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新装备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20章:新装备

主席沉吟道:“海军有什么新装备?不是说从美国买的船还没到么?”

“西安号、长沙号已在上海完全修复并加装了武器,只等雷达和火控系统安装完毕就可投入实战!”聂总长汇报道,“因任务紧迫,时间紧张,这次安排他们坐专列,要求24个小时到上海,刘鼎及海军的同志已提前到上海了!”

他说这句话时,满载着罗部长、林冠华及警卫连、4套设备和一堆物资的专列正全速南下!

林冠华听过专列的名头,但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也有机会乘坐专列。路过蚌埠车站时,列车短暂停车10分钟补充煤水,罗部长下去过烟瘾,他也跟着下去透透气,结果发现车站内外五步一岗、十步一哨,全是荷枪实弹的解放军,一个闲杂人等也没有!

看到两人下车,哨兵们齐刷刷敬礼,林冠华浑身一震,不自觉有些局促,但罗部长却镇定自若,云淡风轻地向他们挥挥手表示感谢。

这就是统兵数十万、开国将帅们的风度!

过完烟瘾重新上车,罗部长部拉着林冠华继续探讨西安号和长沙号的战术。

两舰原系日本丁型海防舰,1944-1945年间在日本竣工后到中国服役,战后拆除武装改为运输舰,主要运送日本在华军人回国,1947年作为日本赔偿舰的一部分随雪风号驱逐舰一起赔给中国。

因日本移交时的蓄意破坏及国党接收后维护不力,两舰状况都不理想,国党撤退时滞留在吴淞口。

上海解放后,两舰被军管会接收并紧急送往江南造船厂维修,到1949年底主舰体已修复完毕,只差安装武备便能重新投入作战。

虽然海防舰吨位小,标准排水量740吨,满载也不过900吨,但在新中国海军中也算有点地位。

毕竟,当初吨位最大的重庆号已被炸沉,次一点的南昌舰(日本炮舰宇治号,1350吨)也因国党屡次轰炸而被迫放水自沉。

除尚在上海维修的广州号(原英国城堡级反潜护卫舰纳尼堡号,1077吨)外,人民海军此时已无一艘千吨级以上军舰可用。

本来海军考虑修复两舰后安装苏式舰炮,甚至连舰炮型号都选好了,但林冠华提出希望找一艘速度快、吨位理想的军舰改为37mm智能防空舰。

海军开始觉得不靠谱,但随着陆地防空系统组建并试验成功,大家心思就活了:既然陆地能用,为什么就不能把这玩意装上军舰?更何况对海雷达安装也要有适当载体,确实需要一艘军舰承担试验任务。

刘鼎信心十足,亲自出面和海军沟通,提出征用这两舰用于改造试验,海军也爽快同意。

拿到原始线图后,对着舰身长69.54米,宽8.62米,吃水3.05米,最高航速17.5节的基本数据,林冠华毫不含糊,直接掏起圆规画了6个圈,备注:每圈代表一部4联装37mm高射炮,所有影响射界的累赘一律拆除!

全舰共设有6组4联装37mm高射炮,呈前2后2、舰舯部左右各1组的配置。对海射击时,若舰艏、舰尾对敌,可4组炮塔射击;若侧舷对轰,可5组炮塔射击;防空时,6组炮塔可全部对空射击。

在保守严谨的传统海军强国,这样典型的军事爱好者设计保证被斥之为异想天开,但新中国最大的优点就是敢想敢干、没有历史包袱,军工局和海军一合计,认为如此改造不会破坏基本布局,船只重心和承载力都能接受,同意照办。

有第一次改造经验后,军工局已知道新东西该怎么玩:甲板割开圆洞,让简易炮塔底座容纳其中并可自由旋转,底部开空便于容纳伺服电机并接入电缆。

考虑到军舰作战会遇到损伤或意外事件,智能体系又非充足电力供应不可,于是军工部又在前后仓额外设置多台柴油发电机,给整套系统安排了三路供电,任何一路出故障都不会影响全舰供电系统。

西安号和长沙号便按此要求,昼夜不停在江南造船所施工改造,甚至另外还在甲板上找到空间,见缝插针部署了4门20mm厄利孔机关炮。

此种设计看似诡异,仔细盘点却会发现其合理性:37mm高射炮弹道属性已完成全面核验,特性清楚,轮机和航海配置本已修复,只要搜索雷达和火控体系到位,直接就能拉出去打仗。

