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风向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10章:风向

“接下来,我来讲讲计算机语言。要想让计算机为我们办事,就需要与机器进行交流,这套沟通机制便是计算机语言,或叫计算机程序。

最直接的是机器语言,体现在Z-3是废旧的电影胶片,在埃尼阿克这就是穿孔纸带,但这玩意很不经济与高效,容易出错,轻则一段报错,重则从头再来。

目前电子管寿命很不稳定,埃尼阿克使用的1.8万只电子管里,平均每隔15分钟就会烧掉一只,有时候程序出错你都不知道是纸带有问题还是线路有问题。

埃尼阿克一秒钟能算5000次加法,但如把时间拉长到24个小时,绝不可能有4320万次/天的效果,因为每小时都需要维护,维护时间比运行时间长得多,这就不如以继电器作为底层结构的Z-4可靠,平均下来,两者在24小时内的总计算量可能差不多。

但我们不能因为电子管不稳定就退回用继电器,因为继电器反应速度有上限,天花板已基本达到,电子管反应速度是光速,离天花板远得很。

汽车发明之初总出故障,初代汽车比比马车慢还容易抛锚,到了现在,还有人想坐马车么?

同样道理,新中国刚刚成立,虽然党中央很努力,但因国家百废待兴、事务千头万绪,有些局部工作或许还没能达到人民满意的预期,但不会长期停留在此,更绝不等于让国民党反动派、帝国主义列强再回来统治压迫我们,中国的天,已经亮了!”

这句话说完,不但台下再次热烈鼓掌,就连旁听的谭政文和李成栋也猛烈鼓掌。

“林教授不但学问水平高,政治理论水平也很高!”谭政文低声叮嘱,“让林教授担任基地主任、筹办研究院体现了中央的高瞻远瞩,你跟在林教授身边,除日常工作要到位外,更要虚心学习。”

“对极,这两天我已学了不少啦……”

“为解决类似问题、提高运作效率,美国学者从两方面下功夫:第一个进化方向是优化电子管设备。

所谓优化电子管设备,是指考虑用更可靠的新产品——晶体管来替代,晶体管效能与电子管完全一样,能在半导体状态下实现单向电流通过,但能耗、可靠性却强得多……

2年前,美国贝尔实验室已研制出一种点接触型的锗晶体管,体积只有电子管十分之一,消耗功率不到电子管5%,可靠性大大增强,目前唯一的缺陷是量产困难、价格高昂,但这可以持续优化。

第二个进化方向是优化架构体系与计算机语言……”

林冠华转过身去,在黑板上快速画出冯-诺依曼架构,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和输出设备五大部分俱全,哪怕70年后,计算机还是这路子!他的板书虽不算很漂亮,但飘逸的英文单词和文法依然显示了“海外求学”的功力。

几个略年长的教授在角落里窃窃私语:“看来林老师确实不是出身于苏联体系,不属于该体系又能分管电子研究院、筹办人民大学电子系,说明受共产党重用,政府对各大学和老师们态度也比较温和,对留美派学者至少是中立吧?”

“是啊,我觉得没那么令人担心,暂时我就不想去香港的事了,司徒雷登走了就走了吧。”

“听陈先生说,中央、民盟等头面人物专门打了招呼,希望我们写信或打电报给在欧美留学、工作的学者,劝他们尽快回国……”

“我也听到了风声,清华熊先生就给华罗庚写了信……倒是还没人和我提这件事。如果和我提,我也愿意写。至少,蒋介石拖欠我们9个月薪水是人家共产党补发的,金圆券搞得天怒人怨,人民币虽然也贬值,但总的来说,物价还算稳定,不至于上课都还想着买米下锅这种事。”

2个月前,也就是1949年8月18日,毛主席通过新华社刊发了《别了,司徒雷登》等著名文章,表面看针对司徒雷登离开中国有感而发,实际是中央未来外交政策的雏形。

解放南京后,中央对美政策留有妥协余地,美方态度也很暧昧,司徒雷登作为驻华大使一直滞留南京,没跟随国民政府南迁广州,给人以无限遐想。

相比之下,苏联大使罗申二话不说,第一个带大使馆搬去广州也足以令人诧异。

毛主席敏锐地察觉到个中差异,通过燕京大学方面传话给司徒雷登,希望后者能借参加燕京大学校庆的机会到北平与高层直接会晤。毕竟,无论抗战时驻延安的美军小组还是解放战争之初的马歇尔调停,中央与美方关系都还比较宽松,司徒雷登是燕京大学创办者和首任校长,于公于私来一趟都很正常。

但美国人却以为中央有求于己,为秘密谈判提出了前提条件:暗示新中国必须承认所有不平等条约、承认各国外债与在华特权,不允许向苏联靠拢,这样才能予以外交承认,但美国又不明确承诺放弃支持国党集团。

这种先决条件当然不平等也不现实,中央根本不可能接受,但并没把话说死,毕竟漫天要价、就地还钱,暗示双方可以“先谈谈看”。

中央的底线是政治上争取完全独立自主,美国人放弃支持国党,不阻碍中国统一,承认新中国独立甚至建交。作为回报,经济上给美国一些特殊优惠与便利,在涉及美苏关系时,中国尽可能表示中立,或采取明面上倾向于苏联,实际不损害美国利益的表态。

这个外交立场其实非常温和并富有灵活性。

可惜此时美国国内气氛趋于紧张,内部麦卡锡主义开始兴起,为推卸责任,回答朝野上下“关于谁丢掉了中国”的质问,国务卿艾奇逊抛出了《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叙述从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到1949年的中美关系和美国对华政策,特别是详述了抗战末期以来美国政府的扶蒋反共政策及有关投入。

站在美国立场,这是白宫“有所作为”的表示,站在中国立场,这是美国侵略中国、帮助中国内战的铁证!还是美国人主动招供,想抵赖都办不到。

艾奇逊白皮书公开发表后,被逼到墙角中共中央不能坐视不理,于是就有了《别了,司徒雷登》的文章,算是公开回应,打破了很多人对美国人的幻想,政治气氛急转直下。

部分学者本已决定留下参加新中国建设,但又误信“新政府要清洗亲美派学者”的消息而有所动摇,有些人离开北京去了香港、台湾、美国,有些人虽然还没离开,却在变卖家产、转移家眷,准备趁风头不对跑路。

在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高校里,这种倾向愈见明显,因为三校都与美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主要的理工科学者都有欧美留学、访学经历,平时喜欢穿西装、喝咖啡、看电影,习惯于摩登做派那一套,在一般人看来,这不是亲美派又是什么?

今天林冠华高调亮相,谈电子计算机课程学习与建设,又让这些学者认为:留美归留美,要学习计算机,不靠留美专家怎么行呢?不必过于杞人忧天!

林冠华没听见台下的议论,继续有条不紊地讲课:“……在冯-诺依曼架构下,我们尝试从机器语言迈向汇编语言,用日常看得懂的英文单词代替打孔,比如,ADD是加法,SUB是减法,增强程序可读性,万一代码产生bug,通过检查就能迅速发现……”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