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初亮相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9章:初亮相

“汉俊,汉俊……”

清华园里,一个年轻学子急匆匆跑到宿舍,还没等平息呼吸就迫不及待开了口,“布告栏里贴了告示,有位海外归来的林冠华教授,后天下午要来学校开课,讲授电子计算机基础与语言,名额有限,暂定100人,优先考虑大三、大四的理工科学生,我觉得机不可失,火速给你也报了名!”

“哈哈,铭锐,你晚了一步,小弟刚才就已报好名了,确切地说,全宿舍的同学我都帮你们报了名!”

正说话间,其他宿舍也过来喊话:“汉俊兄、铭锐兄,外面贴了告示,说过两天有教授来讲授电子计算机课程,我们已报了名,你们有没有兴趣去听课?”

“都已报好了,同去同去!”

在谭政文、李成栋等人陪同下走入清华园时,林冠华面色如常,内心却不免有些惴惴不安:他读书时都没能考入清华,现在居然摇身一变要当教授来清华讲课,着实令人汗颜。

但不来讲又不行,此时社会主义阵营还没有一台电子计算机,苏联老大哥第一台计算机MESM要到明年才面世,中国听过电子计算机的人可能有一些,但能看过、摸过电子计算机的人此时绝不超过30个。这30人当中,至少还包括了那几名年轻公安和几名开国领袖。

所以只能由他勉为其难地来开设这门课程,要不然,就算他有最现代化的电脑,没人会用也不行,光靠他一个人非累死不可。

但他做梦也想不到,新中国年轻学子对知识的渴求如此强烈,这门课程居然被校方安排在大礼堂,原定100人的规模最后变成近500人,不但清华园里感兴趣的学子云集于此,北京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在京高等院校的年轻学子,听到消息后也纷至沓来,将礼堂挤得水泄不通,甚至本校好些教授、教师也静静站立在后面旁听。

这种场面下,林教授讲课由市公安局局长亲自作陪,还有十几个警卫保驾护航就显得再正常不过——避免出乱子嘛!

当林冠华走上讲台时,很多学生也吃了一惊,惊诧于这位教授居然如此年轻。

30岁执教甚至当教授在清华并不算太离谱,但是吧,1949年代的30岁和2020年代的30岁差异实在有些大,营养良好、高大白皙的林冠华看上去特别年轻,就像才20挂零,难怪那天罗部长刚见面会情不自禁喊“你这个小鬼”。

真按年齿叙辈分,罗部长不过43岁,谭局长只有39岁,哪怕陈云副总理也不过44岁,都比林冠华大不了多少,弄清楚这点后,中央领导就不再喊小鬼,而是叫小林、林教授了,只有主席和总司令偶尔喊“小老乡”、“娃娃”,以他们的身份地位和年纪,这等称呼绝不是倚老卖老,而是亲切友好。

再仔细想也不奇怪,对平均年龄只有39岁的旧中国而言,30岁已将人生大部分年头走完了,但在人均寿命80来岁的新时代,30岁还是不折不扣的小伙子,单身汉不很正常?

“没想到同学们的热情居然这么高,倒是我有点准备不足,讲义数量不多,大家相互传阅看看啊……”林冠华一边表示抱歉,一边让警卫迅速将讲义发下去。

收到讲义的学生无不对质量表示钦佩,因为并不是校园里常见的,用劣质纸张、油印出来的临时讲义,是全新装订成册,整齐雪白、甚至还有牛皮纸包裹的高标准产品。

市面上的精装书籍都做不到这水平,尤其里面那些插图,如美国第一台计算机埃尼阿克、电子真空管、晶体二极管的照片虽然也是黑白成像,但细节就很清楚,现场都是称赞连声。

讲义确实是林冠华临时编撰的,但印刷就不是这时空能解决的,甚至这么点批量也不足以让印刷厂开工,全是北航后门几个文印社揽的活……他们用制作硕士、博士论文的装订技术迅速完成了100本讲义的批量制作,价格极为低廉,纸张复印、装订成册一起,每本摊下来居然还不到20元!

“在授课前,首先请允许我做下自我介绍。本人林冠华,原籍湖南长沙,幼时移居海外,在新加坡、马来亚、沙捞越、印度支那、爪哇、暹罗、香港等地颠沛流离,断断续续接受了基础教育,但大部分时间仍以自学为主……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我曾在香港大学进行过一段时间的函授高等教育,可惜因战争爆发没能继续下去……”

林冠华一本正经地说,谭政文一本正经地笑,因为这套履历全是假的:

之所以要营造幼年在东南亚一带颠沛流离的场面,为的就是将来没人可佐证林冠华幼时的足迹;

之所以要强调自学为主,就是要让当地学校无法印证,饶是把档案翻个天翻地覆,最终也“查无此人”;

之所以要强调香港大学的高等教育,因为党在香港有内线,知道因为当初日寇轰炸并占领香港,港大有很多资料毁灭、散失,档案已不完整,丢掉一个毫不起眼的“函授肄业生”资料,岂非再正常不过?再加“函授”两字,那就连同学都不用匹配了。

后世招聘,类似这等三非出身都算不上的学历,别说教书,连去旁听都恐怕不够格,不过清华园里的场面大家见得多了,只稍微感觉有些诧异,也没有想太多。在此之前,被数学系礼聘、目前还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访问学者的华罗庚教授的公开学历也只有中学肄业,完全靠自学成才。

中学肄业能当教授,高等函授肄业凭什么不能当教授?

“接触电子计算机是件很偶然的事……”林冠华笑道,“目前学界都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美国人发明的,其实并不准确,真正发明第一台依靠电力运作的计算机是德国工程师康拉德·楚泽先生,请大家翻开讲义第4页,看一看楚泽先生的发明——Z-3!”

“香港沦陷后,我漂洋过海去了海外,偶然机会下看到了楚泽先生的研发成果,这台机器使用了2600个继电器,用打孔的旧电影胶片输入,实现了二进制数程序控制,这台基于二进制浮点数和交换系统的计算机,每秒可完成3-4次加法运算,还能在5秒钟内完成一次乘法运算,我一下子来了兴趣……

4年后,美国为完成弹道和原子弹工程计算的庞大工作量,成功研发了埃尼阿克,但有一点我想强调指出,美国原子弹项目其实没用电子计算机,所有计算还是用手摇计算机完成的。”

归纳起来,计算机其实已走过了2个时代:

第一个时代,以英国科学家巴贝奇在130年前设计的差分机为开端,依靠蒸汽动力、人力、蓄力和齿轮、发条、杠杆等机械装置进行计算、存储,这个时代的最新发展成果就是手摇计算机,原理基于十进制;

第二个时代,以Z-3、埃尼阿克等为开端,主要依赖电力驱动,原理基于二进制。

不幸的是,楚泽先生虽然发明了计算机,但因为纳粹德国缺乏远见,醉心对外侵略,忽视了对先进科技的投入,他的发明被束之高阁,只是楚泽先生的自娱自乐;而美国当局对埃尼阿克的投入却不遗余力,动用了尽可能多的资源和财富,有力地保障了成果涌现。

可见,科学成果虽然需要研究者的天才与灵光闪现,但能不能真正落地应用,和政治、与政府有莫大关系!

旧中国每天都在动乱,反动派哪有心思支持学术与科技?国家虽有无数聪明才俊,但依然举步维艰、成果寥寥。

现在,新中国已成立,以毛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一方面解放全国、稳定社会,另一方面又不遗余力地扶持学术、奖励科研,我相信,只要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我们一定能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就!”

“哗!”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