专列出发前夕,江南造船厂已把所有武备安排到位并通电成功,雷达抛物天线和旋转装置也安装到位,相应线路接入司令塔和雷达室备用,只等林冠华把最重要的控制体系安上去。

本来时间没紧迫到非要专列不可,只因两艘军舰需配置4部雷达和2套火控系统,再加林冠华中途回了趟2023又买了房,比预定时间迟了近一周,海军方面急得不行。

考虑坐专列能抢一天时间,聂总长和罗部长一合计,干脆直接出动专列。

林冠华耐心解释道:“受海平面曲率影响,对海搜索雷达作业范围通常只有30-40公里,西安、长沙两舰体积小、舰体矮,雷达安装高度不够,40公里也到不了,理论计算是37公里,考虑到风浪因素,实际最多32-35公里。

搜索雷达范围小也没关系,因为我们火炮口径小,只能在5公里范围内有杀伤力,距离完全够用,关键还是看火控体系。”

一般说来,天气好时,近距离的搜索雷达还不如瞭望哨好用,但火控雷达意义重大,无论靶场演示还是上海防空战,都证明这套系统相当有效,是克敌制胜的关键。

既然高射炮竖起能打飞机,平射当然也能打军舰、打滩头,37mm火炮有效射高3200米,平射时有效射程要大一圈,可覆盖4000-4500米。

刘鼎对火力配置提了一个修正意见:配备穿甲弹尤其是钨芯穿甲弹!

打飞机用不着穿甲弹,那完全浪费,但对付军舰或地面工事,穿甲弹很有必要。

这样配置后,军舰武力相当全面:对空不害怕飞机,对手如高空投弹,凭操纵就可躲避;对手要飞得低,那乐子就大了,高射炮上打飞机下扫海面,一旦敌机低空扫射,4联装37mm不介意叫他们做人。

罗部长提出疑问:“咱们的火炮口径小,射程近,对面火炮口径大,射程远,接火时打不着敌人怎么办?”

“这也是我一直顾虑的问题,暂时没好办法解决,只能靠闪避并不断逼近对手……”林冠华摇头道,“其实我设计这款军舰不是这么用,是海军和刘局长拓宽了运用思路。”

林冠华最初想仿造防空巡洋舰模式,用智能防空系统客串“临时防空海防舰”,主要职能是撑起防空伞,有机会就打打中小军舰,重点着眼于打破港口封锁,攻击上海外围那些经常骚扰货轮、民船的国党炮舰。

但海军希望这两艘军舰能与对手正面硬扛,通过发挥勇猛战斗的精神,以近战、快战对付大舰,掩护登陆战役展开,这也是林冠华提出要1艘,海军却送来2艘的渊源所在,他们实在太渴望战斗舰了!

37mm高射炮远程平射火力确实射程有限,但这不要紧,5000米、6000米奈何不了你,拉近到3000-4000米还打不过你么?更别说双方原本都缺乏可靠的火控系统,7000米外开炮基本打不中对手,只能听个响给自己壮胆,实际交火范围基本在3000-4000米!

顺着该思路下去豁然开朗:一旦让两舰近身到2000-3000米拼刺刀,那国党海军再牛逼也顶不住。

无论驱逐舰还是炮舰,其上层建筑装甲厚度都很薄,少的只有5-6mm,厚的不过10-16mm,别说挡炮弹,就是12.7mm机枪子弹都有机会将其击穿。

37mm高射炮配合钨芯穿甲弹,2000米外仍有近30mm垂直穿甲深度,即便3000米依然可穿透14mm匀质钢板,别说国民党常用的信阳、太平、太康之流扛不住,就是把雪风号拉过来也得跪。

何况此时已改名丹阳号的雪风号因台风而搁浅在澎湖浅滩上,焦头烂额的国党根本没时间和精力将其修复,更不用说投入交战了。

国党中比驱逐舰再次一等的就是护卫舰,桂永清倚为重心的太平号与太康号也就是1200吨级别的护卫驱逐舰,比西安号、长沙号强些,但不具备压倒优势。

海军迫切希望能有军舰顶住太平、太康,因为登步战役失利总结经验教训有一条:敌海军对战场实施控制,使我军后续梯队增援力量根本上不去。打陆战我们不怕任何对手,但海军能不能帮我们顶住对方军舰?不求你们压制对手地面火力,但至少不要让敌军舰火力压制我们!

该结论让海军压力山大,毕竟新中国海军除国党投诚起义官兵外,其他全从陆军转职而来,对陆军遭遇感同身受,金门战役、登步战役没能掩护陆军,让陆军孤军奋战以至损失惨重,海军上下非常不安并憋了一肚子气。

就连远在苏联考察的海军司令萧劲光都念念不忘两舰改造,特意发电报回国要求快马加鞭,尽快形成战斗力!

一旦打破敌人海上封锁,拿下舟山还不易如反掌?这也是海军提议再战舟山的动机所在!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