,无心仕途!”

“潘将军乃是我吴国的平东将军,他麾下有如此忠义的良将,实乃吴国之幸!哈哈哈!”

几人说话间,孙桓和朱据一直在不停地追击蜀军,不过蜀军虽然败走,但进退有方,阵形并不散乱,这二将难以扩大战果,只得退回。

武陵郡的整体地势,比长江沿岸的秭归、信陵一线平坦得多,如果敌我双方有大规模的兵马调动,很难逃过对方哨探的眼睛。

因此,在这样的地形中,双方都难以使出伏兵战术或分割包围战术,非常适合双方的阵战,或主力的大兵团会战。正因为如此,陆逊的先头部队、主力部队和后队相距仅半日路程。

陆逊自知斗智会输给姜维,他此番来到武陵郡,最想要的就是与蜀军正面决战,他得知姜维极有可能重伤不治,求战的心理就更加强烈。

”丞相,探马来报:蜀军的主力正在澧水岸边的充县一带,似有越过猛洞河,再往迁陵方向移动的迹象。”

陆逊示意校事退下,心头却疑惑:蜀军此举到底有何用意?

“丞相!从秭归、信陵一线蜀军的部署来看,这是典型的防御型布局。"朱然说罢,欲言又止。

“朱将军,有话直说无妨!”

“丞相,末将以为,蜀军可能有什么阴谋!“

陆逊眉头紧锁,朱然继续说道:”丞相,如果蜀军因为姜维病重要撤回国内,他们北上走建始、巴东一线更加稳妥,为何要选择南下?“

”丞相,朱将军之言不无道理!“全琮说道:”如果探马没有看错,蜀军的主力是在往武陵郡的西南部移动,难道他们想进入南中的牂柯郡?这明显不合常理!若说蜀国的南中又有叛乱,这也说不过去吧!“

或许是陆逊被姜维打怕了,就像司马懿被诸葛亮打怕了一样,只要有一点点想不透的地方就不敢冒进。

”传令:大军速渡洈水,然后安营扎寨;潘濬,引兵五千往西南方向缓行;胡综、周鲂,引兵三千,严加注意败退的傅佥和高翔;另,派出三十名快马哨探,务必查清蜀军的一举一动!“

次日,陆逊引着主力大军缓缓而行,各路探马陆续报来蜀军各部的动向:洈水以西30里的渫水有大批的蜀军阻拦,再往西的溇水和澧水也有蜀兵阻截;蜀军的主力仍在澧水以西的充县,另有数万武陵郡的百姓正往猛洞河方向迁徙。

”丞相,蜀军此次兵犯武陵,其目的已经很明显!如果末将没有猜错,蜀军是想将我武陵郡内的百姓,西迁至牂柯郡或交趾郡!“

”丞相,朱将军说得对!因为百姓的行动速度很慢,姜维才在洈水至充县方向,自东向西部署四条阻截线,姜维这般层层阻截,应该是为迁走百姓争取时间。”

“丞相,既然蜀军目的已经探明,我不宜再浪费时间!”全琮建议道,其他几个将领也提出建议,希望尽快进兵,追上蜀军主力,并与之决战。

“我大吴仍有四十万大军,本相手中的十二万,不过是三分之一;反观蜀军,他在武陵郡内的九万兵马却是全国的三分之二以上。蜀军在四条河沿线分段阻我大军,这确实逼不得已,因为,蜀军还不敢用主力与我决战!既然如此,我确实不宜再拖延!“

陆逊说罢,起身令道:”令潘濬为前部先锋,全速兵进渫水;其余诸将,随本相的主力前行。“

次日,渫水两岸。

正当潘濬和蜀将廖化、张嶷隔河相对时,姜维和陆逊几乎同时收到“曹叡遇刺”的消息。

据细作回报,魏皇曹叡在出巡狩猎时被刘般刺杀身亡,而这个刘般,正是前几天才叛吴归魏的鹤峰县县令。

刘般,乃是刘阐之子,刘璋之孙。

当年,刘璋降蜀后被迁往南郡的公安任职;孙权复得荆州后,刘璋又降吴,孙权以刘璋为益州牧,驻秭归;刘璋去世后,孙权又以刘璋之子刘阐为益州刺史,驻秭归。

由于当时的益州一直被蜀军占据,刘璋和刘阐的“益州牧”和“益州刺史”明显是个虚职,二人身为降将,也只得忍气吞声。

之后不久,刘阐去逝,其子刘般被任命为武陵郡鹤峰县县令,其族兄刘莲率兵谋反被诛,刘般也就断绝了恢复西川基业的念想。

刘般身为刘璋的后代子孙,欲恢复西川基业,这无可厚非。蜀军兵进武陵郡,其叛吴归魏也说得过去。不过,他一个小小的县令,如何能受到魏国的器重?如何能接近并刺杀曹叡?这其中的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