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南下战略
刘闪自然不相信姜维的话,上前几步抓着他的手臂,正要逼问时,却听得姜维发出一声惨叫。
经过询问之后,刘闪才得知,昨日姜维曾与那名神箭手有过短暂的交锋。据关索所说,姜维与其对箭时手臂受伤,但对方也中了姜维一箭。
刘闪突然想起影视作品中,司马昭被姜维困在铁笼山时,魏国的援军郭淮杀到后姜维被迫退走,两人在追击时,姜维曾空手接箭并回身射杀郭淮,结合影视作品和关索的话来看,姜维的箭法确实不弱。
姜维手臂的伤并不重,刘闪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又想起历史上的姜维:公元264年,在刘禅已经投降魏国的情况下,时年62岁的姜维仍在通过诈降策动钟会谋反,试图复兴大汉。
在身后无主的情况下,姜维身处绝境仍在与当时的太子刘璿为国而战,这是何等的忠心?
大汉有此忠良之臣,何愁不能复兴大汉?
刘闪的眼睛有些湿润了,姜维却没有注意到,他笑呵呵地说道:“陛下,臣所言句句属实!此事张皇后、张贵人、王贵人和皇子刘璿皆知,末将不敢欺君!”
“好,好,好!朕今日把话放在这里:没有儿子的主动回家!若是被朕给查了出来,下场将比文钦还惨!”
刘闪说罢,殿上又是一阵哄笑。
殿上的“闹剧”结束之后,姜维分析了目前吴国的军情和民情,刘闪和众将领深深地体会到,由于孙权的短视,现在的吴国正走上一条“穷兵黩武”的不归之路。
吴国拥有二百多万人口,也拥有辽阔的土地,却将目光集中在扬州、荆州和关中,忽略了南部的广州和交州多郡,甚至大方地把交趾郡“借”给自己,就算两国间处于战争状态时,吴国也从没想过收回交趾郡。
去年,姜维帮助吴国取得南阳郡的襄阳重城,吴国的战略重心从此转向了关中地区;蜀军占领秭归和信陵之后,也会将吴军的主力牵制在荆州中部、东部和北部,这便给蜀军介入荆南四郡和广、交二州创造了绝佳的时机。
姜维提出大军南下时,殿内众将领无不磨拳擦掌,对于武将来说,这既是绝好的立功机会,也迈出了蜀军“复兴大汉”实质性的一步。
现在的蜀军,在建平郡内只剩十万多,要面对的却是二十万吴军!
为了不引起吴国的注意,蜀中各郡仍然没有大举征兵;在细分的战略上,姜维还是以消耗吴国为主,不用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
陆逊本来在建始部署有十万大军,经过连日的攻城,再加上阻截城外的援军的消耗,目前只剩下八万余人。
面对如此重大的伤亡,陆逊退至恩施和宣恩之后,似乎并不打算撤往宜都,仍在紧盯着建始城。
按照姜的计划,蜀军此次南下,其目的主要是袭扰和迁徙吴国的人口,在保证自己实力不损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歼灭吴军。
因此,屯在恩施和宣恩的八万多吴兵,就成了蜀军南下的最大障碍。
为了掩饰自己的作战目的,除了各部将领严格保密之外,还得设法将陆逊的大军“调走”。
“陛下,依末将看来,将陆逊调回南郡,这最容易实现,对我南下武陵也更加有利。”
“确实如此!”刘闪点点头后问道:“大将军,建始城中仍有数千伤兵,他们不适合长途跋涉,近期只能留在城中养伤。若我仍然屯兵建始,必会被陆逊死盯,如何能将他调回南郡?”
“陛下,这其实很容易,“攻敌之必救”就行!”姜维自信地笑道。
“从敌我两军的分布来看,吴国必救的重城皆有重兵把守,很难将其攻下,如何才能“攻敌之必救”?”
“陛下,虽然没有必救之处,但陆逊和孙权也会有所取舍。”姜维神秘地说道:“陛下,对吴国来说,我南下,或是东进,在兵力有限的情况下,陆逊会如何选择?”
“自然是阻我东进!我若有足够的战船沿江而下,可直捣建业。吴国的防御重点,肯定在长江一线。”刘闪肯定地说道。
“不错!只要我做出东进的架势,陆逊不敢不撤兵!”
“既然大将军已有计策,放手去做便是!”
“陛下放心!末将当尽力而为,不辱圣恩!”
看着众将期待的眼神,姜维令道:“张翼、傅佥、高翔、赵广,你四将率军三万留驻建始,务必保证陛下之安全;其余诸将,随我兵进巴东!”
“大将军,陛下留驻建始,就算加上伤兵,城中才三万多兵马,末将担心……”向宠犹豫着说道。
“向将军勿忧!”刘闪自信地说道:“建始的城防虽然比不上秭归,但城中已有充足粮草,也有充足的标枪和弩箭弓矢,又有四员大将坐镇,吴军纵有三十万也难攻破!”
“确实如此!”姜维肯定地说道:“张翼将军,你可领兵一万驻于城内;另外,我有一法,在调回陆逊大军之前,可以暂时吓走陆逊!建始城必然无忧!”
姜维说罢,对傅佥、高翔和赵广授以密计,一切安排妥当后,姜维与众将趁夜出发,领着大军往巴东方向而去。
得知姜维领军北上,陆逊未经思索就认为蜀军有攻打宜昌之意,立刻决定领兵回援。
“传令:朱然,领兵一万屯于建始以南,全琮,领兵一万屯于恩施以北,做出要全力攻打建始的架势;胡综,引兵一万攻打夷水要塞,尽快打通我军退回宜昌之路!”
“丞相,为何是佯攻?”朱然不解地问道。
“就算令你全力攻打,你能攻下?”陆逊不悦地问道。
朱然见陆逊误解了自己的意思,赶紧解释道:“丞相,末将的意思是,为何不全力攻打夷水要塞?”
“我本意是从夷水回师宜昌,但我军中粮草已经不足,若全力攻打夷水要塞,蜀军骑兵必会袭扰我的征粮队。所以,我只能以两座大寨为依托,做势攻打建始以示强,牵制蜀军的骑兵,使其不敢随意南下至恩施,为我军征的粮队返回,也为攻克夷水要塞争取时间。”陆逊耐心地解释道。
八万大军,每日的粮草消耗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如今,陆逊退兵时本来就已粮尽,在恩施获得补给才多撑了几日。
陆逊询问武陵郡守卫荆之后得知,各县治所上半年征收的粮草已经全部运往南郡,仅有的余粮已经运往恩施,并且很快就耗尽。
无奈之下,陆逊早早地让一万兵卒南下至武陵各县,向百姓和富户“借”粮,偿还方式是从下半年的赋税中抵扣。
由于吴国在武陵郡施行的是“官7民3”的高赋税政策,百姓手中难有余粮,他们仅剩的口粮被吴军强行“借”走,又引得百姓怨声载道。
武陵郡的人口本就不多,12县的户籍人口仅有二十五万,光是去年,就有三万多百姓涌入南部的交趾郡,留下的百姓也有迁居之意,主动种粮的意愿极低。
因此,纵然陆逊“借”遍武陵12县,收集到的粮草极少,只能勉强让他的八万大军支撑十天。
此时,建始城则完全不同。由于蜀军的粮道畅通,永安城内源源不断地有粮草送来,刘闪主动向城中百姓偿还了十倍的借粮,引得百姓一阵欢呼和拥护。
现在通往永安的道路畅通无阻,建始城的吴国百姓得知永安那边的大汉“免征赋税”,都有了迁往定居的打算。
对于这些百姓,刘闪自然乐意接受,他不停地劝说百姓们再等一等,等到退了陆逊的大军再说。
就在朱然、全琮佯攻建始的同时,陆逊亲率主力屯于夷水西线的隘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